报告主持人:季国平
报告负责人:季国平
首席专家:王评章
撰稿:方李珍 邱剑颖 蔡福军
①发展概况
2013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新一届党中央提出并深刻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宏伟构想与奋斗蓝图。文化强国梦承载了党和人民对文化工作的殷切期望,也为广大戏剧工作者提出了时代的课题。广大戏剧工作者更加自觉地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 觉和文化自信,努力追求涵蕴民族深厚情感与感人形式的戏剧梦。2013年戏剧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与积极的创作追求中,特别是以第13届中国戏剧节、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隆重举办和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30周年系列活动全国联动为标志,呈现出繁荣多彩的生动局面。
(一)剧目创作硕果累累
2013年是中国戏剧艺术活动集中举办,充分体现近年来戏剧艺术创作新成果、新探索,戏剧人才不断涌现的收获之年。
戏曲艺术创作突破明显、力作增多。首先表现在新编历史剧、故事剧注重开掘历史意韵,突出戏曲本体。比如由张家港市戏曲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创作演出 的锡剧《一盅缘》,整出戏充满浓烈的情感和戏曲欣赏看点,带给人们的观赏收获已经完全超越了题材本身的爱情主题。再如由云南省玉溪市滇剧团创作演出的《水 莽草》,以寓言式的故事触及了发生在民间极为普遍的婆媳关系的主题,充满戏曲艺术想象力,题材更加亲和、自然,最终以人物之间温情与关怀的升华,解答了亘 古以来婆媳“恩怨”的解决之道。
其次表现在现代戏创作追求内容与形式的更加人性化深刻化。2013年,戏曲现代戏创作成果喜人。《探亲公寓》是苏州市滑稽剧团的一部新戏,它把 目光投向农民工群体,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不仅让这部戏时代特征鲜明且兼具脉脉温情,整个作品充满喜剧色彩,也饱含沉甸甸的厚重人性关怀。业界普遍感到该作 品在当代滑稽戏创作中比以往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情节、语言和人物关系设置上,具有更浓郁的喜剧因素,同时又很好地把握住格调与品位的雅俗共赏。亮相于 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的大型秦腔现代剧《西京故事》(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和《花儿声声》(宁夏演艺集团秦腔剧院)可称近年现代戏的两部力作。
话剧艺术表现时代、涌动激情。2013年话剧创作上,表现伟人、英雄、模范人物,讴歌历史与时代的“主旋律”话剧仍然占据主流。诸如话剧《红旗 渠》、《生命档案》等这些作品都在重大历史题材方面找到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在挖掘人物性格、展示历史风貌等方面避免脸谱化和单一化,展现了主旋律题材 的艺术深度和舞台震撼力,成为话剧领域的精品力作。
歌剧、舞剧、音乐剧数量质量显著提升。2013年音乐剧与舞剧的创作呈“异军突起”之势。去年音乐剧《妈妈咪呀》、《猫》的火爆市场引燃了音乐 剧创作的热潮,而《太极传奇》等民族舞剧在国际交流中撞击出的靓丽火花催生了舞剧的创作热情。《铁道游击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首次以舞剧的 形式艺术表现红色经典文学名著,以舞蹈动作主导着的富有韵味的各种空间运动表现力的挖掘,是该剧的一大特色。由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歌剧舞剧院联 合推出的大型原创歌剧《红河谷》主题鲜明、表演精湛,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儿童剧、木偶剧等探索亮点频现、成果斐然。青岛市话剧院创作的青春校园剧《向前,向前》展现出充满青春激情的“80后”和成长中的“90后”的 群像,以散文诗的形式展现了准成人的高中生的成长和成长中的烦恼,也让成人们找回了当年的那份或甜或涩的回忆,可以说是对当下社会年轻人整体风貌的一个 “舞台缩影”,堪称中国版的《成长的烦恼》。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动漫舞台剧,由湖北知音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改编自同名漫画的《偷星九月天》保留了原作原 汁原味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尤其在人物造型上尽量接近动漫原型,展现了动漫与娱乐的跨界合作,为中国的动漫产业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
(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在我国戏曲音乐人才严重匮乏断档的现状下,中国剧协通过缜密细致的前期调研,于2013年10月,与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合作,继2011年“全 国青年编剧人才研修班”,2012年“全国青年导演人才研修班”后,再次举办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和最大规模的“全国戏曲优秀音乐人才研修班”。来自包括 港台地区的全国30个省区市以及中央直属院团的53家剧院(团)、近40个剧种的优秀青年戏曲音乐创作人才进入研修班学习。这对于解决戏曲音乐创作如何融 入传统、融入时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下编剧队伍青黄不接,全国普遍存在剧本荒的问题,对编剧的培养仍然最受瞩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出台《青年编剧项目资助扶持办法》,对青年编剧项目实行单独申报、单独评审、专项资助,以加强对青年编剧人才的培养激励,促进上海的文艺原创更上层楼。
“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工程——豫剧名家贾文龙表演艺术研讨会”、“忆·从天桥走出的评剧大师新凤霞”、“纪念陈仁鉴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 会”、“济世为民·艺术人生——李世济艺术传承暨传记写作座谈会”、“郭小男文集《观/念》暨郭小男导演艺术研讨会”、“谭霈生戏剧理论学术研讨会”、 “石磊戏曲创作与理论研讨会”、“李文敏教学50年纪念演出”、“王蓉蓉舞台生活30年艺术研讨会”等举行,对戏剧大师与艺术家的褒扬无形中成为激励青年 人才的方式。
(三)演出市场活力初现
国内市场方面:①院线方面:经过六年全国巡演的摸索实践,首家儿童剧院演出院线——北京丑小鸭儿童剧演出院线于2012年成立,2013年其院 线覆盖由7个省区市扩大到20个省区市,固定剧场增至30处,同时设立流动舞台深入农村,并筹划与澳大利亚合作,引进国际技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卡通制 作工厂。保利集团首度引入民营剧团的原创小剧场剧目。上海东上海百老汇院线向常州延伸,成功推出由其经营管理的第5家大剧院。②剧目方面:2013年初由 北京巨龙文化公司出品的话剧《风华绝代》启动了全国第二轮的巡演计划。长期以来国内引进的海外芭蕾舞剧多扎堆在一线城市演出,四川省演出展览公司大胆尝 试,推出圣彼得堡俄罗斯芭蕾舞团到西部二、三线城市巡演,前景乐观。由北京元典星煜公司引进的阿根廷神秀《极限震撼》引爆北京演出市场,其演员和演出班底 全部为全球巡演的原班人马。据统计,去年全国民营艺术院团已过万(2011年仅8000个),民营院团数量的急剧增长无疑令从业者们对中国未来的演出市场 前景信心倍增。③剧场制作方面:随着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剧场开始尝试剧目创作生产,其中最具实力与规模的当属国家大剧院。
海外市场方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出品的“中华风韵”品牌的一大特色就是全程掌握主动权,将海外市场运作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尤其昆曲《牡丹 亭》的演出更在剧场预订、团体选择、广告投放、媒体宣传、技术支持、票务营销等方面自主运作,开创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自主营销新模式,为提高中国演出产品 核心竞争力做出可贵探索。而在北美巡演的过程中,“中华风韵”开创性地采取了B2C模式,即直接介入终端销售环节,摈弃了依靠国外代理商的运作模式;在项 目运作、宣传推广、票务销售等方面实现异地操作,通过国内一流运作团队与外国专业团队间的深度合作,真正实现了市场化宣传和营销。
2013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签约2亿元创新高。本届演交会汇集展览、现场演出展示、剧目交易、高峰论坛等形式,使艺术创作者、演出中介、剧 院得以广泛交流,成为中国向国际演艺市场及艺术节推介本国优秀舞台艺术精品,同时将国外优秀作品及创作思路和制作手段引进中国的重要平台。
(四)理论评论日渐活跃
面对古老戏曲艺术在急剧变革的时代里不断丧失剧种个性和迷失本体,季国平等专家呼吁,中国戏曲从业者应树立自觉自信,对于借鉴要分清良莠,善于 在坚守中追求发展,区分戏曲与其他艺术样式的不同,坚持独立的艺术追求,不能在某些导演、专家等冲击下迷失方向。一些学者指出,小戏变大戏、大戏京剧化、 京剧歌剧化的现象在传统地方戏演出中越来越常见,再加上声光电等大制作,使很多地方戏失去了原有的滋味和魅力。这种同质化发展的苗头,不利于艺术特色的保 护和传承。
戏曲音乐的重要性2013年得到更多的关注。在剧本、演员、导演谁是中心的争论之外,戏曲音乐长期不被重视的问题显得极为突出。
一些话剧学者感到,中国话剧一定要向戏曲与曲艺汲取营养。中国传统戏曲诸多的表演形态中有太多表演美学值得我们去好好挖掘和继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希望建立中国的戏剧表演学派。
关于戏剧批评,徐健认为目前戏剧评论出现了媒体评论占据主流,专业评论趋于边缘;专业戏剧评论队伍缺乏创新活力,青年戏剧评论家培养相对滞后; 圈子化的熟人评论多,直面戏剧现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评论少等诸多问题。呼吁具有历史性、当代性、前瞻性三性合一、专业理性的艺术眼光和富有建设性的 审美判断和戏剧评论。
(五)戏剧教育形式创新显著
十年来艺术院校激增千余所,但许多著名学府不求数量狠抓质量。中央戏剧学院已明确未来十年不扩招,不搞“大跃进”,用心培养精英人才。2013 年,该学院将音乐剧专业、京剧专业各自独立成系招生,恢复设置歌剧系,同时恢复戏剧影视导演、舞台设计、戏剧创作、歌剧表演4个专业方向五年制教育,与过 去最大的不同是,学院将用5年中的一年教授学生风格化设计,深化专业的国际国内交流,并不断深化国际化办学模式。
戏剧进校园活动也呈现多姿多彩的喜人景象。
② 现象与思潮
随着党中央“八项规定”的颁布,2013年节俭之风盛行,花费巨额资金打造的“大制作”戏剧明显减少。党和国家在提出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更加大了对文化的投入与扶持力度,使2013年的文化惠民活动如火如荼、有声有色,比去年更深入、普遍。
戏剧舞台各门类产业化现象明显。中央歌剧院2013年继续完善于2011年组建的集舞美设计、科技研发、舞美制作为一体的舞美工厂的建设,使之不但可以满足本院剧目生产的需求,还可以承接兄弟院团及各类大型文化活动的舞美制作项目。北京人艺去年也建成舞美创作基地。
在旅游与戏剧关系方面,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乌镇2013年举办了首届戏剧节,打造了一种全新的旅游节庆活动模式,为挖掘民族文化以及国际交流作出了贡献。
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三部曲现象”重又抬头。一方面,从中可以见出对同一大题材不同角度的发掘与探索,演员对演技的挑战与拓展,这是值得称道的;但另一方面不能不警惕的是为三部曲而三部曲因而强行拼凑的倾向。
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方言话剧的兴起。各个地区所推出的适合本地观众欣赏口味的方言话剧,是话剧传播、接受方式的一种新变革。
③ 创新与突破
(一)剧目的新尝试与探索
1.音乐剧《大红灯笼》打开音乐剧创作新思路
2.音乐剧《合租时代》采用“阿卡贝拉”(A cappella)无伴奏合唱的独特形式来贯穿全剧
3.话剧《如梦之梦》首创环绕形式的剧场
4.央地合作模式的新探索
中央歌剧院与宁波市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原创歌剧《红帮裁缝》是中央歌剧院继大型音乐诗画《鄞地九歌》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地方民间题材歌 剧。此次进一步的央地合作,不仅给国家级文艺院团的艺术创作注入了丰富题材,提供了更广阔的表演天地,形成了创作、演出立体发展模式,还对提升地方知名度 和弘扬地域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新的名词与概念
1.“新京韵”
体现新北京生活的至乐汇舞台新剧《大前门》与即将推出的《景泰蓝》、《嫁妆》合称“新京韵”三部曲,也称为“北京的味道”。全戏把“大前门”作为时代的见证,以京韵大鼓作为穿越时空的声音通道,讲述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前门两代人的悲喜故事。
2.音乐剧的“东莞模式”
广东塘厦镇与北京东方松雷音乐剧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建立东莞(塘厦)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采取“政府扶持、项目办团、企业管理、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运作模式,每年创编推出1部或1部以上的音乐剧作品,以东莞塘厦的名义在国内外巡演和参赛参评,待条件成熟后,再全力争创全镇乃至全市第一个 “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而塘厦镇人民政府将为东莞塘厦东方松雷音乐剧剧团提供办团补贴、剧目编创、获奖奖励等扶持经费,维持创作生产基地的正常运转和 创演需要。
(三)院线、产业新动向
1.双语音乐剧《蝴蝶》与舞剧《舞起狂澜》开创国际投资新手笔“先河”
中国国家话剧院、澳大利亚墨尔本艺术中心、PlayKing制作公司联合出品的双语音乐剧《蝴蝶》改编自《蝴蝶夫人》,将发生在日本长崎的悲情 故事搬到了上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此次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外合作,双方共同出资,共担风险。双方的地位更加对等,合作态度也更加积极。国外制作团队的 参与不仅可以使剧目借助外国导演、编剧的影响力获得关注,在经费、团队规模等方面,外国制作方也更有经验,可以从制作初期就以符合国际巡演需求的标准打造 节目。
《舞起狂澜》是常演不衰的爱尔兰踢踏舞剧《大河之舞》的姐妹篇。北京纵贯线文化有限公司拥有在华演出的独家代理权,开创了我国民营文化演出企业 涉足国外顶级演出产业链的先河。纵贯线还将制作推出中国版的《大河之舞》,并且已经与“大河”的导演制作团队达成共识,为该剧配备一个思想开放、熟悉中国 传统文化的班底,并借助“大河”的运营渠道将中国版《大河之舞》推向世界。
2.省域剧院联盟:“抱团走市场”成为新动向新潮流,国内演出商、剧场、院线的一体化取得了突破,逐步走向成熟的运作网络
现今,全国省级以上的院团(线)的产业化进程已势如破竹,并集聚了各方面的经验,由最初的摸索逐渐走向成熟。至此全国共诞生了云南、江西、辽 宁、浙江、福建等五省剧院联盟。剧院联盟这一大平台,打破了以前松散的剧院联合模式,真正起到了抱团走市场的效果。为助力北京戏剧抱团闯市场,“北京小剧 场戏剧联盟”这样大体量长年输出北京戏剧的平台也应运而生,并发布了北京小剧场行业自律公约,使得演出中低俗内容明显减少,彰显北京戏剧文化的先进性与示 范性,这使“北京制作”成为北京院团对外演出时的“共识”与品牌。
④ 问题与思考
1.戏曲作曲人才青黄不接,亟待学校、院团等合力解决
当前全国各戏曲院团的作曲人才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基于此,专家建议,学校、院团等合力改变戏曲作曲人才发展窘境。戏曲专业院校应增设戏曲指 挥、戏曲配器、戏曲音响导演等专业方向,加强戏曲演员和演奏员的技艺训练,以适应戏曲作曲发展的实际需要。院团应持长远发展眼光,支持本团具有创作潜质的 年轻人外出学习深造;同时,给予作曲人才合理稿酬,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作曲家投入到戏曲音乐的创作中来。各类评奖应细化戏曲音乐创作单项奖项,以调动各方面 作曲者与演奏者的积极性,进而助力提高戏曲音乐水平、促进戏曲音乐发展、建立良性创作竞争机制等。
2.艺术院校教学中,舞台设计专业教学亟待改革
国内近十年来大量的实景演出、室内及户外多功能空间演出,对以观演空间以及布景造型为核心研究对象的舞台设计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专家建议: 一是加强对课程教学规律的探讨,鼓励理论研究,初步形成中国舞台美术现状、外国舞台美术现状、舞台美术基础理论、舞台美术专业理论等核心课题。二是调整教 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重点解决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学科结构、配置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建立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的长效机制,以及适当的支点、平 台;充分研究演出实践课程化的可能性并付诸实施,实现教学活动的秩序化。
3.不少地市兴建剧院片面追求外观与功能全面,亟待理性发展
近年,各地兴起建设大剧院的热潮。剧院建设应量力而行,根据地域文化特色和演出活动进行设计;在注重建筑外观的同时,更应关注剧院本身的实用 性;同时,结合各地的实际经济条件与实际情况,做不同考量,在建设新剧院的同时充分考量老剧院的可利用率。剧院兴建后,在剧院的运营上,还得扎实专注于经 营管理,正视重视现有剧院高级管理人才稀缺的问题,多方面多渠道培养相应人才,以满足剧院良性运营的需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职能。
⑤ 趋势与建议
1.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的举措
地方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但却呈现院团数量逐年减少、剧种活力逐步减弱之发展态势。据统计,1983年全国共有374个戏曲剧种, 到2012年已经减少到286个,减幅为23.5%,其中,74个剧种只有一个职业剧团或民间班社,处境岌岌可危,面临“团散剧亡”的困境。剧种流布范围 也严重萎缩,19个省市剧种减少,大约只有40个剧种能经常参与全国性展演活动。戏曲演出退守农村市场,2011年全国2417个戏曲院团在农村演出 71.54万场,占总场次的87.62%;农村观众为29427.44万人次,占观众总人数的79.07%。
要用行动扶持戏曲,首先是做好宣传普及,政府扶持也不可或缺。文化部2013年出台《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计划实施方案》,计划以5年为周期 (首期实施时间为2013年至2017年),确立40个左右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创作一批地方戏优秀作品;每年资助10个地方戏曲剧种人才培训 班,培养一批潜心地方戏曲艺术、德艺双馨的专门人才;每年资助10个地方戏曲剧种文献、资料等抢救、保存,挖掘、整理一批珍贵的地方戏曲史料,使其成为地 方戏曲剧目创作中心、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中心、地方戏曲艺术传播普及中心和地方戏曲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心,逐步建立地方戏曲艺术生态保护区;每年资助10 个地方戏曲剧种的10个院团走出去,以全面加强地方戏曲剧种保护与扶持,推动地方戏创作和地方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建设。
2.民营戏剧团体尝试自营剧场的趋势与建议
近年,北京民营演出市场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随着演出场次的增多,剧场问题就越来越成为掣肘因素。为了破解“有戏无剧场”的窘境,不少民营戏剧团体开始尝试自建或自营剧场。但实际上,除了少数民营自建剧场能够维持良好运转外,大部分剧场都是处于苦苦支撑状态。
为了缓解演出难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北京正在筹划建设天坛天桥演艺区,未来的5至10年,将有超过百个新剧场建立,这将极 大地缓解剧场不足的矛盾;其次,民营戏剧团体要学会抱团求生存,多家戏剧团体联手和剧场谈合作,这样小型的民营戏剧团体抱团后体量更大,容易和剧场合作; 再者,可以鼓励演出院线的建设,北京已经有几条民营演出院线,未来希望在政府的扶持下能够做到一定规模,让演出市场和电影市场一样,能够把源源不断的新作 品输送向院线;最后,建议拓展国有剧场的使用空间,不少国有院团都拥有自己的剧场,但往往利用率不高,运营市场化程度不够,一旦这些剧场的潜能被释放,或 可解决剧场不足的难题。
3.音乐剧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建议
在当下的演出市场中,音乐剧市场正悄然崛起,但实际音乐剧的产业发展在我国尚未完全真正进入良性循环。发展音乐剧文化产业,首先就要实现音乐剧 的商业化与市场化,要重视其前期创意与决策。音乐剧与其他演出形式不同,实行的是制作人中心制。而目前国内音乐剧产业最缺优秀的制作人。要推动音乐剧产业 化发展,就必须积极发现、培养优秀制作人,以创新思维来推动音乐剧在中国的发展。其次,发展音乐剧,要重视其艺术本体因素,重视音乐剧的剧本创作与音乐创 作。再有,民族化与市场化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