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信仰的功能
中国民俗网
2006-11-13
安德明

徐陶 :安老师,您好!

安德明:徐老师好! 

徐陶:不敢当,对不起我们宣传没有做到位,人来得很少 
安德明:可能也同话题有关。咱们随便聊吧。 
徐陶 :我们就随便聊聊,您不介意吧 
张永奇:民俗到时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徐陶:民俗文化主要是在社会学领域还是在文学领域比较热呢? 
张永奇:钟老好像是在中文系,但是我想,民俗学还算属于社会学吧 
安德明:民俗文化实际上在当前的整个社会当中都很热。不过,作为一门学科的民俗学,它可以说是一门社会科学,也可以说属于人文科学,靠近社会学的属性更多一些。 
徐陶:   说起民俗信仰,一般人都以为是封建迷信,您怎么看待呢? 
安德明 :   在文学领域,以民间文学为对象的民间文艺学取得了独特的地位。虽然我们现在常常把民间文学看作是民俗的一个部分,也惯于把民间文学的研究说成是民俗学的一个分支,但民间文艺学的确发展出了不同于一般民俗研究的独特特征。 
安德明:  民间信仰,是围绕着对于超自然力的信仰而形成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这种超自然力,既包括人格化的力量(如神灵),也包括非人格化的力量(如法术)。一般来说,民间信仰缺乏统一的神系、固定的组织以及统一的教义,因而在形态上同制度化的宗教有较大差异,并因此而长期被人们普遍以“迷信”相称,来强调它与科学的对立,特别是与狭义“宗教”(高级宗教)的区别。但其实在本质上,它同各种高级宗教是一致的。从客观的经验来看,或者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们均属于非理性的范畴。 
张永奇:哈哈,现在到是很少有人说宗教是迷信 
www :信仰很宽泛,民间也是,安老师怎么看,这概念的运用? 
安德明 :   所以,在人类学、民俗学当中,与制度化的宗教相对,民间信仰常被称作“普化宗教”。对于中国的民间信仰,有些学者又常常称之为“民间宗教”,并且把它看作中国民众自己的宗教。“普化宗教”、“民间宗教”,这些比较中性的学术语言,与“迷信”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某种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为尽可能客观地对对象加以探究确立了一个较好的前提。因为作为人类学、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民间信仰是客观而普遍地存在的,就学术研究而言,研究者首先必须尽量排除来自情感或认识上的各种偏见,才有可能客观、公正、准确地认识对象,并最终揭示其形态、结构及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有的放矢,对它加以批判、引导或“改造”。这也正是我们采用“民间信仰”而非“迷信”一词来概括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 
www 说:   目的还是批判和改造? 
安德明:象在前面所说的,用民间信仰这样的词,实在是出于一种学术策略,是为了避免以前用“迷信”来概括相关现象的偏见。但这个词本身,的确存在问题。现在国外更多地把这种现象叫做“大众宗教”或“通俗宗教”(Popular Religion),又是为了避免“民间”一词当中存在的歧视意义。 
徐陶 :在民俗学里面,有很多小的题目可以研究,例如门神、跳大神、巫术、等等   
徐陶 :但是随着现代文明对农村生活的侵袭,这些民间信仰也慢慢衰落了 
安德明 :民间信仰的许多“古老”形式的确在逐渐消亡,但由于传统所具有的强大的惯性和在心理与社会生活方面的功能,各种形态的信仰形式也在不断产生 
安德明 :作为一套千百年传承、积淀下来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这种观念,具有一种“自我认可的性质”,当人们一旦接受了其最初的前提,此后的任何发现也很难再能动摇其信仰,他可以用已有的体系来解释它,把它巧辩过去。而面对各种冲击,即使某些方面的仪式因此而消失,这种观念也依然会继续存在,只是可能更为潜在而已。在人们心灵深处,它始终保持着深厚的影响,甚至往往能够左右人的精神状态;一旦遇到适宜的土壤,它便会复兴起来,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在其他的领域体现出来。 
安德明 :所谓适宜的土壤,就是人们由于科技手段及知识的欠缺,或技术与认识水平的低下而无法解决的诸多现实困难、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心灵的窘困与混乱。具有强大沿袭性的民间信仰,以它在人们观念中无所不能的力量,能够使人在面临困境时的焦虑心理,得到相当的解除;同时,它还能够在“终极关怀”的层次上,对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等类问题,作出一定的回答。这种能及时满足人们解脱困境之需的功能和生活中尚存在许多同类困境的事实,是使得民间信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将持续存在的现实基础。 
周威 :您认为信仰是因为不能解释现实吗 
安德明 :比如最近看到在一些中学生中流行的关于“请笔仙”的游戏,其内在的基础就是民间信仰心理 
张永奇 :哈哈,我也请过,她们说我阳气众请不到的 
安德明 :一方面是因为信仰的根源十分深厚,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信仰者对现实的各种问题难以用客观的手段解决或回答 
周威 :民间信仰给我的感觉是中 意识 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张永奇 :安老师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民俗学的研究范围么? 
安德明 :“请到”了,或者说应验了,就说是“灵验”。请不到,没有应验,就说是“心不诚”或“阳气重”。在信仰的体系当中,总有一套自圆其说的逻辑。 
张永奇 :请到是什么感觉呢 
张永奇 :在古代也有很多关于预测的学问,难道只是在蒙么 
安德明 :很可惜,我也没有“请到”的经历。 
张永奇 :其中真的没有一点合理性,一些解释性么? 
张永奇 :民俗学应该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对它的解释性有阐释吧 
安德明 :对于很多预测的学问,包括民间信仰中的一些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列维-斯特劳斯的推断或许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他曾以“前科学”来称呼巫术,并且指出:这种前科学的表现不仅有时或许会自然而然地成功,而且还可能呈现出科学的性质,又预先显示出只有等到科学发展到高级阶段才会采用的方法或产生的结果。 
安德明 :究竟有没有合理性,民俗学所能回答的,只是因为它在人的心理与社会生活方面具有意义,所以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究竟这种现象的内在的规律方面有没有“符合科学”的地方,却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 
张永奇 : 理解,冷静客观基础上的分析。 
张永奇 : 在看《左传》的时候,发现其中很多预测都是准的,一直想找其之所以准的原因,发现其中很多预测都是根据礼仪、道德做出的,违反的受罚,遵守的受奖。是不是在民间信仰众自然的也引进了道德、礼仪的概念? 
安德明 :这当中既有生活经验,又有特定时期社会的内在法则,同时也可能具有列维—斯特劳斯所说的“前科学” 
张永奇:所以说预测者大多是传统意义上的智者 
安德明 :道德、礼仪是构成民间信仰观念的重要基础 
安德明 :同意 
张永奇 :对于生活体验,以及社会内在法则,特别是其中联系性的洞察是他们拥有了预测的智慧 
安德明:其实从农村来说,那些信仰的专职人士,拿一个不是地方上的知识分子、智者呢?   
安德明 :“联系性”说得好。对联系性的掌握、以及掌握的方式,决定了民间信仰与科学的不同 

张永奇 :下一个问题,说到礼仪、道德,其实许多哲学家,特别是儒家,都希望能移风化俗 ,那么学者的学说要转化为民俗,有什么障碍,或者有什么方式 ? 
安德明 :移凤化俗是古代许多儒家的理想,所以才有“采风”的出现。这种目的,虽然现在的民俗学者不怎么谈,但事实上我们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为移凤化俗打下基础——只有先了解透彻,才谈得上改变。 
张永奇:好多学说,在转化为民间的之后,就变了样 
张永奇 :对,确实是这样 
安德明 :能否举个例子 
张永奇:比如说佛教 
安德明 :明白了 
张永奇 :好像许多高深学问在通俗化之后就变了样 
安德明 :一种思想、观点,之所以能为民间所接受,同它对民众生活的适应性有极大关系。 
张永奇:甚至让它的创立者都无可奈何 
安德明 :但民众(民间)在接受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接受,还在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改变它 
张永奇 :采风 
安德明 :也就是说,民众并不只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要选择,也要改变 
安德明 :这是民俗具有“变异性”的根本原因。 
安德明 :变异性是民众创造性的一种体现,是使得一种民俗长久传承的重要基础 
张永奇 :有点象恩格斯的合力论 
张永奇 :是不是在变异的过程中,形式也有很大改变呢 
张永奇 :比如在精英那里是哲学,在民间却是文学 
安德明 :研究民间、民众,恩格斯、马克思的理论和观点很有意义 
张永奇 :所以民间故事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安德明 :对。这也正是佛教本子故事产生的原因 
安德明 :民间故事研究构成了民俗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张永奇 :对了,还有礼仪 
张永奇 :民俗学是否也很重视礼仪的研究呢 
安德明 :至今很多人在说到民俗学有什么独特的理论贡献时,都会提到芬兰民俗学者创立的以研究故事为基础的历史地理学派 
张永奇 :我也是师大出身,知道钟老很重视民间故事,但是是否对民间礼仪的研究也同样重要呢 
安德明 :民俗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民间文学,也包括语言艺术以外的衣食住行等各种民俗事象 
安德明 :仪式等也是其重要的对象之一。我的学位论文做的就是求雨等方面的仪式 
张永奇 :丧葬、婚嫁什么的也很有意思 
张永奇 :感觉现在的人们对这个又重视起来了 
安德明 :是的。婚丧礼俗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 
张永奇 :在故事,礼仪里都能体现民间信仰 

安德明 :其实不是现在才重视,在六七十年代,即使在生活条件很低下的时候,人们也还是要强调去找一张结婚照,要办一次虽然简单但很热闹的结婚仪式 
张永奇:比如,我就感觉在民间故事里德福一致的观点就很浓厚 
安德明 :只是现在,许多过去被淡忘、生活所难以承受或被时代所禁止的传统的习俗,在今天逐渐又被人们重新恢复了起来 
张永奇 :在正统观念下是封建迷信的泛起 
安德明 :许多民间故事中都包含着浓厚的伦理教化意义,在这些教化当中,民间信仰占有一种基础性的位置 
安德明 :关于什么迷信、什么是民间文化的问题,的确需要进行系统的澄清。 
安德明 说:这大概是中国民俗学者应该面对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彭泽令 :我学儒家哲学的,很关心他的民间形态 
安德明 :失敬!希望以后能所赐教 
彭泽令 :如果老师不麻烦的话,可以帮我讲讲他的民间形态 
安德明 :儒家的观念在民间有强大的影响力。许多地区有儒教,把它同道教等同等对待 
安德明 :在我调查的地区,虽然儒家观念没有宗教的地位,但它在各种信仰当中仍然构成了基础。 
安德明 :也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原则。 
安德明 :我想以后我们可以就这个话题好好聊聊 
彭泽令:好的,以后还要向您多讨教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