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山西卫视立足本土,以传承经典、传播文化为己任,打造的一档周播类民歌节目《歌从黄河来》至今已运行到第四个年头,并成为山西电视综艺的品牌节目。8月24日,山西广播电视台广邀专家在京召开《歌从黄河来》品牌升级战略规划研讨会。中国文联荣誉委员、著名词作家、剧作家阎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中国作协党组成员、《文艺报》总编辑阎晶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丹彦,著名乐评人金兆钧,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马秋华,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导演秦新民等出席研讨会,并为《歌从黄河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专家首先肯定了这档节目对民歌的贡献,以及选手们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不仅让观众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积极的精神风貌,也唤起了人们心灵深处对中华古老民歌的关注和喜爱。山西有着丰富的民歌资源,三年来山西卫视致力于打造民歌台,除了开办民歌综艺节目,还把山西卫视播出山西新闻的片头和结尾曲换成了《人说山西好风光》和《哗啦啦的汾河水》的交响乐。
阎肃表示,节目应当注意学术性和娱乐性的结合,不要把一档节目做得和青歌赛一样专业,要把握一个平衡度,既要让老百姓看着挺热闹,好看,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李松认为,所谓比赛其实就是一种游戏,玩好了,玩彻底了,观众就高兴。金兆钧反而希望多加入专家的评述。他说,不一定要用明星当导师,也可以用业内专家学者,加大专家评语的比重,不要低估了观众的鉴赏力。
民歌海洋何其浩瀚,应当百花齐放,民间的、学院的都应该邀请到这个舞台展示民歌的魅力。李松表示,在评判上不要过于局限方法,应该评的是音乐的表现力,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能力。马秋华曾参与过这个节目的录制,她说,这确实是一个向民间学习的机会。尤其是有一场比赛,刚好选手中一位是马秋华的研究生,一位是民间歌手。在评比中虽然多少有点感情分在里面,但马秋华还是把赞成票投给了民间歌手。她说,民间的歌手表演很接地气,学院里学出来的学生还差得远。这也给她的教学带来了启发,马秋华表示,学生在解决好科学的演唱方法之后,要让大众喜欢,就需要特别注重演唱的生动性和民族感染力。应该用这样有感染力的歌声将中国的作品推向世界,而不是单靠几个音乐家去国外开几场演唱会。
目前电视媒体普遍面临着新媒体的冲击,面对新媒体不断增高的市场占有率,山西卫视希望可以通过节目形式变化尽可能争取年轻观众。金兆钧认为,不应该小看现在的“90后”,他们中有很多人也喜欢听“红歌”,觉得过去的歌曲好听。“我们不能主观的判断他们就是浅薄的。只是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沟通方式,建立与他们的对话桥梁。所以不能放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深度合作,在传播手段上可以更开阔,有条件可以在网络上推广。”金兆钧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