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艺:没有历史真实感,叫啥历史画?
中国文化报
2015-06-14
冯智军

郑艺,1961年出生,哈尔滨市人。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现在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绘画系主任,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委员、民族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2007—2009年历时三年创作的大型油画《历史的审判》,入选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走进郑艺的工作室,画架上摆放的是一幅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这幅表现刘老庄战斗场面的大幅油画,呈现了战火刚刚结束、硝烟尚未散尽,一位新四军战士正在努力地竖起旗帜的画面。在他的身边,整个连共70多人全部牺牲在阵地上……虽然画面上没有激烈的战斗场面,却用更加写意的方式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肃穆。

聊起这几年画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带着东北人特有的质朴性格,郑艺告诉《美术文化周刊》记者:“正好是赶上了任务,任务来了就画吧,但要按照严肃的创作来画,不能觉得这就是个活儿。”就为了这些创作,他几乎对每件作品都投入了全部精神,像历史学家般去研究每一个历史的细节,甚至一个小问题拿捏不准,宁可暂时搁笔,也不乱画。对此,郑艺有着自己的坚持。“这类作品首先要保证其历史上的真实,其次是人物真实。如果没有历史真实感那叫啥历史画呀?全靠想象的那不是自己瞎编吗?”郑艺笑呵呵地边摸着自己的光头,边用浓重的东北口音说。

真实情感  表现人生

美术文化周刊:外界有的将你的创作归为现实主义,有的则是写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你对自己的画有什么样的定位?在绘画当中对于风格的表现有没有什么自我要求?

郑艺:谈到定位,我认为最起码应该是现实主义。我的作品关注的是社会现实生活,表现的也是现实生活,而且手法也是运用了写实的创作手法。这些都符合现实主义的那几点,我个人也很喜欢这样的画法。我小时候在哈尔滨长大,受巡回画派如列宾的画影响非常大,到现在依然喜欢。我觉得人的审美经历,能奠定你一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我到现在还喜欢这种表现社会和人生的题材,而且我的作品也都是从这个方面出发。

美术文化周刊:你出生在黑土地上,早期作品的题材,包括参加数届全国美展的参展作品,画的都是东北质朴的农民。这类农村题材、农民题材的画作,在市场上是不讨喜的,而且需要在绘画语言上有更多探究。你为什么选择这种题材,后来又是怎么转入历史题材的?

郑艺:我不是在农村长大的,是在哈尔滨成长。但是那份对黑土地和农民的情感,还是来源于小时候家人的熏陶和教育,包括巡回画派的那些作品。虽然我们不是俄罗斯人,但是他们所表现的自然和与自然那种亲近,让我很受震撼、很感动。

艺术创作不管到了什么程度,首先得有感情,然后还要有技术。凡是消解技术的一定画得不好;凡是画得好的,反而舍不得消解,就像我们找着金矿了就不去挖煤矿。但技术这个“金矿”太难了。

我并不是一个专门表现历史题材的画家,但是我认为历史题材跟现实题材是有关联的,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只不过是它来自于过去的生活。我画《历史的审判》,与我画的农村题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题材,但这两者都是表现人、表现人生、表现人在社会上的状态,其实是相通的,所以我当时画的时候没感觉到特别难。我觉得深入挖掘的这个路子是对的,我画这些画是发自内心的,情感是真切的,想去表现生活、研究生活。

重视细节  呈现真实

美术文化周刊:你近几年创作了一大批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虽然人物形象跟你往常画的东北黑土地的农民形象有了区别,人物不同了,但感觉你多年来对技术的锤炼,对人物性格和人性的把握,对人的灵魂的塑造都自然地融入到你的创作当中来。

郑艺:这绝对是有内在联系的,所以画起来也不会觉得生疏。比如《历史的审判》,虽然那些当事人都去世了,但有很多律师、法官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健在,所以我想表现这些人在社会上的一种状态,如实地把这个场面展示出来,让后人、让时间去评说这件事情吧。历史审判,就应该让历史去审判。这是我当时的构思和出发点。

当时他们审判时,法官、被告是面对面的。在“文革”的时候,也有很多宣判是被告面对观众的。我如果要画成面对面的,只能从侧面画才能保证每个人都有侧脸。要不就是总有一方是背对画面的,那谁都不会表现充分了。而且我收集资料时发现,他们这些被告在审判席上的神态极其精彩,如果不画这个实在太遗憾了。所以我就把这些人的站立姿势都反过来了,让他们全部面朝观众。每个人都很有细节,每个人的肢体语言都特别丰富形象。细节很重要,表现他们的神态、精神状态,那才有意思。我也没有丑化他们,而是把他们的性格和精神面貌呈现出来。真实就是这样的,这就是对人生、对生活的认识。

美术文化周刊:《历史的审判》这幅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一经问世就备受好评。你是怎么保证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再现?

郑艺:这上面有99个人,这些人几乎都是有名有姓的,我当时想只要有照片,就尽量按原貌画。所以我收集了很多资料,包括每周都上潘家园去淘一些老照片,还去解放军出版社收集了一些。当时审判,只有人民画报社、解放军画报社等几个单位可以进去拍摄。他们让我看了照片,底片都有,我看着哪几张好,就一张150块钱洗出来。我挑了几十张当时的场景照片,这些照片在外面是看不到的。

构图是这样的,上面是国徽,中间是法官,下边是被审判者,一层压着一层,在构成上也有这个寓意,整个是三角形构图。这个现场感必须得有,屏幕上的判决书其实原来是没有的,但是我觉得屏幕空着不合适,就把谁判多少年都写上了。是一个字一个字写的,按判决书写的。

挖掘生活  空话更是实话

美术文化周刊:在财政部、中国文联、文化部组织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你选择了《朱元璋与南京城》这一题材,目前这幅作品的进展如何?

郑艺:这次重大历史题材活动中,我画了《朱元璋与南京城》。南京城已有600年历史了,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第一次小稿我画错了,画的城楼是清朝盖的,现在这个城楼也没有了,我当时是参考着一张照片起的稿。这说明对历史还没吃透。

这张画既要表现南京城,又要表现朱元璋。最后定的草稿是近景表现朱元璋站在城墙楼梯上,这样人就拉近了、放大了,同时把后边虎踞龙盘的南京城全貌以远景表现。但是现在城墙这方面的资料少,我觉得很难拿捏准,需要继续考证,现在刚做了小稿。

美术文化周刊:无论是这些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还是多年来对东北农民题材的表现,创作过程中您有什么感受与心得?

郑艺:我最大的感受是,要处理好这些创作最重要的是要有对社会和生活的认识。有的画家一画这种题材,就容易把一些人物丑化,这就是对生活的认识很浅,不是从本质上挖掘生活和现实。任何历史题材创作,都应该从生活和现实的角度出发去探索,才能更好、更客观地表现这类题材。

我画东北的农民,也不想刻意表现他们的疾苦和贫穷,就是立足于表现人、表现那个时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做个历史的记录。最后实实在在地画出来,还原了当时的状态。

画画这么多年,到了如今这个阶段,我认为自己还是要沿着挖掘生活的方向继续往前走,思考下一张画什么。其实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我想还是要不断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这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虽然听起来像句空话,但其实是非常具体的一句实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