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博物馆:找到组织成一家
中国民族报
2014-11-01
刘德伟

成立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是业界同行期待了多年的事情。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的成立,对于我国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国家民委副主任周明甫在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说,作为由多年从事民族博物馆工作和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性社会团体,在学术交流、科研教育、信息服务、知识普及等工作领域,拥有人才集中、资源共享、联系广泛、组织灵活等方面的优势。在民族博物馆及相关民族文化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委员会发挥着政府部门和一般文化单位难以替代的作用。依托专业委员会这个平台,各民族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民族地区博物馆事业的交流与合作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对推动我国民族博物馆事业的繁荣与蓬勃发展,必将发挥重大作用。

在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专委会第一届主任的李铁柱告诉记者,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建立了一个发展民族文博事业、开展民族文化研究与交流的网络;推出了一台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展览;创办了一本研究民族文物和民族博物馆的专业刊物;为民族文化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全新平台。

李铁柱介绍说,这次会议组成了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组织机构;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章程(试行)》。《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章程(试行)》稿,作为工作规章使专委会今后的工作有章可循。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工作计划》和《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2006年工作计划》。成功举办了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研讨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论文和调查报告72篇。这些文章涵盖了民族博物馆、民族文物和民族文化遗产等多方面的内容,文章的数量、质量和论题的范围都超出了预期。研讨会上,马自树、宋兆麟、祁庆富、尹绍亭就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民族博物馆的当务之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博物馆建设和生态博物馆作了专题讲座。石建中、李黔滨、刘卫国、鲁哈达、张建世、刘军等专家分别从民族博物馆的定位、民族文物的价值、民族文物立法和民族文物鉴定定级等方面作了学术交流。这些论文将在日后出版的《中国民族文博》创刊号上发表出来,而《中国民族文博》将成为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阵地。

李铁柱告诉记者,要把专委会办成专业的学术机构,办成为民族文物和民族博物馆研究提供信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打造品牌的服务机构。所以,将围绕章程所规定的业务范围和内容,在中国博物馆学会的领导下,扎实工作,夯实基础,开创局面,落实好第一届专委会的各项工作。专委会的主要工作对象是民族地区,今后要争取让更多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加入进来,尤其要关心中小型民族博物馆的发展,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同时欢迎全国各地的民族类、民俗类、综合类等博物馆以及相关单位和个人加入到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这个大家庭中。

各地民族博物馆枝繁叶茂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了解到,全国博物馆目前已达2300多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体系已初步形成。博物馆品类日益丰富,地域分布更加广泛。这其中,民族民俗博物馆及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发展势头强劲。少数民族聚居的西部12个省区,“九五”末拥有博物馆400余个,“十五”末达到了近500个。贵州、广西、内蒙古、云南民族生态博物馆群的出现,为西部地区博物馆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其中贵州生态博物馆群是中国、挪威两国政府合作的成功范例。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博物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等,已经成为所在地区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展示中心,在国内外都有相当知名度。民族博物馆及民族地区的博物馆是我国博物馆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民族博物馆工作是文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抢救、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民族文化遗产的场所,作为宣传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明的重要窗口,民族博物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正在拟定中的国家文物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要统筹规划,加强引导,努力构建协调发展的博物馆体系,进一步完善博物馆的品类结构,逐步实现每个民族拥有1个以上的民族、民俗博物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多样性。

民族博物馆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契机。此次来北京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们不仅带来了高水平的论文和科研成果,也带来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实践成果。

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同志介绍说,该馆摒弃了为征集而征集的方法,采取把调查征集、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串连起来的办法,即根据馆藏文物资料及社区的资料线索,拟出若干专题,组建由3至5人组成的专题组或称课题组,该组在熟悉藏品及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做出本专题的调查征集计划和经费预算,经原则同意后即开展田野工作。按要求,每一专题组必须完成文物资料的整理交库房验收、本专题的调查报告和陈列的内容设计、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学术论文或专著,至此专题组方算结束任务。经试验效果良好。这样运作的结果,提高了征集工作的质量,使文物藏品系列化,丰富了馆藏,有利于多出成果,快出人才,不仅使业务人员提高了工作能力和研究水平,而且能使更多的人适应博物馆业务的需要,使整体的水平得以提高。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学术文库紧扣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连续推出了有关民族文博方面的成系列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

据广西博物馆的同志介绍,该馆主要有广西革命文物陈列、广西文物展览、广西民俗展览、古代铜鼓展览等。该馆是全国收藏铜鼓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广西民族文物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民族民俗文物室内陈列的延伸和扩展,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苑内有铜鼓巨雕、镇边大炮,建有壮族“干栏”、瑶家竹楼、苗家吊脚楼、侗族鼓楼、侗乡风雨桥、毛南族民居等,还建有榨油、碾米、造纸等民间手工作坊,极富民族乡土气息。此外,苑内竹楼上设有民族餐厅,为游客提供风味独特的多种民族小吃和菜肴。踏进民族文物苑,民族风情扑面而来,壮乡瑶村苗寨可游可居,民族历史文化有声有色。民族文物苑能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集中了解广西的民族风情,领略到无限的民族风光和情趣,得到美的享受。

记者在采访与会的专家时也了解到,民族文物的抢救、保护、整理工作是民族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内容,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其他工作都以此为起点和前提。目前,民族文物工作还存在比较多的困难。就外部情况来说,受诸如法律法规不健全、群众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经济与文化发展矛盾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民族文物的流失、消亡还比较严重。从内部工作情况看,存在着工作经费少、专业人员缺乏、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文物征集工作和田野调查工作做得还很不到位。从工作的成效看,据了解,目前各地民族博物馆收藏有民族文物约20万件左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来说,20万的数目实在是很少。与全国文物工作的总体水平相比,民族文物工作的差距还很明显。

这种现状,更激发了民族文物工作者们发奋图强的斗志。与会代表们一致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各地、各级、各类民族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民族宫精华展魅力四射

作为对专委会成立大会的献礼,民族文化宫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和中国民族画院等单位共同推出了《中国民族与民族地区博物馆藏品特展》,包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展》、《历代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礼品展》、《贵州少数民族服饰展》、《民族文化宫珍藏名家书画展》等5个专题展览,展出文物800多件,照片100多幅,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等多个方面,蕴涵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信息,反映出民族博物馆藏品特色和价值。这个特展既丰富了会议内容,又是各兄弟博物馆之间开展业务交流与合作的一种尝试,体现了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专委会宗旨。

5个展览中,《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展》是从民族文化宫收藏的5万余件民族文物中精选出来的珍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时间跨越千余年。据介绍,展出的珍贵文物包括云南古滇人的青铜器,壮族、瑶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铜鼓,傣族土司的龙袍,清朝官员进入西藏的路线图,明英宗敕封的“辅善翊教国师”封诰,西藏萨迦法王的铠甲,藏传佛教金铜佛像和法器,畲族供奉的祖图等。这些文物既有重要的历史内涵,同时也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历世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礼品展》格外引人关注。展览展出的近百件珍贵历史文物,是从民族文化宫收藏的历世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礼品及相关藏品中精选出来的。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封号的由来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十四世达赖喇嘛、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礼品;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敬献中央政府礼品”等三部分进行陈列。展览既有反映藏传佛教文化艺术博大精深的宗教器物,也有反映雪域高原丰富物产和人民勤劳智慧的生活用品。展览以翔实的历史资料,反映出历世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同中央政府的亲密关系。这些礼品,特别是十世、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敬献中央人民政府的礼品,反映了西藏宗教上层人士对祖国大家庭的热爱和对人民领袖的拥护,具有特殊的意义。 

民族文化宫博物馆们发延馆长介绍,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现收藏有各民族文物5万余件,文物图片资料6万余幅,文物音像资料500余盘。几十年来,民族文化宫对民族博物馆事业极为重视,在文物征集、文物展览、专业人员培养等方面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们发延馆长告诉记者,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的优势在于民族文物馆藏资源丰富,专业技术力量雄厚,在国内民族博物馆界的影响力大。中国博物馆学会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也将挂靠在民族文化宫。因此,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在民族博物馆事业中也要充分发挥与自身地位、优势相符的积极作用,特别是要履行好在专业委员会组织机构工作方面的职责,为推动民族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