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演“蒋介石”一举成名——回忆孙飞虎
中国艺术报
2014-12-03
张阿利

说真的,对于孙飞虎老师的表演艺术造诣不是我所能评头论足的,他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银幕和荧屏人物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尤其他对于蒋介石这一特定历史人物的影视化塑造,早已获得了全国亿万观众的认可。

最早听到“孙飞虎”这个名字,大概是1980年我上高中的时候。那个时代,对于拍电影的事情感觉十分神秘,甚至不可思议。学校距离西影厂很近,中间隔着大雁塔,只有不到两站的路程。加之年级同学里有西影厂的子弟,因此,关于西影拍电影的事情就成为大家课间课后经常性的谈资,只是这些谈资似乎无可准确考证,因此有许多说法被广泛传播,但到后来才知道了原本的一些事件真相。

记得有一段时间,关于西影正在拍摄电影《西安事变》的消息特别引人注目,成为大家经常兴奋谈论的热门话题。那时,正是改革开放的初年,西影能够拍摄以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等国民党人士为主人公的电影,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胆量啊,在此之前,这些连想都不敢想的。但是,西影在当年顶着各种压力,冒着巨大的风险,倾其所有家当,硬是以陕西冷娃的精神,历时两年多,拍出了一部在当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电影作品,也是西影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因此,那一段时间,关于这部电影的拍摄就成为西安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尤其关于蒋介石的扮演者,那个叫“孙飞虎”的演员如何竞争上主演蒋介石这个重要角色的故事,似乎被大家更加关注,甚至渲染得有些“神奇” 。

其实,后来才慢慢知道,孙飞虎原本就是科班出身, 1964年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分配到贵州省话剧团担任话剧演员。1979年,西影借调北影厂著名导演成荫筹拍电影《西安事变》 。当时,这部影片的投资有数百万元人民币,在那个年代,这样规模的投资绝对算是“国产大片”了。剧组在全国范围内寻找合适的演员,但是,蒋介石的扮演者却迟迟没有落实。一向严谨、认真的成荫导演说: “宁可不拍,也决不凑合! ”孙飞虎的一个老同学向剧组推荐了他。同学告诉成荫导演,孙飞虎在话剧版的《西安事变》里曾经扮演过蒋介石,效果非常好。成荫导演看了孙飞虎的剧照,很快就打电话让他到北京,见面之后,成荫导演让他和扮演周恩来的王铁成试戏,随即拍板: “就是他了!电影可以开机了! ”

电影《西安事变》 1981年在全国公映,那时,我也刚刚考进了大学。别的城市上演的情况不得而知,我却知道,此片在西安上映的时候,几乎是万人空巷,一票难求。在我至今的记忆里,西安的观影盛况,恐怕再也没有超过这部电影的。这部电影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与孙飞虎塑造的一个全新的银幕蒋介石的形象密不可分。在成荫导演的指导下,孙飞虎把这样一个蒋介石演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令人难忘,可以说为电影《西安事变》的成功添光加彩。他也因此片一举成名,红透大江南北,并荣获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和新时期电影十佳演员奖等。

记得1982初夏,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西安举办颁奖活动,孙飞虎和许多获奖的、没获奖的明星大腕走进了西北大学,与在校师生进行互动,在主席台上,当孙飞虎出现时全场一片掌声雷动,我终于亲眼目睹了“委员长”走下银幕的风采。那天的情景,成为了我的大学生活一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后来,由于工作的原因,与西影及影视界越来越熟络。在多次研讨会、首映式上见到过孙飞虎老师,他的平易近人、严谨认真总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关于他的为人处世,也听到西影人或西影以外的人的评价,无不佩服老爷子的。只可惜,许多场合,我与孙老师的交流总是过于短暂,来去匆匆,至今想起来,实在有些后悔没有珍惜机会。只有一次,我们的交流时间稍显充分一些,那是西安某高校进行艺术类考试,孙老师和我在一组做评委,两天多的时间下来,我对孙老师更有了一份的敬佩和尊重。面对一拨一拨前来参加面试的考生,孙老师在休息之余谈了很多对于当下教育的忧思,尤其谈到对于艺术人才选拔的想法。我原本以为,他只关心有关表演的事情,没想到他关心的是更多的当下艺术教育的现状,而且深思熟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很意外的是,他不喜欢别人把他当做只能演蒋介石的特型演员。他更喜欢谈他演的别的角色。近些年来,他在电视荧屏上成功塑造过《太平天国》里的曾国藩、 《汉武大帝》里的韩安国、 《大秦帝国》里的甘龙、《贞观长歌》里的封德彝等等诸多历史人物形象,受到各方好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我们期待孙飞虎老师在艺术之途上更加尽情挥洒时,却意外地得到了他驾鹤西去的噩耗。 “白雪有情亦落泪,绿竹无语也含悲。 ”这幅挂在孙飞虎老师遗体告别仪式大厅里的挽联,在深情地诉说着影迷对他的深深追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