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初,解海龙开始了对边远地区学校的采访。他乘坐硬座火车,搭乘拖拉机,也坐过老乡的驴车、教师们的自行车,许多时候什么车也没有,只得步行,有时一天要走四五十里的山路,去拍摄那些待修待建的校舍,去体会孩子们学习的刻苦和生活的艰辛。费用紧张,条件有限,他就住在老乡家里,过起和当地农民一样啃大饼、喝菜汤的生活……
当时,摄影作品和其他艺术作品一样,主要反映“主旋律”,而解海龙拍摄的黑屋子、土台子,似乎尽是“阴暗面”,有些人认为这是给社会主义教育“抹黑”。他去拍摄的地方,不光当地领导不支持,还时不时遇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误解。有一次,刚下过雨,他在一所小学,看到教室里孩子们正蹲在泥水中上课,便忘情地冲过去抓拍,不料,正在上课的年轻老师一把将他扭住,要夺他的相机,两人竟然撕打起来。类似的误解,在他的拍摄过程中数不胜数。
然而,解海龙是个认定了目标九头牛都拉不回的硬汉,凭着要通过摄影艺术为社会做出点什么的信念,凭着自己总得为下一代做出点什么的激情,他默默承受了这些委屈,越过了一重又一重的障碍。
就在这仅仅一年的时间里,解海龙跑了12个省、28个县、100多所学校,拍摄了70个胶卷,创作出了《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等一系列反映教育真实现状、有生命力、有感染力的影像杰作。
1992年4月,解海龙将其中的40幅照片试探着拿给朋友、同事看。
没想到,几乎所有看了照片的人都被深深地感动,由此激起同一个愿望:捧出炙热的心,伸出慈爱的手,拿出一些钱或物,力所能及地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什么,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此时此刻的解海龙,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接着给《人民日报》送去了这些照片,《人民日报海外版》连载七天,每天一幅照片一个故事,在海内外读者中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和轰动。尤其是那双“大眼睛”,谁见了都会受到感染。
1992年10月,解海龙这些题为《希望工程摄影纪实》和《这些被泪水浸湿的照片》的图片,同时在北京和台北两地展出,两岸同胞为之震动!
捐款源源不断地汇入了“希望工程”,一座座希望小学在贫困地区崛起,一个个失学孩子重新回到了教室里的书桌前。当年的“大眼睛”如今已经大学毕业,并被推选为共青团中央十四大候补委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负责人曾这样说:“人们了解希望工程,大都是通过他的图片,首先是被他的作品深深打动,然后便纷纷奉献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