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冯:三十载情系“挑山工”
今晚报
2013-11-29
杜仲华

11月22日,身穿灰绿色休闲西装,围着一条红黑格围巾的冯骥才,第五次登上“五岳之首”的泰山,走进中天门附近一处低矮的工棚,注视和抚摸着被烟熏火燎得黑乎乎的墙壁,吊在房梁上用塑料袋盛装的馒头、咸菜和地上杂乱堆放的简陋生活用具。他坐在用原木自制的双层床的床头,询问着挑山工的生存现状,不时眉头微锁;当他看到里屋小桌上供奉的财神像和旁边张贴的明星画片时,不禁开心地笑了……是的,就是从这里走出的可爱的挑山工们,用他们黝黑而结实的肩膀,挑起了使泰山从原始搬运向现代运输和旅游方式迈进的历史重担。

三十年前,大冯的散文《挑山工》先后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挑山工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深深感染了一代代青少年,迄今已有将近三亿人读过这篇文章,大冯也被泰山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有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是与挑山工联系在一起的,它已注入我的血液和骨髓……”大冯深情地对本报记者说。

在大冯看来,挑山工是泰山的一种精神,一个文化符号,应当世代传承下去。所以,当他听说挑山工只剩最后一代,再无年轻人加入了,便心急如焚,决心不论多忙,也要在年内重返泰山,寻访最后的挑山工,为他们做一部《泰山挑山工口述史》,并建议在泰山建立一座“挑山工博物馆”。

五登泰山:

对泰山有种特殊情怀

“岱宗立天地,由来万古尊。称雄不称霸,乃我中华魂。”

这首《泰山颂》,是此次大冯为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专门创作的。“我与泰山有一种很深的渊源,”大冯告诉记者,“我母亲是山东济宁人,我身上流淌着齐鲁人的血液,包括我的个子,我的性格,都有山东人的特征”。

大冯的外祖父曾为清末武官,常与康有为同游泰山。大冯自幼听到许多有关泰山的故事,对泰山有一种特殊的情怀。“泰山是我们的国山,有着其他名山无法比拟的深厚人文内涵,尤其是‘五岳独尊’的‘尊’字,让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

1992年,大冯的父亲去世之后,母亲终日沉浸于悲伤之中。为了让母亲振作起来,大冯决定趁到山东举办画展之机,陪她同游泰山。“当时,母亲已75岁,半个世纪未回家乡了,很高兴有机会重返故里。我想无论如何也要陪她爬到山顶,让她产生一种自信。到中天门时,母亲体力稍感不支,我便一边鼓励,一边搀扶她登上了玉皇阁。然后拿出提前买好的纪念章,给她发了一个‘奖’。从泰山回来后,母亲的精神状态变好,心情豁然开朗。我不禁感慨:泰山,这就是你神奇的魅力啊!”

从上世纪60年代起,大冯五次登临泰山,美丽雄奇的自然风光和丰厚渊远的人文景观,无不给他艺术创作的冲动和灵感;而最令他心驰神往、念念不忘的,便是泰山文化的一部分——挑山工。

创作缘起:

挑山工的精神感动了我

“在泰山上,到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扁担两头的绳子挂着沉甸甸的货物……”

大冯的散文《挑山工》这样描述道。是怎样一种机缘促使他拿起笔,将挑山工的形象写进作品中呢?

大冯说,他第一次与挑山工打交道,恰恰是位平时极少见的女挑山工。那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带学生到泰山写生,在山上住了半个月。临走时,他与同行者在山沟里捡了些泰山石,放在行李里,下山时搬不动,正巧遇到两位山里姑娘,其中一个20多岁,生得浓眉大眼,脸颊红红的,手里提着一条扁担。

“姑娘,能帮我们把行李挑下山吗?”大冯上前打招呼说。

“可以呀!”姑娘爽快作答。

“多少钱?”

“一块两毛钱。”

条件谈妥后,姑娘当即将行李挑上肩头,沿着蜿蜒的山路轻盈而下,倒把边下山边观景的大冯他们甩在了身后;姑娘还不时停下脚步,坐在山下的石凳上等候他们。至后来,姑娘干脆没了踪影,大冯一直追到泰安火车站,才看到姑娘正伫立站前,不住地擦汗,朝他们招手呢!

《挑山工》中描写的挑山工,也是有生活原型的。他个子不高,皮肤黑黑的,长得很精神。与之前遇到的姑娘一样,他也是健步如飞,经常不知不觉便从你身边超过去了。大冯很奇怪,因为从泰山脚下到南天门,崎岖山路长达20公里,挑山工身负重物,不断换肩,走的是“之”字形,比游人要多走许多路,为何还能超过游人呢?挑山工回答,你们在山路上观景、游玩,而我们却一步不停地直奔山顶,当然要比你们快啦!大冯说:“这无意中让我悟出一个道理:人生在行走过程中,不能旁骛其他,要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地往前走,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等我到了南天门,远远见他已将货物运达,店主正给他点钱呢!只见他笑着回眸看了我一眼,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内中的潜台词是:看,我已经走到你前面了!”

回津后,一个关于泰山挑山工的散文便酝酿成熟了。在这篇《挑山工》中,大冯写了三个部分:一,泰山的自然风光;二,泰山的风土人情;三,泰山的挑山工。选入中小学教材的是《挑山工》的第三部分。

《挑山工》所歌颂的泰山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砥砺了一代代青少年学子,迄今已有近三亿人读过这篇散文。《挑山工》不仅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散文奖,还与姚鼐的《登泰山记》、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泰山极顶》一起,被誉为描写泰山的“四大名散文”。一篇散文作品产生如此广泛的社会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人文关怀:

把挑山工当成我的乡亲

在一条陡直的看不到尽头的山路上,一位穿红背心的壮汉挑着沉重的担子,一步步坚忍地向山顶攀登……这就是大冯创作的国画《挑山工》的画面。30年来,他无论工作多忙、身在何处,“挑山工”的形象始终萦绕在他的脑际,生动而鲜活。

在大冯看来,“挑夫”这个行当在庐山、峨眉等名山都有,唯在泰山称为“挑山工”,“挑山”二字具有文学的意境,气魄宏大,象征着一个民族的脊梁,蕴涵着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而作家要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心灵、人的生存状态、人的喜怒哀乐。此番五上泰山,大冯要通过寻访最后的“挑山工”,了解他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将“挑山工”精神世代传承下去。

在泰山相关管理部门的安排下,大冯探访了位于泰山中天门一带的“挑山工”居住的简易工棚,并分两次与新老“挑山工”座谈。

抵达泰安的当天下午,大冯便在泰山脚下的一家宾馆里见到了两位已退休的“挑山工”——70岁的宋庆明和60岁的金玉友。两人25岁就做“挑山工”,却未料到几十年后会与将他们写入“教材”的人见面;但此刻与他们促膝谈心的,不是一位名满海内外的大作家,而是一个与他们年龄相仿、同样有着山东男儿的形貌和性格,又是那样和蔼可亲的长者。从为什么要当挑山工,“挑山”的路线是什么,哪段路最难走,什么季节最辛苦,负重时身体的哪个部位最吃力,如何换肩、如何落脚、如何掌控行走速度,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与游客有无交流……每一个方面,每一处细节,都要追根溯源,刨根问底,不厌其详。

而翌日与一位年轻“挑山工”交谈时,小伙子当场为大冯表演了“挑山”的姿势和技巧,其刚柔相济的肢体动作,令在场的冯夫人直呼“像跳街舞!”更令人惊诧的是,小伙子虽只初中毕业,见识却不浅,不仅有自己的微博和网名,还拍过纪录片,上过当地电视台。他的一番“挑山”时因海拔不同、环境不同、风景不同,“心境”也不同的宏论,引来一片赞赏声,也让人看到了这一代“挑山工”的崭新精神风貌。

在从中天门“飞”往南天门的缆车里,大冯获悉,这条从奥地利引进的泰山索道,当年曾用直升机往山上吊运缆绳和部件,不料直升机遇风发生倾斜坠毁于山下,所幸无人伤亡,但人工搬运缆绳和零部件的重任,便落到了挑山工的肩上。

“泰山运输和游览方式由一个农耕的、原始的、人工的方式,转化为现代的、文明的、机械化的方式,恰恰是挑山工完成的,这一代人很了不起,功不可没!”大冯说这话时,眼睛中充满对挑山工的敬畏之情。

在泰山顶峰的接待室里,大冯特别注意到一组照片和锦旗,上面记载的都是“挑山工”如何救助在山上遇险和伤病的游客,如何为他们搜寻坠落山崖的财物。最令人钦佩的是,“挑山工”的这些善行义举都是无偿的、分文不取的。更有许多父母携读过《挑山工》课文的孩子,专程前来泰山旅游,兴奋地与挑山工交谈、合影,伸出大拇指夸赞:“好样的!你们是真爷们儿!”令挑山工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从而也更热爱自己的工作。

“我没有把挑山工当成一个陌生人,一个采访对象,而是与见到自己的亲人、老乡一样。作家与人民要保持一种真挚的情感,一种血肉的联系……”大冯如是说。与两批“挑山工”座谈后,依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大冯送给每位挑山工两瓶好酒。其中最年长的宋庆明不好意思收,又退回来。管委会负责人说,这是冯先生爱惜、尊重你们,没问题,您老就收下吧!结果,老爷子把自己挑了一辈子的扁担差人送来了,算是给大冯的“回赠”。大冯则激动地表示:“这是我一生中见到的最重的一条扁担,你想,老人家用它挑东西挑了四十年,每次挑一百斤,累计起来得有多重啊!”

口述历史:

让挑山工的精神世代传承

30年,对《挑山工》来说,是一种纪念;对大冯来说,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的回望与升华。

泰山,在大冯心中占有崇高的位置,有一种浓浓的泰山情结。在他的文学生涯中,共写过四篇关于泰山的散文——《挑山工》、《泰山题刻记》、《进香》和《傲来峰的启示》。此外,他还画了大量泰山速写,拍了许多泰山风光照片。加上正在构思的作品,他想集结成册,出版一本《泰山纪事》。此次五登泰山,他特意带来一位博士生,详细记录下与挑山工座谈的内容,计划编写一部《泰山挑山工口述史》。

在参观了泰山挑山工的工棚后,大冯心情有些沉重:这些挑山工为泰山建设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却过着这样的苦日子,从内心深处为他们鸣不平。因此,大冯要求泰山挑山队及上级管理部门关心挑山工的生活,改善他们的住宿条件。

大冯认为,泰山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山水形态、气质精神和深厚的人文内涵,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历代皇帝的巡幸、文人骚客的吟诵,积淀了异常丰富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和民间信息,是山东人民的骄傲,应当得到充分挖掘和保护。而口述史就是一种珍贵的非遗档案。“作为泰山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当记住挑山工,为他们留下更多文字、图片和影像资料,留下他们整个生活的活态过程及其细节。”大冯还建议在泰山建立一座“泰山挑山工博物馆”,让挑山工所代表的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