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主旋律军队美术工作者举足轻重
文艺报
2011-07-29
颜慧

刘大为:1945年生,祖籍山东诸城,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解放军美术创作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记  者:今年是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在党和国家历来的重要活动中,部队美术家及其优秀作品对我们的文化建设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马上又要迎来八一建军节,借这个机会想请您谈谈部队的美术传统、美术建设。

刘大为:解放军的美术有深厚的传统,早在毛泽东主席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时,就重视运用美术这一文艺武器为革命斗争服务,专门开设了“革命画”课程,举办了美术学习班。当时兴盛的革命画创作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在战争年代,武装斗争的初期,美术直接参与到革命宣传活动中,并伴随革命斗争一路走来。从创建红军第一天起,美术作为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艺术武器,一直受到党的重视。那时候瑞金苏区的标语、壁画,以及漫画、木刻、宣传画等为主的一些鼓舞士气的战斗题材美术作品,对当时的革命宣传起到很有力的作用。在古田会议决议我军建军纲领中,便规定要集中全军绘画人才,出版油印石印画报。到了延安以后,成立鲁迅艺术学院,很早就参加革命工作的王朝闻、华君武、蔡若虹、罗工柳、石鲁、彦涵、谷源、江丰、力群、张仃、张谔、王式廓等老一辈艺术工作者都汇聚在此,他们创作了大量表现时代精神的革命题材的现实主义美术作品,形成了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红色革命美术,被称为延安时期美术。这一时期的美术从观念、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确立的传统,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的创作都有深远影响。延安时期鲁艺还开设了美术课,为军队培养出很多优秀人才,他们在解放战争、抗日战争乃至敌后战争都起到很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前后,部队各大军区、单位相继成立了美术创作室等美术机构,很多地方院校的美术人才相继充实到了部队,使得部队的专业美术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作为部队一员,这些美术家们有的走过漫漫长征路,有的亲历了战火硝烟,有的目睹了侵华日军的暴行,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灾难的沉重、懂得战士的奉献,也更加理解革命的艰辛和今天的来之不易。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何孔德、冯法祀、高虹等军旅美术家相继创作出一大批如《井冈山会师》《平型关大捷》《转战陕北》《三湾改编》《秋收起义》等影响深远的革命历史题材优秀作品,以及情感真挚的现实军旅佳作。

到了“文革”以后,恢复高考,特别是1979年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恢复以后,至今30年,我们先后培养了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进修的研修生一千多人,基本都充实到各大部队。可以说,军艺美术系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才,使得部队美术优良传统得到传承。现在分配到各大兵种、各大军区创作室和文化宣传部门的专业美术创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军艺美术系毕业的,这里真正为部队输送了一大批美术、文化宣传骨干,使得部队美术创作队伍更加整齐,创作经验更加丰富。在全国的重大题材创作、重要的大型展览、重要场所的大型绘画中,军艺美术系在校的老师和毕业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全国重要的大展中,在油画、国画这些主要的画种中,军艺师生的获奖率也占到非常大的比重,有一年的大展获奖率甚至占到1/3。这就说明部队美术工作者在当代美术创作中发挥了作用,而且突出了自己的特色,起到了“排头兵”的作用。

记  者:相比一些地方综合院校或者美术类的专业院校,军艺美术系只是一个系、十几名老师,却能获得这么多成绩。在近几年的大型全国美展中,军艺师生的作品也是重头戏。

刘大为:这说明我们在这方面有特长。因为近些年来地方院校不大关注这种重大题材创作,在一些重要大型展览中,往往需要这种重大题材的作品,而且现在比较缺少那种有分量、有厚度的作品,这正是我们军艺美术系的一个特长。当有重要展览时,我们系就会接到各种邀请,希望军艺美术系的师生们能创作参展。

记  者:您总结部队美术主要有哪些特点?

刘大为:部队美术的特色就是重大题材的创作,是以主旋律为主要创作方向,以写实主义创作为主体的、体现时代精神的主题性创作领域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当代美术创作队伍中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部队美术是为兵服务、为时代服务,描绘火热的军营生活,彰显当代军人精神风貌。军队的画家关注写实能力、造型能力,更贴近部队现实生活,画重大题材是他们的强项。所以说弘扬主旋律,军队美术工作者的作用举足轻重。此外,部队的美术创作既继承传统,也有对形式多样化的提倡与积极探索,在军队美术创作中,既有对当代军人精神风貌的诠释,有对抗震、抗洪精神的赞扬,更以立体的多视角反映了军史、战争、当代军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充分展示了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军队美术创作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无论是新观念的表达,还是形式意味的探索,都坚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寻战争与和平、生与死、善与恶、环境的破坏与保护等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大命题,把对艺术本体的探索成功糅进主题性美术创作,并始终不忘军人本色,呈现出积极健康、英勇向上的面貌。

记  者:从1979年至今,军艺美术系为美术界培养出一大批有创作实力、有作为的中青年美术家,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全国美术界一支重要的美术创作力量。作为军艺美术系的主任和教授,在教学上有什么经验之谈?

刘大为:这些成果说明军艺美术系在教学中的方向和方式,路子是对的。我们军艺美术系从1979年恢复以来,教学上始终坚持注重系统的基本功训练,比如造型、色彩等。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些,是因为近些年在艺术教育中不太注重基本功的培训,而是更注重学生的创意;随着外国各艺术流派的出现,有人认为写实的、传统的作品过时了,有的艺术家不重视基本功,跟在外国一些时髦潮流后面。我们也注重对创新精神的培养,但不能忽略基本功的训练,这是美术创作的基础。我们招来的学生入学时的水平参差不齐,但到了毕业的时候,经过严格训练,基本功、水平差距明显缩小,这些学生在造型上、色彩上,可以说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不然对大场面的创作是拿不下来的。所以不管其他流派的影响,我们始终要求造型、色彩、构图等有关绘画的基本功要尽量过关。

此外,我们始终非常注重学生的艺术实践。现在很多艺术院校并不提倡学生过早地参加展览,但军艺始终坚持给师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展览,进行艺术创作实践的锻炼。只要师生们能参展、参加创作实践活动,军艺美术系甚至会提供一定的物质补助,鼓励师生们参展,这样有好处。只有参展才知道自己缺什么、该补什么,在创作中提高。教学和艺术实践相结合,这样使学生很早得到锻炼,从形象塑造上,对生活的感受挖掘、体裁构图、色彩造型都有所突破。所以我们常常会有学生的毕业创作直接参加全国美展或者全军美展,有的甚至毕业创作就获奖。比如刘向平的《遵义会议》、苗在新的《师生》等。

我们在教学中还提倡面向生活,经常到生活中写生。军艺美术系每年每个学期都会带着学生到边疆、海岛、海防,到少数民族地区或者基层部队写生采风,体验生活,一般都是近一个月,而且都带着创作任务去。学生们回来必须交一定数量的写生、速写。这个传统我们坚持多年不变,这就使得我们的创作始终关注生活,关注时代精神,充满生活气息,也很鲜活生动,学生们在这些写生中提高了基本功。

记  者:作为部队院校,在教学秩序上也跟地方院校也有很大不同吧?

刘大为:我们教学秩序特别严格。在军艺,迟到一分钟都不行。老师必须比学生还要早到。这就保证了学生们充分的学习时间,保障了教学计划的正常实施。在教学中,老师坚持亲自示范,重要的技术课上,老师必须和学生一起画。今年9月我们还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军艺几十年来的教学成果展,这也是对我们美术系多年来教学成绩的一次汇报。

记  者:您的中国画人物画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人物造型在很强的写实基础上稍作变型夸张处理,注重在技法上吸收传统中国画的优秀特点,同时大胆借鉴西方绘画语言,在色彩运用上更加强烈,对画面整体色调的把握上恰到好处,强烈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近些年中国画写实人物画创作中,向您学习的人很多,您对此有什么心得?

刘大为: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确实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各种形式面貌异彩纷呈,但是现实主义的绘画还是非常适应时代需求的。比如我是画人物画尤其写实的人物画的,我觉得这种形式的艺术创作还有很大空间,需要我们去努力,继续开拓进取。而且我在中国画人物画创作中,在教学中都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探索,既要继承中国画传统的水墨,也要吸收其他画种的优长,为我所用。比如素描、色彩等都多有借鉴。我上本科的时候主要是学习油画创作,读研究生转为国画创作。从我的创作实践来讲,我觉得自己的素描、造型、色彩功底用到国画创作中非常有用,而且恰恰也是形成我创作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我在处理一个画面的色调、处理人物面部丰富的表情与结构时,有相应的坚实的基础会更得心应手一些。中国画传统画法有它的优势,但是在画传统人物的时候主观意识多一些、程式化多一些,表现人物非常复杂的情绪、情感相对而言就显得简单、表现力不足一些。我们把深入刻划的造型因素加进去,就丰富了中国画的语言。实际上,从历史长河看,中国画也是在长期的不断融汇中才形成了现在的面貌。比如在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传入,就曾经把佛教艺术的凹凸法和中国画原来的单线平涂结合起来,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到了唐宋以后,逐渐吸收了西域等其他少数民族绘画形式。明以后,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尤其“五四”运动后,西方的思想、艺术、科学、教育形式等大量传入,蒋兆和、徐悲鸿等画家就已经开始把西洋的东西融汇到自己的中国画绘画中,开始了新的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新中国成立后这方面又有了新的拓展,我们现在的水墨人物画早已跟古代的不一样了。

我还尝试过把水彩画的技法和色彩融入到中国画创作中,进行大量实践性的创作,我觉得这是完全可以借鉴的。人物画的艺术精神是不脱离“人”的主题,要能够深入反映生活,真实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形象,同时,绝不能脱离时代精神。我们毕竟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能完全像古画那样,而要在色调、形象、画面构成的处理上不断吸收其他画种优长的东西,使中国画语言更丰富,表现力更强,更适合时代发展。中国画还要前进,还要不断融汇。这是我自己的艺术主张,也是我的教学主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