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江苏盐城的一片天然湿地当时是我国最著名的丹顶鹤栖息地。就在那里发生了一个女大学生为救丹顶鹤而沉埋在沼泽之中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经传开,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和议论。那个年代是一个开放、多元、丰富的时代。大学生是那个时代的天之骄子。有两个大学生的英勇献身引发社会议论。一个是男大学生舍己救普通农民,一个就是女大学生舍己救珍稀鸟禽。人们热议和思考这种行为值不值。大学生张华救农民,在讨论中统一了人们的道德观:生命的价值不能按大学生和农民的身份论大小,张华的献身具有伟大的人格力量。此事矫正了社会的道德伦理的偏颇和偏见。女大学生叫徐秀娟,她以身救援丹顶鹤,引发人们对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孰轻孰重的思考,进而引发了生态文明理念在中国的传播。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标志性的事件。此后,由朱哲琴演唱的歌曲《丹顶鹤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它凄婉哀艳的旋律和这个让人忧伤的故事久久地回荡在人们心头。我始终认为,当下中国人的动物意识、生态精神、绿色主义、环保理念的启蒙和觉醒是这个大学生和这首歌奠定的。
这是一个伟大的艺术题材。这个题材日前再次被艺术家作了令人惊艳的发掘和再现。这就是著名舞蹈家赵青酝酿十几年并任总编剧和总编导、由无锡市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舞剧《丹顶鹤》。
舞剧《丹顶鹤》分为序幕《鹤之恋》、一幕《鹤之梦》、二幕《鹤之缘》、三幕《鹤之殇》、四幕《鹤之悲》,尾声《鹤之忆》。全剧完整地叙述了主人公小娟与丹顶鹤的生命情感,小娟上大学对丹顶鹤的思恋,回乡养鹤的亲情与保护鹤的勇敢,救助丹丹(鹤)的无畏与牺牲,丹顶鹤的思念和人鹤共鸣的悲歌。看完整部舞剧,小娟的形象令人难忘,丹顶鹤高雅的步态和人鹤相谐的生态景观令人神往,小丹的离去和《丹顶鹤的故事》的歌曲令人百肠千断又肃然起敬。
舞剧《丹顶鹤》题材好,立意高。在当下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代背景和文明语境中,《丹顶鹤》讲述和呈现的仿佛是一个过去的故事,但它又是我们今天的生活。舞剧通过小娟和仙鹤生死相爱相依,提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天人合一。人类只有热爱自然才能领略自然之美,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有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热爱自然、保护动物、怜惜生灵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破坏自然、猎捕候鸟、摧残生灵是人类最丑陋的行径。《丹顶鹤》用美丑的对比,用优美的舞姿和崇高的牺牲,以“美的毁灭”的悲壮和悲剧,颂扬了人的生态精神,给今天的生态文明理想作出了艺术化的诠释。
舞剧《丹顶鹤》选择的表现对象具有先天和先在的舞蹈性,显现出舞蹈家高超的艺术敏锐和直觉。这是一个特别适合“舞蹈”的故事,这也是一出特别具有舞蹈性的舞剧。全剧由人的舞蹈、鹤的舞蹈、人与鹤的舞蹈交叉编织而成。大学生舞蹈充满朝气,校园气息扑面而来。鹤的独舞、双人舞、群舞,在拟人化中实现拟鹤化。编创者特别精心地提炼出鹤舞的脚姿、身姿、手姿、头姿,创造出具有鹤的动态和律动的各种舞段,既多姿多彩又独特独在。全剧完全没有落入《天鹅湖》的窠臼,全部都是来自于独创独具的鹤舞,达到了真正的原创性、极高的审美高度和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这一点殊为难能可贵。当小娟、阿福和养鹤人与丹丹、丹顶鹤一同起舞时,无论是风和日丽、月下芦苇,还是暴风骤雨、危机四伏,不同的舞段和桥段,不同的性格和风格,不同的情绪和情节,使舞剧充分展示出舞蹈的美和戏剧的张力。
舞剧《丹顶鹤》的音乐、舞美、服装、布景、灯光与全剧舞蹈、情节、氛围相得益彰,同样呈现出和谐的气氛和统一的风格。舞剧不仅重新让人们共同回忆几十年前家喻户晓的故事,并且把传唱一时至今仍然脍炙人口的歌曲《丹顶鹤的故事》加以巧妙再用。当尾声全剧高潮时,无数丹顶鹤为小娟的牺牲哀鸣悲恸时,工人们也在苦苦寻觅、呼唤小娟的名字,这首经典的歌曲从天而降也从人们心灵的最深处油然而生,如泣如诉,感天动地。舞台上重现了小娟的生前影像,强化了小娟的形象(可惜这里似乎缺一段高潮化的鹤舞),让人们重温了一段经典的音乐,再度唤起人们视听的双重审美经验,升华了舞剧的视觉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