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中国民间文化消亡的速度远比我们工作的速度要快得多,拯救即将消亡的民间文化工作十分艰巨,我们感到责任重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民协副主席夏挽群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说。
文化是民族得以继续存在的基础。当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醉在圣诞节、万圣节、NBA、足球以及情人节等西方文化的氛围中,还有多少人能够从春节、庙会、京剧、皮影戏、民乐等传统中寻找到往日的那种新鲜和快乐?
民间文化消失真的“狼来了”
民间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夏挽群告诉记者,民间文化主要包括四种,即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美术和民俗文化,但是从目前的状况看,民间文化在各种各样的冲击下正逐渐失去市场和生存发展空间。
民间文学的种类很多,包括神话、故事、传说、歌谣、谚语等,对中国人的道德思想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河南的神话被称为中国神话的奇迹之一,新郑黄帝、周口伏羲、泌阳盘古等表达了东方才具有的内在而隽永的民族想象。然而,民间文学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异,有些不再流传,迅速消失,继而消亡。
民间表演艺术包括民间戏剧、曲艺、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它们也是历史悠久,从上古时代产生、发展并传承下来。中国的民间戏剧发源于原始劳动歌舞,是世界戏剧三大源流之一。以河南为例,民间戏剧在民国末期调查有80多个剧种,其中有道情、二夹弦等,但现在只剩下30多个,平均每年消亡一个剧种。夏挽群说,每个剧种的消亡都意味着这种戏剧音乐表演形式的消亡,而剩下的30多个剧种也都是惨淡经营,专业的演出已经很少了。河南鄢陵有一种乐器叫做筹,是随佛教音乐而产生的,现在实际上已经消亡了,仅存的一位能够吹奏该乐器的老人也已经在前不久去世了。
民间美术包括瓷器、泥塑、玉雕、年画、剪纸等,也是很珍贵的一笔遗产。夏挽群介绍说,河南淮阳太吴陵的泥泥狗,虽说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它有很深厚的历史底蕴,被称为史前图腾,它把原始的信息带到了现代。以前在太昊陵的庙会上简直到了热销的程度,然而现在对泥泥狗的制作已经越来越少了。传统工艺美术遇到了新的挑战,福建为人们所熟知的工艺美术行业,如脱胎漆器、软木画、竹编、德化瓷塑都处于后继乏人的困难境地。北京、江苏、浙江等工艺美术发达的省、市同样陷入不景气的状态。其他艺术形式如年画、剪纸过去在民间都很流行,但现在的传统本版年画,除专家、学者、外国人外,很少有人问津。
民俗文化反映了农耕民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各种习俗,如庙会、春节等等。这些传统节日中有着大量的民族文化内涵,而随着西风东渐,很多传统节日却在无奈地淡出。专家指出,“很多民族的民俗民风都已经没有了,充满中国民间文化气息的春节本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却不知道该如何去过了!如今节日没有了文化的载体,文化内涵变得越来越空泛,人们也就对节日失去兴趣了。”
“孔雀公主”杨丽萍忧心于她看到的云南的变化:许多绝技因为失去了用途而濒于失传,新生的一代喜欢牛仔裤甚于传统服装。一位专家在调查了基诺族巴卡村寨后指出,如果不加以重视和保护,这里的民族口碑文史及其风俗传承机制,有可能在20年内消失。而这种状况,在云南众多的村寨之中并不鲜见。著名作家冯骥才忧心忡忡地说,现在很多少数民族的村寨都变成了洋楼,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就都没有了。
谁给民间文化保个险
冯骥才说,我们正处在一个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时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们的文化没有载体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特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夏挽群也告诉记者,出现各种民族民间文化失去发展机会乃至走向消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农耕时代的结束,工业化的加速,直接导致了原来民间民族文化生存的土壤变化,导致了人们的社会心理、行为习惯以及精神的变异。
夏挽群说,民间文化大都产生于农耕时代,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实用性使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萎缩就是因为其实用功能的丧失。过去,春节要贴门神,家家少不了要买年画,而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个愿意去买年画,就连对联也渐渐变成机器生产了。”
“外来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民间艺术所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在迅速流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程遂营说,“前些年,一到春节,民间文化就迎来了一年中的黄金期,那时人们把当地的民间文化当作精神狂欢的重要方式。但这几年,由于精神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民间文化在春节也受到了冷落。”
——民间文化从未放在与精英文化、典籍文化同等的位置上,民间民族文化只能承担着“卜里巴人”的角色。民间文化从未得到过归纳和整理,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事实上,中华文化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半是精英和典籍的文化,一半是民间文化。民间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合力的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以及综合国力中不可或缺的坚实的精神内含。可是,由于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也没有从文化上、从全球化的背景上来看待这个“中华文化的一半”,因而至今我们对于民间文化的整体状况认识不清,心中无底,我们甚至不知道民间文化到底消失得怎样。
——民间文化的生存方式非常脆弱,与经典文化以及典籍文化相比,它从没有像它们一样用各种方式进行加强。民间文化还有一个致命弱点,它的传承一般都是口口相传,还有很多“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禁忌,传承范围很窄,师传徒、父传子,一旦出现断线,很快就可能消亡。
——民间文化未得到正确认识,甚至一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
改革开放以来,在民间文化还没有来得及做好整理的准备时,西方的各种文化随市场经济破门而入。冯骥才认为,全球化加速了外来文化的融入。这一次融入和历史上以往的融入不同,这次融入是以市场为背景的流行文化唱主角,这种传播符合市场规律,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商品文化,并最终导致了在不是很长的时间里,国民精神迅速粗鄙化。
能否留住曾经的文化辉煌
随着认识的逐步提升,中国的文化保护已经从原来的那种自在状态变成了自觉的状态,目前全国人大正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立法进程。
2003年2月18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这一工程还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这个工程是我国首次对民间文化进行国家级抢救、普查和整理,工程将耗时10年。当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已经在15个省展开,并对其中重要的民间文化进行保护,2004年该工程在另外9个省市进行。
以河南为例,该省成立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领导小组,举办了两届濒危戏曲汇演、六届工艺美术博览会、两届春节文化庙会,开展了“河南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申报、命名”、《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南县卷)的编纂”、“河南十大民俗经典的调查与命名”、“河南民居民间建筑普查”、“河南老字号普查”等专项工作。
“我们工作的速度远远低于文化消亡的速度。”夏挽群这样说道,“想要保护所有的文化形态是不可能的,目前能够做到的是尽可能保留更多的文化形态。”目前主要从四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尽可能把存活的文化形态记录下来,来弥补过去历史的不完整,因为它记录的是帝王将相的历史,而没有老百姓的历史;二是对各类型民间文化的典型进行统计,进而推动地方政府筹集社会资金,加快对文化的保护;三是呼吁促进立法工作,建议政府运用法律手段对各种文化形态进行保护;四是更多的宣传和引导工作。
夏挽群介绍说,“家有钱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河南禹州钧瓷在北宋时期是由皇家派人管理烧制的,而在1000年后的今天竟然出现了“千家窑炉,万户冒烟”,市场上甚至10块钱都能买件钧瓷。用夏挽群的话说,这叫“紧步唐三彩后尘,自毁品牌”。之后,夏挽群联合禹州的钧瓷制作高手任星航,开始了宋代双乳状柴烧窑炉及传统制作工艺的恢复工程。2004年11月,第一批出炉的成品经故宫博物院专家组鉴定,其和故宫现藏的北宋钧瓷高度相似,骨感、质感高度吻合,为我国陶瓷界长期争论的诸多学术疑点画上了句号。这其中暴露出来的就是一个管理的问题,唐三彩和钧瓷截然不同的命运说明了要想保留文化的记忆,还应该加强规范管理。
民间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拯救已经到了十分迫切的地步,因为我们的民间文化还承担着政治资源、教育资源、道德资源、文化产业资源和未来文化建设资源等五个资源的功能。
夏挽群说,中国的很多文化中包含着更多的政治概念,因此应该从中小学就开始让孩子了解这些,现在一些地方出现民间文化走进校园是一种让人欣慰的事情,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民间文化不同于经史子集,它们存在于普通的民居和人们的生活起居中,是生活的文化,是民族个性特征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夏挽群说。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只有当人们普遍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传统文化才能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