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秋:名剧华章 通才风采
天南
2003-11-01
陈艳冰

2003年9月28日晚,广州军区礼堂热闹非凡,“金狮奖”全国第二届木偶皮影比赛颁奖暨闭幕式晚会在这里隆重举行。当主持人宣布广东省木偶剧团的《五羊传奇》获得代表最高荣誉的“金狮奖”综合金奖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五羊传奇》编剧陈中秋没有到场,同一时间,他静静地躲在家中的书房里伏案疾书,有太多的工作等着他去做,有太多的书等着他去看,他还欠着来自报社、剧团、作曲家等方方面面的约稿。身为广东省文联的党组书记,每天上班,他就像上紧了发条,来人不断,电话不断,要处理的文件不断,只有下班回到家,他才能拥有一会儿的私人空间,从文艺界的领导的角色回归文艺家的角色,专心致志、争分夺秒地看书写作。他既不喜欢跳舞喝酒更不搓麻将,对浮华奢侈的生活缺乏了解,对流行的享受型消费不感兴趣,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赢回了不少的时间;喜爱阅读,喜爱写作,喜爱思考,使他保持着创作的激情和冷静的头脑。他直率爽朗的性格,与人为善的工作作风,更使他赢得了文艺界广泛的尊重。陈中秋更是广东文艺界难得的博才和通才,他不仅对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民间文艺、文艺批评等多个艺术门类的情况很熟悉,而且在戏剧、散文、歌曲和大型晚会的创作方面以及文艺批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字字珠玑写出一代名剧

1970年,陈中秋从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到广东,在韶关地区文艺办公室工作。不久就下基层锻炼,到了乐昌梅花公社的大坪镇。1971年省里搞文艺汇演,他被领导安排写一出采茶戏。这确是给刚步入社会的陈中秋出了个难题,他既不会客家话又从未接触过粤北采茶戏,读的专业又是并非培养剧作家的中文系。然而,陈中秋是个勤奋和刻苦的人,他找来了大量的戏剧理论与创作的书,从零做起,边学边写,多方请教前辈师长。也幸好有位同事点拨,告诉他湖南的花鼓戏和粤北的采茶戏有很相似的地方,他一听,马上就感到轻松了。因为他这个湖南小伙子对花鼓戏是很熟悉的,甚至应该说青少年时代他是个花鼓戏迷。10岁他就学会拉花鼓戏中的主奏乐器“大筒”,他还能拉二胡、奏扬琴、吹竹笛,花鼓戏的语言、表现形式他都了如指掌。不久,陈中秋拿出了第一个采茶戏《支农记》。《支农记》围绕着供销社给生产队送农药杀虫的故事展开,里面虽然只有供销社主任、供销社营业员、生产队长三个人物,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或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能微言大义,从生活细节洞悉思想问题,从而点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个不灭的主题。现在看来,《支农记》尽管作品的语言有很浓厚的时代色彩,可是其思想内涵与创作技巧依然值得称道和学习。这个好戏在当年演出场次很多,使陈中秋从此走上了戏剧创作之路。

《支农记》的成功,确立了陈中秋在戏剧界的影响,年轻的他成为热门的剧作家。为了更好的创作,他先学会了客家话,后又学习粤语,一发不可收又写了《人生路》、《魂牵珠玑巷》、《阿三戏公爷》、《羊城故事》等影响颇大的名作。这里面包括了传统戏、新编古装戏和现代戏,涉及的戏剧种类有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粤剧、舞剧、音乐剧、木偶剧等。尤其难得的是,他创作的十二个大小剧目(包括电影剧本《矿山的主人》),其中九个搬上了舞台,七个参加过省的文艺会演或艺术节演出。三个古代题材的戏均是长演不衰,《阿公戏三爷》演出了20多年,《魂牵珠玑巷》演了10多年,有的剧院或剧团将之当成了“看家戏”。粤剧《魂牵珠玑巷》(与潘邦榛合作)和木偶剧《五羊传奇》更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

《魂牵珠玑巷》最早的采茶戏本是陈中秋1985年夏天躲在一个小楼写成的。那一年的春节,他没有参加任何应酬活动,而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构思剧本,笔耕不缀,硬是把一个没有多少故事情节的历史素材写成了戏剧冲突跌宕起伏的大戏。我翻阅过一本叫《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史话》的书,发现有关珠玑巷的原始素材只有几百字:“南雄珠玑古巷是中华民族南拓中转站之一。古代祖居中原的民族曾徙居珠玑巷,后因历史上的多种原因,大量南迁,于是人文之繁衍,生产之拓展,经济之繁荣,尤以珠江三角洲为最,踪迹并遍及海外。”

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珠玑巷丛书《魂牵珠玑巷》中,我看到了《魂牵珠玑巷》改编成粤剧后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演出的盛况。该剧1990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戏剧节演出,获“优秀剧目奖”;1991年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华新剧目奖”;1991年参加广东省新作展演获“优秀剧目奖”,参加广东省第四届艺术节获“编剧奖”,参加广州市第一届“舞台与银幕”杯戏剧创作大赛获“戏剧创作奖”;1992年获广东省专业戏剧创作评奖“创作奖”。评论家或报刊记者纷纷以“清歌一曲动京城”、“五彩珠玑动人情”、“人间真情的悲壮颂歌”,“《魂牵珠玑巷》醉倒京华”等为题,赞扬该剧剧本流畅、主题鲜明,戏剧情节既具通俗性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已故我国著名戏剧家李门先生更专门题诗称誉道:“谁言红豆失娇娆?京华众人皆赞赏!请看今日之剧坛,正待能人来执掌。”

《羊城故事》让陈中秋再次显示了“能人”本色。与《魂牵珠玑巷》一样,陈中秋注意选取那些具有文化史意义的题材。珠玑巷是一枚文化化石,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岭南文化悠久的历史,聆听古老年代遥远的回响。广州自古流传的五羊仙的故事也有同样的文化史意义,它集中反映了深植于民间的人民群众的心理诉求,反映了中国人传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天一合一”的哲学思想。陈中秋说:“我选五羊故事这个题材,就是看中这个美丽的传说与广州市的别称‘羊城’是挂钩的。”也是从一个不到百字的素材中进行想象、提炼,陈中秋写出了以“春之美”、“夏之灾”、“海之险”、“仙人岛”、“五羊献瑞”为场景的剧本。剧本诞生后,马上受到了多个剧团的青睐,有人把它编成了儿童舞剧,后该剧又被排演成音乐剧。广东木偶剧团继1998年将该剧搬上舞台后,又于今年花大投资将之修改重排成这次获金奖的木偶剧《五羊传奇》,旨在和旅游活动相结合,将之做成广州的品牌和名片,并在文化产业的开发上做出新的探索。这正合陈中秋的思想,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过:民间艺术能使“死”风景充满活力,旅游景区可以通过民间艺术获得新的经济增长点,游客不但要观赏自然风光,还要感受活的民族灵魂。

浓墨重彩铸造《盛世中华》

2001年11月22日晚,国际奥委会执委何振梁告诉新华社的记者说,受邀前来观摩九运会开幕式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异口同声地表示,九运会开幕式具备奥运会水平,组织工作分秒不差,文体表演水平很高。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与委员共进早餐时谈到开幕式,甚至开玩笑说已经没必要再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专门建立协调委员会了。何振梁认为,广东以出色的组织工作向世界证明,中国可以信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定会成功。
   

北京申奥的成功说明了何振梁在以上这个访谈中透露的信息的份量,也说明了九运会开幕式对我国申奥成功所起的重大作用。

名为《盛世中华》的九运会开幕式,从酝酿到演出,历时近两年半,其间文学台本经过6次修改,来自广东省各市20多所院校以及武警、驻穗部队的群众演员参加了演出,演出总人数达13000多人。

《盛世中华》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开创了我国大型文体表演的先河。区别于过往运动会开幕式表现我国体育面貌和成就的内容,它着力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精神面貌和东道主广东的岭南特色,既吸收了大型团体操的博大气势,又穿插了文体表演的特写意味,将两者巧妙地组合,相得益彰,并充分大胆地调用队形图案、音乐搭配、服饰造型等元素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如:用队形首次表现出水乡流动、都市夜景、车灯奔流的多层次画面,《咸水歌》、《步步高》等岭南音乐的恰当运用,木棉花、水果等服饰衬托出水乡灵动亮丽的风格……

我通过互联网搜索出有关九运会开幕式的近万条报道,其中有关九运会开幕式艺术总监、总体设计组组长陈中秋的采访报道近700条。可见新闻媒体和国人对九运会开幕式的关注和重视。大量的资料帮助我发掘到更多详细的信息。其中,南方日报2001年11月12日的报道深深感动了我,记者写到:“九运会开幕式的重头戏大型文体表演《盛世中华》在气宇轩昂的《沸腾的大地》中落下了帷幕,当观众的心还在一声声烟花的轰鸣声中激荡的时候,只有那群人,那群为了这台《盛世中华》晚会奋斗了800多个日日夜夜的人,才真正放下了心中的石头,松了一口气。也许九运会开幕式结束后,还有很多纷繁复杂的细节工作等着这些人要处理,但此时此刻他们最想干的,就是好好闭上眼睛,养会神。他们实在太累了,他们最需要的是放松,哪怕有一分钟。”文章提到陈中秋时,写到这样一个细节:“我们在组委会大型活动部最里面的角落里,看到了陈中秋疲惫的身影。”面对“九运会开幕式是所有全运会中最成功的一届”的赞语,他只说了一句谦虚而朴素的话:“我不敢当,只要观众满意我也就欣慰了。”
   

我想,“疲惫”一词用在当时的陈中秋身上,自然是贴切的。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我,筹备九运会开幕式的两年多里,特别在临近正式演出的时候,陈中秋往往是凌晨二三点才到家,早上八时又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他曾到西安、北京观看城运会开幕式、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出国观看悉尼奥运的开幕式;他曾多次召集开幕式设计方案的评审会议;他反复到各个排练点巡视;他带领编导人员成功克服了非专业人员训练点位准确、动作到位的难题;他组织科研人员成功地把多种高科技手段运用于九运会的开幕式演出上……

陈中秋说:“作为九运会这个巨大的系统工程的艺术总监,为了在艺术上创新,为了拿出全国一流的作品来,我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回忆起来,那段时间确是我人生难忘的回忆,尽管花费的心血与精力极大,但精神上很富足。”

任何成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陈中秋的成功也是建筑在坚实的基础上。在此之前,陈中秋就参加过六运会开幕式和首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开幕式的组织领导工作。从1987年至今,陈中秋负责组织策划的全省性的大型晚会逾50台,包括1988年至2000年的广州地区军民春节联欢晚会、国庆晚会,纪念邓小平南巡的大型演出《新世纪的太阳》,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的大型演出《巍巍昆仑中国魂》等由省里举办的各种大型庆典演出、纪念演出。1990年广州地区的军民春节联欢晚会,江泽民同志亲临晚会现场,还亲自指挥大家合唱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庆祝香港回归的大型晚会《百年梦圆》也是陈中秋担任总体设计组组长。该晚会调动了1200人的演职员队伍,舞台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规模上堪称广州天河体育馆建馆以来之最。在由省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理论与广东文艺实践》一书中,评论界对《百年梦圆》的艺术感染力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百年梦圆》“注意了舞段间、节目间人数、色彩、风格上的对比,使演出既充满夺人心魄的气派,又避开了大型演出一味求规模的误区。”它“以真正的艺术语汇对历史事件、现实生活进行了出色的探索”,成功地融合了多种艺术手段,“为今后的主题性音乐舞蹈演出提供了新的范例。”中国演出家协会的副主席陈中秋,作为许多大型文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整体设计者,对音乐、舞蹈、语言、杂技、灯光、舞美等诸种舞台要素都非常熟知,无疑是舞台演出的专家。
篇篇锦锈尽诉真情实感

戏剧评论家童道明说:“戏剧像女人一样有两个家,一个是娘家――文学,一个是婆家――艺术。”

这真是一个形象的描述。看陈中秋的创作经历,就有点在“娘家”和“婆家”间行走的味道。他的第一个曲艺作品是1972年创作的《拖拉机手林玉山》,1973年他写成了讽刺“读书无用论”者张铁生的相声《抓哪头》(意为抓笔头还是抓锄头),他的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发表于《粤北文学》第一期上的《走向明天的脚印》,记录光栅数谱仪的发明者,他还写过小歌剧《找差距》。命运把戏剧作为陈中秋走进文艺界的入口,就注定了他的创作道路既是文学的,又是艺术的。陈中秋最看重的剧作《人生路》,就具有相当强的文学性。

《人生路》改编自路遥的小说《人生》,里面的主要人物仍然是高加林、林巧珍、马山、黄亚萍等人。所不同的是,陈中秋除了重视剧情设置、戏剧冲突之外,还加入了符合戏剧规律的诗意元素和岭南特色。剧作中反复出现“月儿弯弯弯上天,船儿弯弯弯水边,香蕉弯弯树上长,眼眉弯弯在眼前”的意象,既让读者感受到田园美景的旋律和节奏,又隐约感受着巧珍对高加林纯洁的思念。更重要的是,他一改以歌颂为主的文风,以人物命运为主线,集中描述高加林工作与爱情的变故,敲响了社会灵魂、社会良心的警钟,体现了主题的多义性。这个剧本于1983年获得广东省专业戏剧创作剧本二等奖。剧本发表在1984年第2期的《南国戏剧》上,后来又参加了广东省首届艺术节演出,全剧也由广东电视台、广东电台录播。

对于在粤北工作17年的经历和取得的成就,陈中秋归功于当年的许多良师益友。他多次谈到,由于当年的省文艺干校设在韶关地区的英德县,所以在70年代初秦牧、郭仙梅、王立、黄伟宗等著名文艺家都分配在韶关地区的文艺单位工作。“我至今庆幸自己一走出校门就能与这么多艺术经验和人生经验都很丰富的老艺术家一道工作,使我在为人为艺方面,都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在怀念美术家王立同志的散文里,陈中秋用了《善良·勤奋·敬业》的标题。王立在他眼中“见人微笑多过说话”,总是静静地忙着工作。做人很低调,做事很认真,是陈中秋对老一辈著名文艺家的总体评价。在文艺界工作的三十多年里,他总是怀着对老一辈文艺家的敬意,倾听他们的意见,接受他们的建议,肯定他们的价值。作曲家蓝曼同志编选了一本粤北采茶戏音乐集,其中15首作品中有12首歌词是由陈中秋创作的,他却坚持不在集子的封面署上自己的名字。为谢成功、苏家驹同志的著作《戏剧的招数、点子、创意》作序,陈中秋高度赞扬了这两位幕后英雄的高尚品格,赞扬他们让剧作获得了奖励、掌声与鲜花,自己却从不张扬,只是默默奉献。

散文作为一种反映作家真实生活状态的艺术形式,在陈中秋那里,既是描述人性人情,表达心灵深处追求真善美愿望的通道,也是欣赏锦山秀水,讴歌时代风貌的途径。1978年11月13日的《南方日报》,刊出了陈中秋的游记《访梅山》,这很可能是改革开放后广东最早出现的一篇从文学角度撰写的游记。他占据这天版面重要的位置,同版刊登的柯原的诗《海丰红场颂》、岑桑的评论《让“弟弟”们快快醒来》都仍有着较强的政治色彩。

陈中秋于八十年代初发表的《南华寺留痕》、《茶山忆》、《访油山》等也是我省较早出现的以历史文化角度撰写的游记作品。因应文化交流的需要,陈中秋曾出访20多个国家,2000年还获得香港文教传播联会颁发的“千禧文化交流贡献奖”,有相当充足的游记素材,《大堡礁记游》、《作客马来西亚》、《开眼看世界――在澳大利亚》等发表于《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主要媒体的作品记述了他的一些见闻和感受。可惜由于公务繁忙,他一直没有时间写出更多的游记,不然读者就会更有眼福,知道更多世界的风土人情、文化风尚。

游记文学历来是散文这棵大树上最为繁茂的一枝,借景抒怀,也是历代文人的拿手好戏,锦绣山河与奇文妙笔交相辉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近年来,旅游之风盛行,游记文字泛滥,却鲜有像陈中秋的作品那样令人耳目一新的。我想作者自身的修养是很重要的。山水之妙处,需要心会,仅仅耳目交接是无法体验到的。作家孙犁说过:“游记之作,固不在其游,而在其思。有所思,文章能为山河增色,无所思,山河不能救助文字。作者之修养抱负,于山河文字,皆为第一义,既重且要。”我想,陈中秋的游记正是为山河增色之作。2000年,陈中秋的母校武汉大学聘他为人文学院兼职教授,从另一个角度肯定了他的文学成就。

天籁之音唱遍神州大地

2003年8月23日,陈中秋带领广东省文联西藏采风团下榻西藏宾馆,凳子没坐热,就得接待一拨又一拨登门拜访的西藏音乐家。他们见面就问陈中秋:有没有新的歌词? 

原来,早在1996年,时任省文化厅副厅长的陈中秋就到过西藏,参加文化部组织的文化援藏会议。会议后,他到广东对口援助地区林芝参观,林芝的美丽深深打动了他……很快,陈中秋就创作了《西藏高原林芝美》并寄给了西藏音协。 

歌词文采流丽,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西藏林芝的美丽神韵。原西藏音协主席格桑达吉慧眼识珠,看到歌词后马上被词作者激情满怀的才华所打动,随即为歌词谱了曲。歌曲被收录在中国西藏地区歌集《西藏江南美》专辑中。西藏的歌唱家争相演唱,这首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与日俱增,格桑达吉说:“这对林芝的宣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一年后,两位词曲作者格桑达吉与陈中秋才有缘在一次创作会议上见面。格桑达吉向陈中秋表达了希望写一首表现喜马拉雅山壮丽景观的歌曲的愿望。 两人道别后不久,他收到了陈中秋写的歌词《在高高的世界屋脊上》。随后,由格桑达吉谱写的歌曲也诞生了。歌曲被收录于西藏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美丽的西藏》“金曲”系列中,成为西藏人人传唱的名作。西藏现任音协主席、著名藏族指挥家俄珠多吉说,这首歌不但政治意义大,而且艺术价值非常高。俄珠多吉说,他曾在2000年西藏首届新年音乐会及上海等地,指挥西藏交响乐团演绎这个作品,都收到良好的演出效果,观众反响非常热烈。 

故地重游,广东省文联采风团团长、在西藏音乐界久负盛名的陈中秋,为西藏人带来了一份厚礼,他新创作的歌曲《西部彩虹》,已经由西藏著名歌唱家巴桑演唱。陈中秋说,可以和西藏那么多文艺家——从指挥、作曲到演员进行合作,是他的幸运,能够使自己真正对西藏文化有所理解,对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很有好处。 他算了一下,这三首歌牵动了粤藏两地3个民族10位艺术家。

最近一段时间,陈中秋不时有歌词作品发表在《羊城晚报》等报刊上,不知就理的人碰到他时会问:“你怎么现在开始活跃在歌坛了?”这真是天大的误会。陈中秋的第一首歌《大寨红花洛洞开》写于1971年,谱曲的作曲家是当时战士歌舞团的团长。陈中秋长期从事戏剧创作,无论是采茶戏、花鼓戏、粤剧还是音乐剧、木偶剧,里面都包括大量的歌曲唱段创作,本来就对韵律的要求很高,以木偶剧《五羊传奇》为例,歌曲唱段就有三四十首。因此,对陈中秋来说,写歌词应是驾轻就熟。当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不代表就能造出影响。陈中秋所创作的歌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获得作曲家的青睐,令歌唱演员争相演出,是因为他的歌就如一首首美丽的诗歌。他对诗歌严格的格律的掌握,使他的文字具有富于韵律的美感;他深厚的文字功底,使它对景色的铺陈具有绘画美;他热爱生活和勤于思考的个性又使他写的歌有着时代精神的内涵。

西藏林芝在陈中秋的笔下,“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青山绿水映雪峰,奇花异果赛江南。高山峡谷卷惊涛,草坝跑马飞响箭,林海欢腾歌舞声,潮如明镜接蓝天。”“蓝天红日冰花闪,牛羊撒满青草滩。酥油飘香美酒甜,村头彩幡迎风展。深山古庙佛灯明,路如飘带挂云端。”如此美景,禁不住让人心往神驰,歌曲的尾声于是写道:“我愿变成吉祥的鸟,翱翔在雪域神奇的山水间。我愿化作那洁白的云,徜徉在林芝美丽的大花园。”“赋、比、兴”的文学手法被陈中秋毫不吝啬地用在一首短歌上,也难怪《西藏高原林芝美》被广为传唱,深受欢迎。

歌曲的篇幅短小,往往要求词作家具有高度的概括能力,把多种意象集中起来,用最简单易懂的文字加以展现。《在高高的世界屋脊上》这首歌就体现了陈中秋的这种能力。他写道:“在高高的世界屋脊上,在离太阳最近的地方,伟大祖国的西藏,神奇壮丽,无限风光。群峰簇拥的玉柱,是拔地擎天的珠穆朗玛峰;千回百转的清流,是滋润大地的雅鲁藏布江;不管风雨雷电,雪山总是那么巍峨雄壮,走过万水千山,阳光总是那么灿烂辉煌。勤劳美丽的姑娘,像鲜花开放在辽阔的高原上,满山遍野的牛羊,像云霞洒落在牧人的身旁,迎来日月星辰,蓝天总是那么洁净明亮,送走春夏秋冬,江河总是那么甜美慈祥。”

他用不到200字,把喜马拉雅山的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描绘得淋漓尽致,祖国山河壮丽的风光,生命永恒的意义都尽收笔下。

西藏采风归来后,著名作曲家特向陈中秋约稿,请他再为西藏作一首词。于是我们看到了《雪域行》,起首四句就高度概括了西藏的魅力:“万里高原雪域行,神奇的土地,人间的仙境,喊一声香巴拉——如幻如梦……”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一以贯之的。陈中秋写广州也同样出色,收录在李素华独唱专辑《好歌与你相伴》中的《可爱的广州,我们的家园》,就营造了让人赏心悦目的意境:白云山下,珠江河畔,春风吹拂,海潮荡漾,南海边美丽的花城、祖国的明珠是驱散忧愁、分享欢乐、磨练意志、创造成功的地方。

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省音协和省电台共同编写的《有爱就有未来――抗SARS》歌曲集里,我发现陈中秋作词的《圣洁的白衣》有林静、姚晓强两位作曲家为之谱曲,《我们在一起》则有连向先、林静、姚晓强三位作曲家为之谱曲。备受作曲家青睐,在这里又一次得到明证。

三十多年来,陈中秋撰写的歌词有四五十首之多。他的新作是《幸福来》,最近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晚会上由著名歌唱家高音演唱,收到了良好的演出效果,为乐坛所重视。承接为迎接新世纪创作的《为新世纪放声歌唱》和为九运会创作的《渴望辉煌》、《啦啦队歌》等歌曲的奋斗与团结的内容基础,陈中秋用歌曲《幸福来》,为中华盛世奏响了“欢庆的锣鼓”,写出了“万里神州幸福来”的时代颂歌。

饱蘸激情论叙美好前景

1987年第3期的《当代文坛报》发表了陈中秋写于1986年的题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学艺术的繁荣》论文。文章写到:“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打破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统一的、运用行政权力直接控制的管理体制,使生产单位成为相对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充分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种条件和环境 的形成与文艺生产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应该树立文化市场观念,使文艺产品更适合文化市场需要,并根据这一需要来调整文艺生产的结构、分配社会劳动。满足市场需要就是满足社会需要,这与我们的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竞争的加剧、优胜劣汰。竞争,正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为平等自由的竞争创造条件。”“只有竞争,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争出个文艺繁荣的大好局面来。文艺的改革,也应该为平等自由的竞争创造条件。”“在作品面前,不论文艺生产者的职位高低、知名度大小、年龄性别、所在地域、团体级别、文艺作品的体裁样式、服务于哪个层次的读者观众等,都是平等自由的。”“商品经济是一种讲究效益、追求效益的经济。”“应该说明,这种效益观念对于精神产品来说,首要的、最高的准则必须是社会效益。”这些发表于16年前的观点,今天仍然掷地有声,符合中央有关文艺改革的精神。可见,发表当时其产生的影响及超前的意义。

在1992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化工作理论研讨会上,陈中秋作了题为《也谈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两个效益及其与市场的关系》的发言,充分地阐述了他同样具有超前性的文艺思想。他认为,对于文艺的管理,应该按公益型、赢利型、非赢利型三种不同的类型进行管理和给予不同的经费投入。他说,文化产品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确实存在着既矛盾又力求统一的问题,“根据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可按三种不同类型区别对待:一种是社会效益不好的产品,例如色情淫秽产品,是精神鸦片,无论其经济效益如何好,都要予以取缔。另一种是社会效益好而经济效益不好的产品,则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保护、资助、扶植。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和许多高雅艺术、民族艺术产品。因为这些产品并不是社会不需要,从社会的长远利益、根本利益考虑,从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来考虑,都是很需要的。”“在文化产品中的多数产品是可以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属于第三种类型。其中包括大多数音像制品、书刊以及演出等文化服务项目。”“对于这种类型的产品我主张推向市场,作商业性经营,或者更明确地提出开放文化市场,发展健康的商业文化。”

至此,我们就不得不佩服陈中秋看问题的深度与广度。最近,我们在建设文化大省过程中所学习的文件,以及在媒体上看到的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政策措施,与陈中秋这些意见是基本吻合的。单从数量上看,陈中秋发表的论文不算多,但每一篇都有鲜明的文艺观点,紧跟时代的步伐,道人所未道,言人之未言,这就使他的文章备受各方关注。1994年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创会,陈中秋当选为副主席,当时他还是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的副主席。脚踏创作与评论的两个车轮,并且都取得相当的成就,这在广东文艺界是不多见的。

作为一个剧作家,陈中秋从未放弃过他对戏剧的前途与命运的关注。早于1982年,他就从选材方向、喜剧风格、歌舞特色等方面全面论述了粤北采采戏的艺术特色,这也是迄今为止我能找到的唯一的一篇从戏剧文学的角度,全面论述粤北采茶戏的有价值的论文。在1996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华文戏剧节学术研讨会上,陈中秋作了题为《戏剧史上添华章》的发言,指出:“话剧舞台要获得真正的繁荣,广东话剧艺术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必须拥有更多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作品和演员,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在创作的内容上就要做到敏锐、迅捷地捕捉生活中人们关注的问题,要对现实生活的本质做出富于时代精神的表现——即使是历史题材我们也要力求写出新意,要使我们的作品具备鼓舞人们健康向上的气质风貌,在艺术形式上,我们要倡导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创造。” 

关于文艺创作、关于文艺的发展,陈中秋作过很多很多的思考。他也在音乐、曲艺、舞蹈、民间文艺等多个门类的研讨活动中发表过看法,或是为艺术家们的论文集作序。作为一个优秀的文艺家,他始终呼唤经典的诞生。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陈中秋曾说:“我们这代人经历了时代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可以说,我们天天都在体验生活。我以为,文艺应该反映大变革的时代,写不同时代人的精神与生活。我希望产生能够反映这个时代发展变迁的经典和传世之作。我认为真正的经典是对人类及人生的终极意义的追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