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赛遭遇原生态:久违了,根文化
中国民族报
2008-03-28
俞灵 王婧姝

原生态的问题不是今天才被关注,但为什么在今天显得比较激烈,特别是在2004年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出现后,评委席一直有人在流泪,激动得一塌糊涂,我认为是人们久违了中华民族的根文化,突然这么多出现在面前,太亲切了。

在强势传媒中“回味”民族价值的回归

记者:近年来,深居幽谷的原生态表演走向了大众。2004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和2006年举办的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将原生态热潮洒向大江南北。无独有偶,两年前第12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原生态作为一种单独的唱法,与传统美声、通俗、民族3种唱法齐名。种种现象表明,原生态表演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问是否可以理解为,这是民族文化价值为大众传媒重视的典型体现?

朱智忠:在我所从事的民间音乐田野调查中,始终铭记着这么几句话:我们看到非常平凡的一个鼓,其背后的故事可能会积淀百年,一面锣会敲上千年,民歌腔体的形成要上万年。所以我们总结一句话叫:百年鼓,千年锣,万年腔!深藏在中国各民族间各种腔体的民歌有成百上千种之多,随着民间艺人和我们民歌手的消亡,不断地失去传人以后,剩下的还有这么多。

大众传媒开始重视民族文化的价值实际上不是现在才出现,很多年以前,我们的前辈就一直在这个领域工作,从没间断过。虽然他们没有进入强势传媒,但他们在一些杂志,像《中国音乐》、《民族音乐》、《音乐研究》等都有大量体现。过去和现在各大院校和研究机构都有一大批学者在田野一线工作,每天都在关注着如广西、云南、四川、西藏、内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省区的原生态艺术。

2004年,当时的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决定举办一个关于原生态民歌的特别节目,即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让全国人民过了一个民歌年。这是我国传媒界第一次为原生态民歌搞这么大规模的一个文化行动。所以原生态的问题不是今天才被关注,但为什么在今天显得比较激烈,特别是在2004年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出现后,评委席一直有人在流泪,激动得一塌糊涂,我认为是人们久违了中华民族的根文化,突然这么多出现在面前,太亲切了。

记者:电视在传统媒介中至今仍占主导地位,原生态艺术为什么没有在几十年前走进电视,而是近几年才在荧屏火爆?从文化传播角度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朱智忠:改革开放30年了,作为强势传媒之一的电视,出现了一个真空状态,很多传媒人士也并不了解,那些深藏在草原、森林、农田、江河湖海后面的、我们的原生态文化及其传人。我们的音乐教育一直在沿袭西方的教育体系,以西方的教育体系来要求我们的学生。这就造成大量毕业生像军人走正步一样整齐划一。事实上,艺术是非常个性化的,每一种艺术都是走过了千百年,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和独特的演唱腔体。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歌剧和戏曲,都是在民歌的状态下发展起来的。所以说,一首民歌,一定是穿越了无数朝代,才形成一个调调,走到我们今天。现在非常多耳熟能详的歌曲都有民歌的底子。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掀起你的盖头来》、《牧歌》、《敖包相会》。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的作曲家大量吸收了民歌的素材,形成了当时一大批经典的民歌。当时那些在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游荡的作品,形成了今天我们翻开音乐史所说的经典,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器乐曲,比如《北京喜讯到边寨》、《嘎达梅林》、《梁祝》、《春节序曲》等。

1978年,我第一次听到邓丽君的歌曲。一个砖头录音机,两盘转了无数次的盒带,4个人躲在一个房间里,听了一个晚上。那年我们才15岁。从那以后,我们知道外面的世界非常大,这些东西不仅诱惑了我,也冲垮了那个年代和我一样走入花季的少女和走入青春期的小伙的心理防线。港台音乐近30年来成了时尚音乐的代名词。实际上,我现在回想起来,很多邓丽君的作品都是根据我们的民歌改编的。比如有蒙古族民歌、达斡尔族民歌,也有云南民歌,还有大量的中原民歌。她的音乐之所以亲切,因为她也是深扎在民族这块土壤里的,只不过她的乐队编配新颖,电声音色的使用,这在当时对于大陆的音乐界来说,太新鲜,太震撼了!

2004年的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为什么会给文化人一个震惊呢?当时的频道领导每天都在为准直播担心。而我们只能用我们的眼睛告诉他,我们的后面,是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我们的祖先有那么多的文化,现在急于想把它们介绍出来,希望它们能给我们的民族以引导。

这些年,人们对文化肤浅的认识造成了一个真空,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认为时尚就有市场,时尚就能出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星在一线走红的时候,我们的民歌演唱家和我们的一些纯民族的作曲家几乎全部失业。后来是因为一些晚会的需要,宣传的需要,才使他们走回创作的队伍。这些因素都使得我们的审美发生倾斜。这么多年来,戏曲在中央台被保留,但在音乐的环节上,原生态民歌就没有被保留。没有人想到那是我们祖先的声音,应该传下去。

根文化的声音不应只珍藏在博物馆

记者:从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采录组组长、民族音乐栏目的编辑至今,您一直在接触民族民间的原生态艺术,在您眼中,原生态究竟是什么?

朱智忠:原生态文化是祖先留下的文化,根文化!

1989年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民族音乐”栏目编辑的时候,曾经听到1951年朱仲禄在中南海给毛主席演唱的录音,当年他21岁。1991年我打听到他还在青海唱花儿,就赶过去采访,那时他已经70多岁。我们相处了5天,他不断地讲故事,也不断有来自青海、甘肃、宁夏甚至新疆的学生向他学习。我把老人前后40年的录音放在一起比较播出时,老人激动地哭了。几十年来,我目睹了传媒中很多传统文化的栏目被取消,变成非常时尚的东西。所以,2004年,我们通过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希望能给观众带来一点不同的感受。当然,其反响也可能因为大家的心理都需要一个回归或者轮回了。

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之后,地方台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非常多关于原生态文化的节目,中央电视台“半边天”、“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栏目,也先后大量采访了原生态民歌手,人们突然间觉得这些东西那么亲切,那么有价值。

2004年西部民歌大赛之后,我到音乐频道创办“民歌中国”栏目。2006年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时,来了1200位民歌手,56个民族的都到齐了。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省份都开始搞民歌的擂台赛,文化界已经有了一个共识:这是祖先留下的文化,根文化。

记者:艺术展示的地方被誉为“殿堂”,展示艺术的人被誉为艺术家,现在社会中很多人还不能把原生态作为一种艺术来认可,认为展示原生态的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您怎么评价这种现象?

朱智忠:有些人认为民歌手没有文化,我认为,守护一方水土的人才是最有文化的人。我们现在的音乐体系完全是西方的,我们送出去迎进来的演出计划也都是这些。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不应该是这样的。长此以往,我们的后代就没有中国文化表情了。所以说,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奠定了传媒中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它不仅仅是音乐界的。以前的民族唱法和我们的民歌毫无关系,是用西洋唱法来包装我们的民族创作歌曲,它会覆盖我们的原生态文化。我认为,只要是表现了民族精神,表现了根文化的,就是原生态。

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之后,很多传媒中出现了原生态群体,他们已经进入到中国传媒的各个领域,我认为是好事。随着我们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地区的原生态音乐会进入到我们的教育体系,进入到我们的课堂。比如侗族大歌、桑植民歌、苗族歌鼟。目前一些国际组织也在发起和抢救这些原生态文化,这将对中国产生重大影响,大家的意识都在觉醒:现代化难道一定要剥离我们的传统文化吗?难道最终只有在博物馆里才能听到这些声音吗?

原生态表演者和原生态艺术一样需要社会的认可

记者:民歌大赛是一种形式,媒介除了传播的职能外,还有着价值导向的功能。这几年,原生态艺术在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合力打造、包装下,原生态艺术的发展也经历着艺术和市场门槛的双重考验。原生态艺术在大众传播中的走向如何?

朱智忠:我觉得原生态艺术现在的比重在逐渐上升。我在中央电视台的“魅力12”、“民歌中国”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音乐专业委员会工作的这段时间,每天都要接触许多民歌。我看到了地方政府已经非常重视自己地区的文化。大家基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原生态的文化才能做成文化产业。像丽江古乐、印象刘三姐,都是比较成功的产业化开发以及对原生态文化的使用恰到好处的例子。

我想这样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在我国非常多,色彩斑斓,每一道山梁间的文化都不一样,所以应该形成产业。地方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时,也把眼光盯在原生态文化,投入了大量资金,说明人们已经找到了什么是我们的文化。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有对夫妻,本来在乌盟歌舞团工作,后来办了一个艺校。2006年底我们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搞华夏清音民族民间音乐展演,就邀请了他们的学生来表演,当时在北京引起了较大轰动。他们学校有800多个学生,教学内容和方式完全本土化,传授地方戏曲和民歌。他们的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在各地演出,婚礼、节日、聚会都要邀请他们,形成了一个大市场。

西部民歌电视大赛时,我们搞了新民歌组合,当时来了50多个组合参赛,非常新奇。现在原生态组合已经有自己的市场了,所以我们现在才能看到黑骏马、天琴、香格里拉、雪莲三姐妹、哈拉玛、诺恩吉娅、天山雪莲等很多组合。

记者:原生态艺术已经为社会接受,那些原生态艺人是否也已经被视为艺术家?

朱智忠:这么多年,原生态表演者没有太多被市场认可的机会。因为主流媒体不传播,所以他们在社会受众的视线中消失了,没有话语权了。当传统文化在舆论阵地和强势媒体里没有声音,传媒中就没有这道风景线,这些人就没有市场价值,他唱的歌就没人听。

这几年我接触了很多民歌手,其实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比如西部民歌大赛最老的民歌手柴根,他是陕北信天游歌手,年轻时就是脚夫,有很多自己创作的民歌。而最年轻的也是陕北信天游歌手,11岁,叫张华,当年还没上初中,声音一亮台下便一片掌声。郭兰英老师在评委席最高处一步步走下来,与他共唱了一首歌。我相信,人们的价值观会逐渐地改变。

朱智忠,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采录组组长、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主编,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音乐专业委员会主任。曾经策划2004年的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并担任竞赛组组长、导演和2006年中央电视台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总协调、导演。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