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5日,在河南省南阳市,笔者于作家二月河先生的家中采访了他。新中国建立60年,对于这60年间文学的曲折前进历程,二月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那就是在一次次的否定中前进,在否定中走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月河认为:1949年建国之后到进入“文化大革命”,这17年的文学是一次繁荣,是对过去的否定。它否定了过去黑暗、腐朽、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由反帝反封建文学转变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文学。这段时间,人民意气风发,作家们也欢欣鼓舞,创作出了《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李自成》、《红岩》、《暴风骤雨》等脍炙人口的歌颂正义、歌颂新中国的佳作名篇。一大批著名作家如杜鹏程、曲波、柳青、周立波、姚雪垠、周而复、李季、浩然、魏巍等在新中国文坛上涌现。在这个时期,巴金、老舍、田汉、赵树理等老作家也奉献出了不少好的作品。
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所产生的“文革文学”,是“文革”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7年文学的一次否定。这段时间,文化凋敝,万马齐喑,文化艺术饱受摧残,除了《智取威虎山》、《白毛女》、《沙家滨》、《红灯记》等八个样板戏之外,基本没有什么成绩可言。
改革开放后,则是对“文革”否定的又一次否定,是否定之否定,最后这次否定带有质变的性质。改革开放之后的文学,可谓是百花齐放,发展繁荣。正是在这一波一波的翻滚当中,我们的文化“雪球”才越滚越大,现在形成了一种不可遏止的发展态势。
二月河认为,这种大发展大繁荣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党和国家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二是可贵的创作的空前自由,三是令人欣喜的群众的广泛参与,四是先进科技导致创作载体的无限扩展,五是各民族间和各国家间的文化相互融合产生的“杂交优势”。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前所未有地把文化提到了“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的战略高度,这是文化之幸事。我们现在欣逢未有的盛世,盛世文昌,在这样美好的文化沃土上,必然会前所未有地水草丰茂异彩纷呈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