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当茂腔成为遗产
中国艺术报
2015-07-10
罗杨

真正的艺术不是远在天上的神曲,而是人间那些可以直抵人类灵魂深处的心声。山东高密,是齐鲁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自古以来就涌动着、流传着人们所创造的精彩的生活与生动的故事,它们不仅在《红高粱》的小说和电影世界里跌宕起伏着,还在一种叫做“茂腔”的地方戏曲里娓娓动听着;它们不仅在现代的声光电里等候人们去读解,也在古老的唱腔里期待人们来探寻;它们在人声鼎沸的“华灯初上”时,它们也在人迹罕至的“灯火阑珊处” 。

“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 ,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茂腔,是高密市民间艺术“四宝”之一,清代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中曾描述:“齐剧也,亦名姑娘腔,以唢呐节之,曲终必绕场宛转,以尽其致。 ”茂腔的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由于其曲调的明显特点是尾音“打冒” ,“冒”又与“茂”音同,所以人们选取了“茂”字为其命名,是希望它能够发展茂盛。关于茂腔最初的起源,人们说法不一,当地至今流传着“肘鼓子”“周姑子”“轴棍子”以及“姑娘腔”等传说。据《海州志》记载,茂腔前身最辉煌的一次记录是清朝康熙二年左右进京演出,比“四大徽班进京”还要早近一百年。它作为一种演唱形式出现于高密、胶州、诸城一带,最初只是一个人挨门演唱,后来在集市广场或街道边设点演出吸引众人。20世纪初出现了戏班,开始向戏剧过渡,渐渐成为成熟的地方戏种。在整个变迁中,茂腔戏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渐渐发展得成熟、完备,但一直保持着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本色,洋溢着始终如一的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与高密人的情感世界水乳交融,与高密人的现实生活化为一体。在蕴含着浓郁高密文化特质的同时,茂腔还善于博采众长,能够兼收并蓄。在表演程式上,茂腔与其他戏种一样,讲究“唱、念、做、打”的“四功” ,讲究“手、眼、身、法、步”的“五法” ;在剧目上, 《西厢》 《梁祝》 《孟姜女哭长城》等剧目一旦被茂腔吸收,就会被赋予鲜明的胶东色彩再生于民众的舞台;在唱腔上,茂腔以民间说唱地方小调为骨干音,同时有机地吸收了一些外来戏曲音乐,如高密民歌、地秧歌、胶州大秧歌、胶州八角鼓、西河大鼓等。正因为有这样宽广的包容性,茂腔呈现出了多彩丰富的蕴含和魅力。

法国艺术家丹纳曾说:“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它们所属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由于茂腔的唱腔婉转、悠扬,变化多,起伏大,它的喜调能够使人心花怒放、神舒意欢,悲调能使人凄凄惶惶、黯然欲泪,因此相比其他戏种,茂腔更适合表达人们情感上的大起大落。也正是这份对于感情如诉如泣的倾诉,成为了茂腔特别吸引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的重要原因。加上一些传统的茂腔戏,如《南京殿》 《西京》《罗衫记》等总是以惩恶扬善,追求美好生活为主题,常常能够唱出旧社会人们心中想说又不敢说的想法与苦衷,很符合民众的心理与现实需要,所以20世纪80年代,才会出现当茂腔剧团在各地演出,许多妇女在清晨便来排队购票,很多年过古稀的老年妇女,由儿孙们用车推着、搀扶着来看演出的壮观景象。作家莫言说:“离开故乡快三十年了,在京都繁华之地,各种堂皇的大戏,已经把我的耳朵养贵了,但有一次回故乡,一出火车站,就听到一家小饭店里传出了茂腔那缓慢凄切的调子,我的心中顿时百感交集,眼泪盈满了眼眶……”我想,正是茂腔那诙谐幽默、趣味性很强的方言和俚语,正是茂腔中所蕴含的浓重的、扑鼻的乡味和乡愁,打动了作家莫言和无数个“莫言” ,使得茂腔与高密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融为一体、难解难分。艺术有多打动人,往往看它与人的距离有多近,当一门艺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了解了人们的生活,表达了人们的生活,它就有可能成为人们的生活。茂腔就是沿着一条这样的轨迹,成就了它艺术的高度与纯度,也成就了高密人情感的深度与浓度。

时代以高歌猛进的开朗壮阔向未来敞开、向前方涌动,暮鼓晨钟的轮回反复间,山不转水转。不变的蓝天目睹着高粱地一茬茬的生长、见证着故事一代代的更迭。当人们的生活不断呈现出新的情态,曾经是高密人心灵抒发与情绪表达的重要媒介的茂腔还会在四面八方的喧哗中发出它独特而亲切的声音吗?这样的声音里,还会一如以往地有对人们生活的了解、洞悉、同情、容纳,还能唱出人们心灵的故事与渴望、现实的问题与矛盾,进而对渴望宣泄的心灵、辛劳焦灼的人们产生慰藉与纾解的效果吗?面对时代发展中必然的角力,乐观坚韧、重情重义的高密人将矛盾化为了机遇,对茂腔既有不离不弃的守护、又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智慧,还有与时俱进的措施方法。当茂腔成为“遗产” ,遗产正在与今天互为养料,并且播下明天的种子。在昨天、今天、明天的对话里,茂腔的未来让人相信和期待。

在民间文化的发展中,“保护”一直是一个恒常的主题与重要的旨归。比如最初的茂腔,在演出时还没有固定的词句,没有固定的曲谱,是由老艺人口传心授,拉出提纲,由演员在台上根据剧情自由发挥,即兴演唱。解放之后,才有专门的音乐工作者帮助艺人们把茂腔的优秀唱腔记录下来,加以固定、推广。今天,为了茂腔的“与时俱进” ,团史悠久的高密茂腔剧团新创作出了《公仆颂》 《盼儿记》 《根的呼唤》等剧目,并巧妙地移植了黄梅戏《女驸马》 、吕剧《小姑贤》 、京剧现代戏等,从内容上进行创新,拉近和今天的人们时空的距离。并在乐器演奏、舞台设计、服装、表演等方面都进行了突破性的尝试,既坚持自我,又不画地为牢。很多的茂腔剧团,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精湛技巧,还与时俱进地更新着现代的观念,为了扩大传播的范围,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他们凭着自身的特色优势,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尽管经历过艰难曲折、萧条冷落,但始终保持有较大的演职阵容,为“茂腔”赢得了声誉,有些剧团还从全市招考学员,组建了茂腔艺术班,为高密茂腔的传承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它们形成了茂腔现实生存的保障线与艺术发展的补给线。

当茂腔成为一种遗产,它需要人们注入呵护的情感,需要人们担起文化的自觉,需要人们采取专业的行动。由高密市人文自然遗产保护开发促进会编写的《高密茂腔剧本汇编》就是一次心血与智慧的汇集和文化与理想的实践。这部将被收入由国家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书系,以收录茂腔剧本最为详全的剧本集为目标,不仅全面记录了人物的唱词、念白,而且记述了茂腔表演、音乐、唱腔等方面的资料,对于保存茂腔资料,深入研究高密茂腔,推动茂腔事业发展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人民的艺术,茂腔需要这样的尊重;作为一种文化的“遗产” ,茂腔需要这样的关注;作为一种“中国好声音” ,茂腔需要这样的方式,以继续被更多的人聆听。

“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茂腔很浅,浅到几乎不需要什么“学历”人们就能听懂它,被它感动;茂腔又很深,深到需要你要有很深的爱、很多的情、很柔软的心,才能享受它,被它哺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