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歌里歌外“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唱着唱着就成了“80后”的家长;年年春晚,难忘的总是那个30年前的“今宵”;还有传唱至今的《祝酒歌》、《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绒花》、《太阳岛上》、《边疆的泉水清又纯》……都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杰作。“无歌”,成了当代中国音乐界的尴尬。
7月14日,在“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征集评选活动开幕式现场,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徐沛东直言“危机”:“大家有目共睹,这些年来,创作的大众歌曲不断,但流传不多,新歌的流传非常困难。但愿这次征集为时代留下痕迹,而不至于让现在的年轻人还唱着很久以前的歌。”
黄金时代曾集中喷发
记者向徐沛东提出,近年来,宋祖英、韩红、刘欢等演唱的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难道不也传唱甚广吗?徐沛东对此并不正面回应,而是向记者强调,注重“数量”而忽视创作,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使得各个时期歌曲的流传依旧丰富,但距离“琅琅上口”的基准越来越远。
是创作的必然周期吗?——悦耳的旋律,优美的歌词,真挚的抒情,似乎在送别上一个黄金喷发期后,走向了无奈的低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总监阚平记忆犹新,30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歌曲》杂志主办的“听众最喜爱的15首广播歌曲”掀开了“歌在民间”的狂潮。从1980年1月3日到24日,“15首”的评选过程只有短短20天时间,却收到了25万封来信投票,评奖委员会每天收到几大麻袋信函,不得不动员大院里的武警战士帮忙拆信。
在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收视收听设备单一、简陋甚至稀少的年代,《祝酒歌》获得14万多张群众投票,名列第一,其次是《妹妹找哥泪花流》、《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再见吧,妈妈》、《泉水叮咚》、《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刚一推出就传唱开来的歌曲。
“传播的形态和受众的概念在改变,大众歌曲的传唱和30年前不能同日而语。那时人们文化生活相对枯燥,传播渠道窄、面宽。现在文化层次丰富,音乐审美取向也多元化,但制作相对粗糙,原创力在减弱,包括我自己,也不像30年前那样能踏踏实实做一件事情了。”徐沛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创作深度越来越浅
为了复制辉煌,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主任张晓海承诺,“无论投稿者是谁,所有稿件直接送到征集办公室,一视同仁”,“真诚地欢迎有成就的词曲作家,更欢迎普通人、音乐爱好者向我们投稿”。
“这次征集不设门槛,可以鼓励原创精神,为群众艺术家找到展示作品的平台和出口。”徐沛东话锋一转,不减担忧,“但这些年来征歌活动很多,不设门槛的也不少,歌曲创作的队伍在壮大,精品却越来越少。人的本能的东西好像有一些衰弱,显得我们创作的深度很浅。这不是一次征集或一次晚会就能解决的。”
为什么新歌传唱不开,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好歌,首先要是一种倾心的诉说,是从心里流出的真情,不应该夹杂其它。其次要有个性,写法应该不与别人雷同,形成新的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