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敦煌——苏孝林
中国兰州网
2012-04-06

苏孝林,男,汉族,1958年3月生,中共党员,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兰州大剧院院长,一级演员。主持创作、推出的作品有舞剧《兰花花》、大型文艺晚会《黄河的祝福》、大型舞蹈诗《西出阳关》、大型舞剧《大梦敦煌》、专题音乐会《经典·敦煌》等。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银奖等。个人曾获甘肃省文化艺术人才金飞天奖、音乐黄钟奖、文艺突出贡献奖等。苏孝林被评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文化部优秀专家,甘肃省“新长征突击手”、领军人才、优秀专家等。 

苏孝林与《大梦敦煌》

苏孝林现为甘肃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大剧院院长。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他是我省知名的歌唱演员,但今天他为我省乃至全国文艺界津津乐道,则主要是因为享誉海内外的舞剧精品《大梦敦煌》。可以说是《大梦敦煌》成就了苏孝林,而如若没有苏孝林,也绝不会有《大梦敦煌》的辉煌。

《大梦敦煌》被专业人士誉为近年中国原创舞剧中当之无愧的顶级之作,是继《丝路花雨》之后中国民族舞剧达到的又一高峰。该剧自2000年4月首演于北京以来,已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舞蹈“荷花奖”,文化部“文化奖”等多项荣誉,2005年1月又荣登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工程榜首。截止目前,该剧演出几近900场,演出收入近9000万元,预计2012年将突破1亿元,是中国民族舞剧商业运行最为成功的剧目,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可谓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

殊不知,《大梦敦煌》的排演院团,现属兰州大剧院的兰州歌舞剧院,其前身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市级小团。一个经济不发达,文化也谈不上繁荣的西部城市,其市属院团,一无资金,二缺人才,若想成功打造又一部敦煌题材的民族舞剧,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苏孝林院长下定决心,要做就做全国最好的。

1998年10月19日,时任兰州市委书记的陆浩同志在听取了《大梦敦煌》创作情况汇报后指示:“这部戏要作为工程来抓,所有相关部门的领导一定要积极支持。不要参与过程,重点是做好服务。”创排正式启动时,市政府投入了100万元,后来又拨款188万元,企业赞助100万元,借贷200多万元。这么大的投入对当时的兰州歌舞剧院面临严重的人才困境,但是苏孝林院长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理念,招募国家一流艺术家加盟他的“造梦团队”。整个制作班底云集了来自五湖四海重金礼聘的顶尖人才,总编导陈维亚,作曲张千一,舞美设计高广建,中国最优秀的男女舞蹈演员担任男女主角。当时剧院辗转多日找到张千一时,他报了个高价,想吓退来自兰州的邀请者。苏孝林以高出报价的酬金签约张千一,由其担当《大梦敦煌》音乐总监,并立下“军令状”: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自此,苏孝林院长将创作的大任交予这个国内一流的团队,抛开行政运行常规,对于剧目的具体创作不向领导请示汇报,以至于得罪了有关领导,但是苏孝林院长义无反顾,坚持到底。

对于当时的一个市级小团来讲,庞大的制作费用简直就是天文数字,之前又有《丝路花雨》那么高的标杆,整个创作过程真的是一波三折,可是既然豁出去了,再打的困难也要克服。身上背着那么大一笔债,说什么都不能半途而废。1998年底,苏孝林带着院里的60多名演员和学生来到北京清河县,租下那个当时还稍显荒凉的地方,在每个小房间里挤上五六张高低床,进行了半年的艰苦排练。带领这样一支队伍,排演出一台全国一流的剧目并常年演出,又能取得颇丰的经济收益,抛开别的不谈,仅就人员的管理而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期间又牵扯到人员的新陈代谢,青黄不接,同时又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孔雀东南飞,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其压力与难度之大可能会令很多人望而却步。但苏孝林院长坚持改革,智慧运作,使剧院人士制度改革成功服务于剧院建设和发展,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舞蹈人才。

大一开始《大梦敦煌》就确立了全国和世界两个大舞台。但一部大制作的舞剧,巡回演出成本很高,出国上演成本更高。与国外演出商的谈判接连不断,但始终不成功。2005年在澳大利亚演出商不愿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苏孝林提出由兰州歌舞剧院自行操作,自担风险,以10万澳元的劳务费雇用澳大利亚尼克尔公司代理演出事务,成功做出了国际巡回商演的第一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辛不懈地努力,《大梦敦煌》成就了新世纪以来中国舞台上一部最为成功的舞剧,成为高雅艺术“多演出、多产出”的典范。作为“可移动的敦煌”,宣传和展示了敦煌文化,同时也向全国和世界宣传展示了甘肃与兰州。于此同时,当年那个不起眼的兰州歌舞团也发展为包括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等在内的兰州大剧院,为兰州的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苏孝林个人也与今年荣获“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成为我省在表演艺术领域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艺术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