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多少人被这首歌感动得热泪盈眶,不知多少人因这首歌吸引来到了风光旖旎的海南岛。“请到海南来,这里永远是春天……”这首《永远的邀请》在海南已经火了10多年光景。歌曲以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从演唱者口中徐徐吐出。继歌曲《请到天涯海角来》之后,《永远的邀请》这一歌唱海南的原创歌曲,成为海航班机在海南进港时必播的迎宾曲。而这首被人们经年传唱的好歌,作曲者就是王艳梅和智军这对乐坛伉俪。
1989年,王艳梅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后分配至四川成都八二信箱宣传部担任电视新闻播音员,1993来到海南,先后在经济广播、交通广播担任音乐节目主持人和节目监制,现在海南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担任节目部主任。
在丈夫智军的眼里,艳梅的作曲风格一如她本人,朴实、优美,“她创作的曲子听起来特别亲切,带着深深的感情。”
艳梅自己也说,“真诚最重要。”她在写抒情作品时,主张抒发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塑造歌曲中健康向上的音乐形象。
提起当年创作《永远的邀请》这首曲子,还有一个小故事。1995年,省旅游局与某企业联合摄制一部八集旅游风光片———《与海南同行》。制片人和导演高度重视其主题歌。按原计划,拟请名人写词、名人谱曲、名人原唱。欲借名人效应唱出名歌,做成名片。然而,出资方资金不足,请不起大名人。于是,制片人和导演只好把目光投向岛内,他们看上了《与海南同行》的解说词作者,现省旅游局副局长陈耀写的诗歌,并将歌词交给了当时在电台工作的专业作曲家智军谱曲。
智军很忙,把歌词放家里,还没来得及谱曲,妻子王艳梅偶然间看到这首歌词,立即被深深打动了,她拿起歌词,不到半个小时,一气呵成,谱出了曲子。智军拿起来哼了哼,一拍大腿,“还真不错!”在交作品时,智军“故意”拿了他创作的初稿和艳梅的稿子交给制片人和导演选择,对方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了艳梅的作品,而这时,艳梅在作曲方面还不见经传。
《永远的邀请》一炮打响,逐渐在岛内外传唱开来……1997年“五四”青年节,省广播电视台把艳梅夫妇和演唱者汤有贵、林萍请到节目中畅谈歌曲的创作体会。在日常的创作中,夫妇俩合理分工,通常是艳梅创作歌曲的前半部分,智军进行后半部分和后期的加工与修整。夫妇俩追求旋律优美、曲调流畅,从而形成刚柔并济的风格特点。为了追求曲调的优美,他们经常去采风,到百姓中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年轻秀丽的作曲家艳梅,是用心灵谱写旋律的动人女子,而她的丈夫智军,则是她背后强有力的支持者,他们是比翼齐飞的甜蜜伉俪。旋律是心灵的写照,曲调是感情的真情流泻。作曲家的爱和憎,总是融会在作品里,编奏成一曲曲流淌人间的美妙乐章。从1995年为《永远的邀请》作曲那一瞬间,艳梅捕捉音符的敏感和作曲的功力一触即发。也就从那之后,夫妇俩的很多作品开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包括《爱无界情无边》、《爱让我相连》、《三叶·美丽的家园》、《阳光海口》、《我和你妈都老了》.……
在创作生涯中,艳梅和智军和谐并进,但也发生争执,那是在创作中两人持不同意见时。艳梅笑着说起一则小插曲,她在为首届世姐赛活动创作歌曲《丽人》时,她和丈夫为不同的观点争执起来,丈夫一气之下,将她创作的原稿撕得粉碎。“当时交稿时间相当紧迫。”没办法,艳梅只好通宵达旦,靠着记忆将原稿“修复”。最终,如期交上了一曲旋律悠扬动人的《丽人》歌曲。
艳梅说,“这样的小插曲在他们夫妇的创作艺术生活中时有发生,大家在碰撞中生发灵感和创作源泉。”而生活中,艳梅和智军是一对感情融洽的夫妻。他们为人处世低调,“靠作品说话”、“创作一件像样一件”,这就是艳梅、智军的生活和艺术创作原则。
“我在音乐创作时非常注重选题,每次拿到一个创作任务,我都会首先将歌词吃透,领会其间的立意、思想内涵等,然后才会下笔作曲。”艳梅说。夫妇俩最忌讳那种无病呻吟的作品。他们认为,艺术创作就是要把艺术的魅力展现出来。在海南的10多年里,艳梅和智军夫妇为海南各大型文艺晚会及宣传活动创作了百余首音乐作品,他们是一对高产作曲家,以海南这片热土为基调,歌颂党、祖国,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新英雄,新海南,成为艳梅夫妇音乐创作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