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生活——马国强水墨人物画展”
中国艺术报
2011-09-02
云菲

 马国强  原籍河南省温县,1952年1月生。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1982年入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人物画创研班进行创作。现为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省人大常委、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文化部国韵文华书画院副院长、任伯年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马国强是中国水墨画坛具有重要影响的实力派人物画画家。上世纪80年代前后,他以工笔画、连环画和插图的创作研究为主,并有大量作品发表、参展。90年代前后,画家转向小写意水墨人物画的创作实践。他坚持面向生活,坚持写实,坚持水墨本体语言的探索和研究,以速写入画,强调书意用线,在广泛吸纳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大师艺术技巧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生活气息浓厚、构图严谨饱满、造型平实自然、用线灵动飘逸、墨色淋漓透明的水墨人物画风格。

 8月21日至29日,由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河南省人民政府驻京办共同主办,河南省美协承办的“生活,生活——马国强水墨人物画展”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对画展的举办表示祝贺,她对马国强说:“画展极为成功!我最深的印象是你的画展充满了对老百姓的真情,描绘了当代建设者的生动形象,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和各民族人民多姿多彩的风情,真的为你的新作、佳作高兴、祝贺,也为你付出的辛勤耕耘由衷致谢!”

    此次展览共展出马国强的代表性作品50余件,包括人民领袖、中原基层劳动者、少数民族群众、战士、僧侣、儿童等多种题材及中堂、立幅、长卷等多种幅式。既有精勾细染的早年工笔作品,又有强调书法线条造型、水墨设色增韵的意笔近作;既有宏大场面的穿插妙置,又有精谨细节的传神刻画,堪为马国强水墨人物画艺术的一次综合汇演,展现了画家坚实的造型功力、深厚的传统底蕴、俊朗的人物情态、鲜亮的时代特色。

艺术生活·生活艺术

——记马国强水墨人物画展学术研讨会

    “生活,生活”,这是马国强水墨人物画展的题目,“生活”两词中间特意用一个逗号隔开,意在告诉大家:画家展示的是个人的生活,更是社会的生活;这是艺术家思想的诠释,也是人物画创作的探索。一如展览开幕当日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不仅对马国强几十年间的艺术人生做了一次系统地梳理,也令生活与艺术之关系这一老生常谈却又历久弥新的话题再次被提起。

“报人国画家”的优势与使命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报人艺术家在19世纪末以后应运出现,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漫画家,另一类是理论批评家。一直关注20世纪人物画研究的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裔萼认为,新闻对人物画的发展意义重大,民国时期的《点石斋画报》对当时人物画家就现实生活取材有直接的影响,上世纪30年代赵望云等一批画家以纪实性报道使人物画在干预现实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社会效力,也使得现实主义人物画逐渐得以振兴;就个人而言,深入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了人物画创作的高度和力度,新闻职业无疑让马国强在这方面有着与其他人物画家无法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人物画画家马国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河南日报》《大河报》工作并担任领导职务,这令他有机会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各阶层人物,虽然现在他的身份有所改变,但其敏锐的视角和悲悯的情怀依旧如故,于是很多人仍愿意称他为“报人国画家”。“比起一般的新闻人,他有手艺、有技术;比起一般的画家,他有思想、有经世致用的责任感,更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新的知识、新的现象、新的问题、新的思潮,能够比较自觉地为祖国立言、为人民立命。”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如是说。

    但不同于20世纪的报人画家,马国强不以创作报纸上刊登的新闻速写和时事漫画为工作,加之时代的变迁,他对于人物画的理解自然有着新的追求,也必然要承担人物画创作新的使命。这与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他看来,今天的报人画家要走出新闻报道性,走出世情,为人物写心,因为“一个人物画家成功与否在于,不只让欣赏画的人记住你的图示和风格,就如我们看《蒙娜丽莎》一样,而是让历史记住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坚持描写所谓的“臭汗”

    20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远离生活,后来之所以获得新生也是因为它开始关注现实、贴近现实。深谙人物画这一发展规律的马国强,几十年来始终走的是反映生活这条写实路。

    鲁迅在1927年写过一篇杂文叫做《文学和出汗》,谈及文学要表现永久不变的人性,举的例子是出汗,并就此设问:是描写“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香汗”好,还是描写“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臭汗”好?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镛给出了他的解答——现在人物画尤其是很多商品画,描写“香汗”的越来越多,描写“臭汗”的越来越少;然而,马国强坚持走延安路、画工农兵,描写所谓的“臭汗”,这是非常可贵的。

    事实上,农民工是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正是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这一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进程。立志为改革开放历程中的普通劳动者立传的马国强,特别关注当代城市化转变中这些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因此他的作品充斥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画面中呈现的尽是我们身边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将其评价为“接地气”。以马国强的作品《建设者》为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说,他一眼甚至可以看出画中人有的是刚进城打工的,有的则是来到城市时间稍长一点的。大家认为,更加值得肯定的是,马国强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新意,特别是从他2006年创作的农民工群像中,人们看到了他们从进城时的迷惘到成为城市建设主人的自信和自豪。正如美术评论家孙克所说,把普通民众给城市建设带来重大贡献的那种健康、乐观、豪迈、坚毅的神情表现在画里,这是很难得的。

 “手艺人”的“苦肉计”

    马国强艺术创作的题材来源于生活,造型来源于生活,甚至他的笔墨技法也是为了表现生活的需要而独创的。“他特别强调线的作用”,著名画家何水法说,马国强作品的亲切感就来自于他对日常生活的表现,没有轰轰烈烈的事情,而是从非常小的细节去勾勒和发掘人物的内涵。面对着《集市》《打工妹》《工地午餐》这些作品,《美术观察》主编李一认为,马国强作品最打动人的也正是他快速地抓住了普通劳动者一瞬间的线条美。

    为了最大限度地突出画面中这种纪实感和记录性,马国强选择了把握造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速写。以“手艺人”自居的马国强坦言,他的艺术生活中充斥着“你画一幅、我画十幅的苦肉计”,如今他的速写加上人物画创作大概有几万幅了。在博闻强识成为记忆的数字时代,很多人已经不画速写了,马国强却如此坚持,这让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陈醉颇为感动:速写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一个感受的过程,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每一张好的速写就是一幅佳作的基础,速写很重要,尤其是人物画创作。曾经目睹过马国强画满了生活中各色人物的一堆速写本的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更是直言指出,马国强作品中没有闭门造车的概念化、图式化的东西,其坚实的造型能力和精湛的笔墨技巧,与长期坚持速写、写生有着直接的关系。

    写实创作,不是再现生活,而是要用真挚的情感来表现生活。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总结马国强作品的长处是“具有人文气息”,他塑造的不是某一个农民形象,而是深刻地刻画出了他们内心的波动。这让有感于当代很多人物画创作形式大于内容的《美术》杂志原主编夏硕琦想起了米勒的《晚钟》,“就那么两个农民站在那儿,言有尽而意无穷,概括了太多,农民的命运、虔诚的宗教氛围乃至19世纪的法国社会”,对照马国强画的那些农民工形象,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服装样式,同样给人一种强烈而深切的人文关怀,他的绘画从历史、社会的角度来分析,有国家历史转型期时历史插画的史料价值,因为画家用有感情的笔画出来的人物所体现出的那种真实,是无法被复制和替代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