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电影承担起建设和谐文化的责任和使命——中国电影与建设
中国作家网
2006-12-28
唐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任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和谐文化,其目的在于倡导与传播和谐的文化理念,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在当今中西文化交融、新旧观念碰撞、创新意识活跃的趋势和背景下,建立具有感召力和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已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首要课题。

电影作为一种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就与人类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所具有的巨大传播效应和经济效应,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效应和文化效应,都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人类文化的沟通,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走向市场的中国电影业,如何以科学的发展观,在“引导社会、服务大众、促进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其更加重要的使命作用?如何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努力肩负起繁荣中华文化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2006年12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中国电影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在京电影单位的负责人、电影艺术家、电影理论评论专家,及来自全国电影发行放映界的代表约80余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议题分为四部分:1、电影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2、电影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电影艺术创新、理论创新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4、电影文化建设与“三贴近”要求等。

在研讨会上,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作了题为《电影界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文化作出贡献》的重要讲话,讲话提出了三个工作重点:一、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电影界要积极投身和谐社会建设;二、准确把握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主题和根本要求,电影界要努力担当建设和谐文化的时代重任;三、电影要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在两天的会议中,与会代表的发言十分精彩。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倪震从宏观上阐述了“建立前瞻性文化心态”对于振兴和繁荣电影创作的重要性。

中影集团导演尹力从拍摄《云水谣》和《张思德》两部影片的创作体会谈了他对会议主题的理解,并生动地总结出电影人的“八荣八耻”。

山西电影制片厂厂长李水合,就目前电影创作中存在的四大矛盾,即关于所创作的主旋律电影与市场回报差的矛盾问题;关于创作数量的快速增长与创作质量缓慢提升的矛盾问题;关于创作生产的影片多和真正进入市场的影片少的矛盾问题;关于一些影片票房高与广大观众口碑差的矛盾问题。这些矛盾问题是电影创作、投资、发行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李水合结合山西电影制片厂近年来在“主旋律、低成本、小制作”影片创作及市场发行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建构创作与市场和谐关系”的建议。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提出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促进中国电影繁荣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文化传播不是一个教育过程,而是一个文化消费过程,应该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一种文化的认同。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以自己创作《生死牛玉儒》《法官妈妈》等主旋律影片的过程为例,说明新时期的电影文化,要为推动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强调电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心灵桥梁。他说,人民的呼声是和谐文化电影的主题,建设和谐文化,大众需要更多感动中国的作品。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国华,就华影公司如何把更多倡导和谐精神、体现和谐理念的优秀作品推入市场的一些实践探索及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向与会代表作了汇报介绍,提出了多元化的发行渠道、观赏环境和多元化的观众群体、价格体系,以此让电影发行放映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助推器”。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黄会林把“电影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调研与思考”的研究课题在会上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强调了电影文化对青少年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从美学角度阐述了他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同时也倡议创作者应当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

在分组讨论上,与会代表围绕会议主题,结合各自的实践和研究展开了热烈而认真的讨论与交流。大家探讨了电影创作与市场发行的关系,电影如何表达现实,电影理论批评、舆论环境等一系列既有学术研究价值,又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客观务实,积极有效。值得关注的是,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出电影界应该团结一致,先建设一个和谐的电影环境,从而进一步拓展到建设和谐电影文化。大家还强调了电影从业人员要具有起码的职业道德问题。并指出媒体尤其是娱乐媒体应该自律,在宣传上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包容的心态,团结一致,支持国产影片的多元化发展,要大力扶持新人新作,为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准备后续力量。

会上,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对当前电影界的创作做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尤其是对创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不健康因素,提出了尖锐而准确的批评,并呼吁建立和谐的、相互信任的、相互鼓励的电影环境。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傅红星副馆长做了总结发言。

总之,与会者提出电影界应按照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在实践中努力适应、努力担当,努力服务。尽力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作品,让我们所有的电影业同仁,踏着时代变革的脉搏,和着改革发展的足音,以紧密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行动宗旨,用电影强大的舆论导向作用,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创作环境和市场环境。让电影在新的时代,承担起建设和谐文化的责任和使命;让电影产业在新的时代,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强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