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民间”的知识分子——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余未人侧记
2013-12-29
孟祥进、王钧

余未人,江西铅山人,中共党员。1942年出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联副主席。1966年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1959年参加工作,历任贵阳师范学校教师,贵阳市乌当区文化馆干部及《花溪》杂志编辑、副主编,贵阳市文联副主席,贵州省文联副主席,编审。贵州省第八届人大代表,贵州省作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在民间文艺奖山花奖的颁奖晚会上,本网记者有幸拜访了余老,余老的和蔼与健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1974年开始余老先后出版和发表了《滴血青春》、《梦幻少女》、《成功女性》等一百多部小说。还担任了七集儿童电视连续剧《金丝猴王国历险记》的编剧。编写了两部近30万字的贵州本土文化研究作品《走进鼓楼》和《亲历沧海桑田》,组织策划并推出了《贵州民间文学选粹》、《贵州民间文化研究》、《贵州本土文化研究2001》、《贵州本土文化研究2002》四套丛书共计40册,开掘了绚丽辉煌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余老的这些成果是让人敬仰的,更让人敬仰的莫过于她对民间文化的重视、研究和对保护民间文化的呼吁,我们可以把余老看做是走向民间的知识分子。还是让我们通过余老的一篇“社会转型条件下民间文化遗产的命运”文章来认识余老的“民间”情结吧。

“中华文化的未来选择也不必长期地陷入要么西化要么国粹的怪圈,多民族文化的相知与互补既是重要的价值参照系,又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追求与建构目标。”、“那些民间的、边缘的文化本来就是一种隐性的、被压抑的、被遮蔽的文化,难道彻底湮灭是它们难以摆脱的宿命?”、“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唇齿相依,一旦地下水系枯竭,地表水系就水落石出。”这是余老《苗疆圣地》一书序言里发人深省的几句话,同样在“社会转型条件下民间文化遗产的命运”一文中,余老开门见山的提出:“当人类进入21世纪的门槛,我们受到的最大冲击,一是自然生态的恶化,二是民族民间文化的消解,而前者又加剧了后者的消解进程。”这显示了余老对人类进入21世纪民间文化加剧消解的忧虑。

接下来余老便以贵州省的实例,谈了这一问题。文中余老结合实例从:“第一,在没有外力强迫下,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飞速消解;第二,民族民间文化商品化、旅游化的倾向比较突出;第三,专家以及各种层次文化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介入;第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冲击;第五,民族民间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这五个方面谈了民间文化的变迁,提出了导致民间文化消解的原因:一是广大农村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必然;二是学校教育与民间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着断层;三是民间艺人的老化与后继乏人;四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盲目自卑感。总结了民间文化变迁的原因:“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一是内部社会发展的必然;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引起的。一般来说,这种变化是渐进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而这种变化被这一民族的由足够数量的人所接受时,这种文化便已经发生了变迁。这种强势的文化变迁会给民族民间文化带来多大的影响,是文化系统中一部分的变迁,还是整个系统的变迁?目前还难以预料。”

最后,余老提出:“中国民协作为民间文化艺术的组织、研究部门,须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的任务。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有一个如何发展,使之能够与时俱进,以便在文化的多样性选择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问题。如果不着眼于发展,只是孤立的、静止的保护,也许会事与愿违,造成抢救的断裂。”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余老对民间文化危机的忧虑,也看出了余老对保护民间文化竭力的呼吁。民间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保护民间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重视余老的忧虑,重视对我们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