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着暖阳的冬日上午,记者在省城沈阳聂成文先生的工作室——“高高堂”见到了他。经过几次电话约定后,聂成文老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高高堂”长长的书案后,挂着多幅聂先生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件件精美,字字自成风骨,正如我市书协主席、书法评论家王荐评价的那样,如同“大珠小珠落玉盘。”“高高堂”里兰香与墨香浓郁,聂老师微笑着向记者谈起了自己与铁岭斩不断的“家乡情结”,他称铁岭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曾在昌图下乡 对铁岭倍感亲切
1968年冬天,当时还是辽宁省实验中学高三学生的聂成文响应号召,下乡到当时的昌图县大洼公社金山大队,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非常难忘的一年,这一年也成为他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转折。
作为这一批下乡学生的带队人,聂成文在这里做遍了能做的所有农活儿。种地、铲地、收割,尤其是收割时,由于长时间握镰刀,割完地后手都伸不开,磨出了血泡。但是,他说,“我也是农村出生的孩子,当时年轻身体好,一点儿都没感到艰苦。”
农闲时,从小喜欢书画的聂成文经常拿着速写本到田间地头或村里写生。当时公社里常常举办一些教育图片展等活动,自从得知聂成文会画画后,这个工作便被他包揽下来,由聂成文手绘的农村生产场景等画作便出现在公社的宣传板上。下乡的一年时间里,这样的画他画了不知有多少幅。
聂成文农忙时经常到农民家聊天,与老乡们相处得特别好。对这个“会写大字、会画画”的小伙子,朴实的农民像对待自己家孩子一样照顾他关心他,而聂成文也毫不吝惜自己的才华,经常给农民画像、写对联,艰苦的生活中充满了乐趣。
1969年年底,聂成文入伍当兵,离开了昌图。
“这一年的农村生活,非常值得我回味。直到现在,那朴素的辽北农村风景,还会时常呈现在我的脑海中。”聂成文说。
今年,昌图申报中国书法之乡迎接检查验收,聂成文再次回到这个“第二家乡”,对昌图县书法界给予了有益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并极力向验收小组中的其他成员推介昌图。聂先生还高兴地向记者透露,近日昌图县“中国书法之乡”的称号已被中国书协批准。
“我与铁岭的渊源很深,不仅仅因为曾经在这里下过乡,还有很多重要的事儿发生在铁岭。”聂成文说,1984年,辽宁省书协在铁岭龙山宾馆召开工作会议,决定大张旗鼓学传统,抓临帖,举办辽宁省书法临帖班。从第二年开始,由聂成文组织的辽宁省书法临帖班一直坚持下来,每年举办一期,到今年已经举办了29期,培养了2万余名书法作者,其中很多已成为当代书法名家。这个举措也成为了辽宁书法界的一个品牌活动,后来全国各省各地纷纷效仿,中国书协十年前也开始抓临帖活动。
十几年来,聂成文到铁岭指导书法工作更是不下数十次,铁岭中国书法博物馆开馆时,他亲自到场。“铁岭书法这些年出了不少人才,是辽宁书法的重镇。”对铁岭书法艺术的成就,聂成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诗情画意 写我胸襟
“我十几岁时,曾师从国画家王文灿先生学习花鸟画和书法。1975年,有幸结识了杨仁恺先生,受到了杨老的悉心点拨和指导,步人了书法艺术的新途与新境。沈延毅先生在世时,对我也耳提面命,受益良多。”聂成文说。
从20世纪80年代中旬开始,聂成文担任了中国书协创作评审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国内许多重大书法展的评选,“在这个过程中,我领略了当代书法艺术创作的大走向、大趋势,见识了各种新潮、新派,令我眼界大开,得到了很多重要的启迪,受到了很大的激励。”聂成文告诉记者。
从事专职书法工作30多年的聂成文,回忆自己的艺术道路时,用了“奔奔波波,忙忙碌碌”八个字。他说,“这样的生活也给了我锻炼的好机会,在与老一辈书法家和书友们的共同努力下,辽宁的书法繁荣发展,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氛围。我的胆识、工作能力和艺术感悟力与工作并行,都得到了提高。”
聂成文以书法为业,以书法为乐,把书法作为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笔耕墨种,孜孜不倦。1996年,他曾作了一首诗,记述了他习书的一些情景:
楼庭寂寂晚风轻,夜午家人睡正浓。
我自赤膊挥劲笔,淋漓写退一天星。
每次组织省里的书法学习和创作活动,聂成文既当组织者和老师,又当学生,和大家一样地写,一样地练,一样地参加讲评和被讲评。平时则经常主动地把自己的作品拿给书友看,与书友们交流,请他们批评,征求他们的意见。
聂成文说:“我一直在传统中浸淫,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提高,反复过手和体验各种主要碑帖,以古为镜,取法乎上,不断修炼,力求把握准确,不拘泥、不过激,循序渐进,由技而道而心,由必然而自由,以写抒怀,不事雕饰。还敞开视野,吸取现代意识、现代手法和姊妹艺术,如美术、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营养,加以融会贯通,滋补并丰富内涵。同时,培养良好的创作心态,一提笔便物我两忘,捕捉灵感,抓住灵感,升华灵感,恣情任性,了无障碍,觉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为了丰富学识,加强书外之功和陶情冶性,聂成文特别注重读书。读书论,读历史,读哲学,读美学,读文学;喜欢画画,吟诗写文;还爱大海,爱高山,喜欢激流,喜欢挑战,喜欢搏击;也喜欢恬淡,独处自娱。
“30多年来,我的习书风格也变化了几次,从不疾不徐求稳到奔放潇洒、大刀阔斧,最近又开始稳稳地收回来。”谈到自己的学书和创作,聂成文给自己大致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这一阶段主要是调整学书方向和创作方向,临帖学帖、亦碑亦帖,碑帖融合;调整写法,克服火气、作气、生硬气和拘谨之习,锻炼、摸索得宜的写法。是为打基础的阶段,以沉稳平和为基调;第二阶段,从1994年秋到1996年上半年,这一阶段,继续着重调整写法,变平稳为流便,变短线为长线,变多按为多提,使笔锋灵动起来、潇洒起来、轻松起来。是为过渡阶段;第三阶段,从1996年下半年到2005年,继续在写法上调整变化,变流便为开张、狂放,融入画意和多种手法,胆子更大、更奔放、更激烈。特别是狂草,放笔挥洒,盘旋震荡,随心所欲,不计工拙,散锋、破锋、绞锋、挫锋、润枯飞白、满写满贯,毫无禁忌,尽皆拿来,只求大效果、大宣泄、大奔涌、大节奏。1998年,聂成文写了一首草书歌,对书写狂放草书时的情景和心境作了具体描述:
八尺长桌十米窗,高阳静洒砚池旁。兴来情怀不可遏,淋漓大笔墨溅淌。张颠醉素何足数,不如吾曹气开张。沧海鼓荡雷电激,大河咆哮震八荒。刷刷点点不停手,抹抹涂涂意英扬。管尔法度为何物,我自写我肝与肠。一顿狂扫千万字,神飞直令鬼神丧。从古都道酒壮胆,我却无酒更颠狂。书法本意在宣泄,何必扭捏装势腔,使我不得胸胆张!
第四阶段,从2005年到现在,稳定内敛,可以说是聂成文近时期的主打风格,他说:“好的字要做到阴阳重合,不温不火。”他指着一幅初夏所作的一幅丈二作品,“这幅就比较温和,好的书法作品不仅要注重表面的开合、张力,更要注重内涵的东西,越深刻越好。”聂成文说,习书最重要的就是把点划修炼好,要临帖,再把古人的东西化开,最后达到自由的境界就好了。
为辽宁打造书法大省费心尽力,
一生保持率真品格,被书法界誉为“聂大帅”
上世纪80年代中叶,鉴于当时辽宁书法园地因荒芜已久而呈现出的萧条景象,聂成文先生深知时人对书法传统的继承和基本技法的锤炼方面的严重缺失,他强烈地意识到,书法要想再现辉煌,重振雄风,必须在传统学习上下功夫。在“墨舞神飞草书艺术理论研讨会”上,聂成文先生说:“只有从继承传统、学古这方面着眼,才是根本出路。”
经过精心策划和积极运作,1985年辽宁省书协开办了第一期临帖培训班。第一期临帖班开办之后,辽宁省不仅建立起一支书法创作的基本骨干队伍,而且创作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全国性书展大赛中入展获奖者成倍增加,一股古雅而又清新的辽宁书法之风弥漫书坛,辽宁以不可遏制之势迅速成为“书法大省”,“聂大帅”带出了“聂家军”。聂成文先生和他的同事们审时度势,趁热打铁,将临帖班作为辽宁书法的一个品牌精心打造。令人感佩的是,在辽宁,这样的临帖班竟一年一次,至今已连续举办了29届。这在全国书法界是绝无仅有的。而这只是聂成文先生主持辽宁书协工作20多年来一系列举措中的一例。
与聂成文先生相处,总会被他与实际年龄相去甚远的年轻心态和健康体格所感染。2005年秋,以聂成文先生为团长的中国书法家协会赴藏代表团一行十余人游至海拔4700多米的“天湖”纳木措。见到湛蓝天空和湖水衬映着如絮祥云和如缎圣水,已届花甲之年的聂成文顿生骑马踏水拍照留念之想。立于浅水的马似乎被猛然骑在背上的不速之客惊动,竟扭身将他抖落水中,未等众人帮扶,聂成文一个鲤鱼打挺,起身拍拍衣裤浮水,若无其事。他的敏捷身手和潇洒心态,反倒让在场的朋友惊悸顿消。
聂成文先生青年时就真言直谏,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在书法界都叫他“聂大帅”,都知道他的骨鲠直率。几十年过去了,他虽然登上了书坛高位,行进在艺术前沿,但依然敢作敢为,不打官腔,不摆架子,始终保持雷厉风行的激情活力和实事求是的坦荡真诚。他的人和他的书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堪称“字如其人”的有力新证。
聂成文先生于2006年写下的一首五言诗《狂草歌》,这对他所追求的心象和艺境,当是最为直接和准确的诠释:“我性何豪迈,我胆何雄强。力陈新风调,岂囿旧纲常。直将沛然意,倾怀付草章。笔引龙蛇动,墨飞浪惊狂。雷鸣伴电闪,风骤雨苍茫。烟笼云雾绕,蒸腾月敛光。乱石铺街满,落叶纷纷扬。枯劲老藤裂,润嫩草发香。点画俱狼藉,焉分段与行。浑然一片片,莽莽似重洋。浩浩无边阔,幽幽丈难量。愈挥心益奋,柔毫力倍刚。风樯鼓阵马,烈烈又堂堂。千奇并百怪,一一竟端详。同好皆凝目,神绪随纸昂。狂放到极致,谁能来阻挡?书道本天道,贵以天为纲。澄心无挂碍,自然大化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