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优秀传人 繁荣扬州评话
中国艺术报
2014-09-24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

2014年9月20日至21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主办,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中国俗文学学会和北京大学中文系协办,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和扬州市曲艺家协会承办的“扬州曲艺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及“扬州评话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北京大学隆重举行。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协名誉主席、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名誉会长罗扬,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名誉主席、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能宪,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梁鸿鹰,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董耀鹏,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处长汪泽;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说唱文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文科,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金永兵,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田莉,《曲艺》杂志副主编宋洪发;江苏省曲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芦明,江苏省文联《繁荣》主编李晓东;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丁毅,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季培均,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周启云,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调研员兼艺术处处长祁淑惠,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所长姜庆玲,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副所长包伟等有关方面领导,来自北京、天津、南京、济南、扬州等地曲艺界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与艺术家朱光斗、倪钟之、蔡源莉、陈连升、姚振声、常祥霖、王印权、种玉杰、陈泳超、陈连山、张蕴和、赵春强、康尔、韦明铧、徐德明、张亚昕、蒋慧明、申文、赵柔柔、高苹、李菁、张怡,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曲艺学”方向访问学者艾晔、李晓静和在读研究生,以及扬州进京参加展演的曲艺家与演职人员共约100人出席了活动。

“扬州曲艺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及“扬州评话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共由3项内容组成。9月20日下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扬州评话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扬州曲艺进京学术观摩展演”包括9月20日上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的“扬州评话优秀传人学术观摩展演”和9月21日晚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传统艺术北大行——扬州曲艺专场展演”两项内容。来自扬州市曲艺研究所的扬州评话老中青三代艺术家杨明坤、姜庆玲、马伟、谭敏、于海、陈中,扬州弹词和扬州清曲艺术家包伟、刘芓君、康康、赵松艳、周林、张一丞等不仅演出了《皮五辣子·假扮夫妻》《武松·杀嫂祭兄》《三国·蒋干讨差》《水浒·武松打虎》《万年青·大闹上官桥》《一代儒将陈毅·较量》《挺进苏北·陈毅进香》等传统经典和新编优秀扬州评话节目,而且演出了《啼笑因缘·误入师长府》《梅兰芳·蓄须明志》《大路朝天任你走》等扬州弹词和《扬州小巷》《黄莺儿·风》等扬州清曲节目。之前,由扬州市曲艺研究所承办的“向人民报告——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扬州曲艺专场演出”,于9月18日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成功举办,从而使得此次扬州曲艺的进京展演及研讨活动在“向人民报告”之外,还实现了同时又向专家学者和高校师生多方汇报的交流意愿。

扬州是苏北著名的曲艺重镇,拥有扬州评话、扬州弹词和扬州清曲等享誉全国并被国务院先后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曲种。近年来,由扬州市曲艺团转制组建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在继续做好扬州曲艺创作表演工作的同时,也承担着包括扬州评话在内的扬州地方曲艺的传承保护工作和学术研究工作,培养出老中青三代曲艺表演艺术家,形成了传承有序的良好发展格局。他们不但深刻发掘和继承传统,而且积极开展新节目的创作和推展,陆续创作并排演了长篇扬州评话《王少堂》等新节目,屡创佳绩,屡获奖励。此次应邀进京举办系列活动,就是通过艺术展演和学术研讨,集中探讨和及时交流扬州评话传承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成功经验,有力激扬并有效推动扬州曲艺的持续繁荣与健康发展。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充分肯定了扬州市近年来在扬州评话的创作表演、传承保护、尤其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持续努力与优异成绩,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对扬州评话的今后发展建言献策、寄予厚望。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曲艺理论家薛宝琨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间文艺学家段宝林等因事未能与会,专门发来了书面发言。这里摘要发表部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致辞与发言,以飨读者。

【学术研讨】

王能宪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自觉意识和自强追求

这次“扬州评话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扬州评话的传承与发展”,宗旨是“推出扬州评话优秀传人,推动扬州评话传承发展”。为此,在研讨之前,专门安排“扬州评话优秀传人学术观摩展演”,共有老中青三代扬州评话的优秀传人,为大家表演了6个传统与新编节目。不仅全面展示了扬州评话三代传人的艺术风采,而且集中展现了扬州评话当代传承的丰硕成果,更为我们从学术角度思考和探讨扬州评话的艺术传承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实在而又鲜活的交流凭借。

扬州作为苏北著名的曲艺重镇,不仅拥有扬州评话、扬州弹词和扬州清曲等享誉全国并被国务院先后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曲种,而且具有传承和发展本土曲艺的优良传统。近年来,在中共扬州市委和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由扬州市曲艺团转制组建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在继续做好扬州曲艺创作表演工作的同时,还承担起了包括扬州评话在内的扬州地方曲艺的传承保护和推展传播工作,培养出一批中青年的优秀曲艺表演艺术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业绩。这次应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之邀,进京举办展演及研讨活动,进一步表明,扬州在本土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具有充分的文化自觉意识和积极的文化自强追求,非常值得赞赏和肯定!

丁 毅 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季培均 扬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

借力学术 繁荣艺术

扬州曲艺来到首都北京中国艺术研究的最高学术殿堂,进行汇报演出、听取专家意见,是一件非常富有意义并十分难得和荣幸的事情!

扬州地处长江与运河的交汇口,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明年即将迎来建城2500周年的大喜日子。2500年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为扬州留下了灿烂而辉煌的文化遗产,扬州评话就是其中的一朵具有典范代表性的奇葩。自形成以来的数百年间,扬州评话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节目繁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说书”类曲艺的重要代表性品种。

组织开展扬州评话等扬州曲艺的晋京展演和研讨,是我们多年的愿望;不断提高以扬州评话为代表的扬州曲艺的发展水平,是我们持续的追求。来自首都北京及天津、南京、扬州等地的专家学者与艺术家给予我们的热忱鼓励和恳切点评,对扬州评话等扬州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激励和引领!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与自信,更加积极地努力弘扬包括曲艺在内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扬州曲艺的传承与发展,更加重视创新性的创作与表演,更加重视传承人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更加重视向其它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学习与借鉴,更加重视培育适宜本土曲艺持续健康发展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扬州曲艺的繁荣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罗 扬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曲协名誉主席

继承创新 再续辉煌

作为曲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我与扬州评话结缘,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认识王少堂开始的。那时他正在上海说演《水浒》,我有幸聆听了他的表演,并与他进行了长时间交谈。他的人品和艺术,都使我深为敬佩。回京后,我向时任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和副主席的阳翰笙同志作了汇报,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很快邀请王少堂来京为文艺界作观摩演出,令到场的阳翰笙、老舍、赵树理、陶钝、王朝闻等同志赞不绝口,纷纷称赞他为大说书家。后来到八十年代,我在扬州主持了中国曲协召开的全国中长篇书座谈会,观赏了康重华、余又春和李信堂、惠兆龙、杨明坤、姜庆玲等同志的演出,对扬州评话又多了一些了解。

今天出席扬州评话的进京观摩展演及研讨活动,欣赏了老中青6位演员的精彩表演,看到扬州评话后继有人,感到十分高兴,现就扬州评话的传承发展提几点希望和建议,供同志们参考。一要继续抓紧扬州评话遗产的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就像当年王鸿等同志抓“王派”《水浒》“四个十回书”的整理一样,坚持不懈,务求实效;二要大力加强新书创作,不断推出新的成果;三要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现有评话人才特别是年轻演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艺术修养;四要争取和团结更多热心并致力于扬州评话艺术的各界有关人士参与扬州评话的整理研究和创作推展工作;五要争取党和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门和有关社会团体,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工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奋力推动扬州评话的发展繁荣。

吴文科 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协副主席

抓人才就是抓根本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时代语境,要想传承和发展极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扬州评话等曲艺形式,最为基础和根本性的任务,就是努力造就一批又一批艺术精湛又事业心强的各类专门人才,包括创作、表演、教学、研究、传播、经营、管理等等方面的专业队伍。尤其面对学校教育和学历教育主导当今人才培养的客观实际,面对曲艺的专业教育尤其是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尚未完全纳入国家整体教育体制的尴尬局面,要想培养和孵化出能够满足当今曲艺传承与发展要求的各级各类专业化人才队伍,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就更加可想而知!

这就要求我们的曲艺界必须从各地各自的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职责与使命,善于应对,勇于担当,努力开辟艺术传承的新途径,创造自身发展的新境界。在这方面,由扬州市曲艺团改制组建的扬州市曲艺研究所,近年做出了切实的探索,已然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此次他们不仅应邀来京参加了中国文联和中国曲协组织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暨说唱中国梦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向首都的观众献上了一台“扬州曲艺专场演出”;而且面向来自全国曲艺界和学术理论界的热心同行,进行了“扬州评话优秀传人学术观摩展演”,听取了“扬州评话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同时还到北京大学,为广大师生作了一场旨在普及中国传统艺术的“中国传统艺术北大行——扬州曲艺专场展演”。既进北京登上了首都的大舞台,又进中国艺术研究院登上了国家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殿堂,还进北大跨上了高等学府的大讲堂;把人才培养和艺术传承结合起来,把勤学苦练和实践磨砺结合起来,把艺术的砥砺置于学术的观照之下,让人才的成长遍历阳光雨露乃至风霜雨雪的滋养与洗礼,从而使艺术的传承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造就紧密结合起来,用心可谓良苦,意义十分重大。

朱光斗 中国曲协顾问、快板艺术家

观摩之后说“五气”

扬州是苏北的曲艺重镇,是出过柳敬亭和王少堂等说书大家的曲艺圣地。这次看了“扬州评话优秀传人学术观摩展演”,内心十分欣喜,感觉非常高兴。老艺术家如杨明坤的精彩表演不用说了,中青年姜庆玲、马伟、谭敏、于海和陈中的表演,可说各具潜力,各有特色,也不一一点评了。

总的印象,概括起来,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是大气。大气磅礴,气势恢宏。大气也是正气,正义昂扬。既弘扬了主旋律,唱响了正气歌,又传递了正能量,提振了听众观众的精气神。二是帅气。无论男演员还是女演员,在书台上都很帅很美。意气风发,英姿飒爽。撑得起台,压得住场。既让人羡慕,又让人崇敬。文艺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表演有化育大众的教育功能。演员在台上帅气,具有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三是勇气。在当前传统艺术普遍低迷的情况下,他们用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演绎出曲艺文化的别样风采,既是深刻继承的结果,也是勇于创新的体现。四是志气。从他们展演的传统经典和新编节目去看,他们都具有传承和发展扬州评话艺术的抱负与理想,并且克服了可想而知的种种困难,展示出志在必得的昂扬锐气。五是接地气。从他们在台上说表自如、摹学生动的娴熟表现看,他们肯定非常深入生活,否则无法说透人情事理,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衷心希望,扬州的同志们能够继续发扬这些精神,把扬州评话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梁鸿鹰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细腻的描摹 立体的文学

我是从事文学评论的,对曲艺相对比较陌生。但看了今天的“扬州评话优秀传人学术观摩展演”,深感艺与文实在是相通的。尤其面对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主题,使得扬州评话等曲艺的存在和传扬,愈显迫切和珍贵。

看过刚才的展演,你会不得不折服。曲艺的艺术风范与美学特质,是如此独特。不只自身价值独特,即使对于文化学的研究而言,其贡献与启迪也是丰富和多样的。许多说表叙述和摹学描写,简直就是“立体的文学”。比如谭敏说演的《三国·蒋干讨差》,对于人物塑造采用的虚实相间与留白反衬,文学性的技巧运用得十分巧妙。马伟说演的《武松·杀嫂祭兄》,描写非常细腻,人物塑造生动。尤其是一张嘴表演极尽各种口吻的娴熟转换,使得对于故事的讲述和形象的塑造,达到高度的统一,富于文学的智慧,深刻继承并彰显着传统“讲史”的叙事风范。

曲艺说书的意义,因而不只是一种娱乐,同时具有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共同体”的作用与意义。“说书唱戏劝人方”,历来说书表演的价值,不惟体现在娱乐和审美,而是还有给人心灵慰藉乃至某种意义上的精神皈依效用;所谓“乡愁”,传统的说书表演当是一种典型的载体。这就使说书艺术的文化功能,远远超出了曲艺本身。而文学与曲艺,因此更应相向而行。因为,文学是“无声”的叙述,说书是“有声”的文学。文学与曲艺应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段宝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扬州评话应有“梦”

我是扬州人,从小喜欢扬州评话。最喜欢王少堂说演的《水浒》,忘不了他说书时滚圆的大眼和炯炯的目光;也喜欢《清风闸》中皮五辣子的笑话,他的机智和幽默,能启发人的智慧。这使我和扬州评话的关系难解难分。上世纪50年代,我在北大教授民间文学,讲到曲艺一章时,重点分析介绍了王少堂的《武松打虎》,后来写进教材《中国民间文学概要》;1984年到1987年,我多次带学生到扬州地区作调查,在高邮请教过康重华先生,还访问过惠兆龙和费俊良等评话专家;1996年,我在参加哥本哈根大学召开的“现代中国口头文学学术研讨会”时,与王筱堂等四位扬州评话艺人同行,他们的出席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今天看到扬州评话老中青三代演员来京演出,继承了传统艺术,说明扬州评话还有很大的生命力。

为使扬州评话得到更大发展,我想到了“三个梦”,这就是“扬州梦”、“中国梦”和“世界梦”。所谓“扬州梦”,是希望扬州评话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壮大自己,还要培养观众,尤其要培养年轻的“书迷”;所谓“中国梦”,是希望采用扬州方言表演的扬州评话,像山东快书、北京相声和苏州评弹一样,受到外地人的欣赏,走向全中国;所谓“世界梦”,是说优秀的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要有雄心壮志,通过增强艺术影响力,让全球许多地方的人都能喜欢它。为此,就要奋发图强,从艺术美感的强度、高度、深度、广度、精度和新度等方面入手,全面繁荣扬州评话艺术。

康 尔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

叙事学视野中的扬州评话及其前景

扬州评话是一种历史悠久、青春常在的叙事艺术。对其研究历来多从说书表演、民间文学、民俗文化等角度切入。现在看来,将其置于叙事学的视野,同样拥有许多的精彩。

扬州评话的叙事策略非常高明。在叙事语态上,坚持民间立场,主张平视人生。无论是《隋唐》《三国》《水浒》,还是《岳传》《清风闸》《飞跎传》,讴歌的是民族英雄,抨击的是奸佞权贵,讽刺的是市井无赖,同情的是底层大众。说书人娴熟运用明褒暗贬、暗褒明贬、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指桑骂槐、借沟放水等策略,使“千秋功过早有公论、书家评点不含偏见”,机智而又蕴藉;在叙事结构上,有程式却不程式化。可拆可分,可叠可加,灵活机动。破题、承题、发展、突转、高潮、结尾,结构十分讲究;在叙事语式上,有“方口”、“圆口”之分。或工整而节奏铿锵,或散淡而错落有致,阴阳交错,张弛有度。同时,叙事的方法极为丰富。说表结合,兼收并蓄。叙说、模仿、描述、阐释、像声、仿形、绘色、点评,不一而足。它如预叙补叙、夸张归谬、比喻象征、追忆闪回、插科打诨、合辙押韵、庄谐结合、观演互动等,全都采用了。至于在语言上大量吸纳俚语、俗语、谚语、歇后语、对联、诗词等,都使其艺术世界异常缤纷。

这使扬州评话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为此,在“说什么”的问题上,要更加注重传奇性、市井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怎么说”的问题上,更加注重“东张西望”、开拓创新。如此,必定焕发出新的光彩,赢得新的辉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