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无边,不断进取”是吴碧霞对艺术的要求,用自己所学回报社会是吴碧霞的人生准则。她曾到自己的家乡湖南常德以举办帮困助学专场音乐会的形式为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募捐,并将音乐会票款所得203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常德市教育捐赠中心,用于设立“吴碧霞助学奖学基金”。现作为由教育部派出赴美国访问的学者,她在国外的访问学习受到了美国朱丽叶音乐学院、印第安娜音乐学院以及玛里兰大学等多所大学的认可,并且在美国大学里举办音乐会宣传中国的文化艺术。她说,我是为音乐而生,音乐就是我的生命。
吴碧霞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和本科一直跟随邹文琴老师学习民族声乐,并且在1996年获得了文化部“全国声乐大赛”民族唱法一等奖。为了拓宽学生视野,老师给吴碧霞布置了很多外国作品,于是,她开始学起了美声。不过真正改变她艺术走向的是在她大学毕业时的一次偶然机会。美国玛里兰大学声乐系教授卡门来中国音乐学院讲学,“当时我在台上唱了一首《茶花女》,我是作为民族声乐的学生用外国的咏叹调演唱了这首歌,我唱完之后,没想到他在舞台上,一把把我抱起来,在台上转了三圈,说,‘你天生就应该去唱歌剧,你是为歌剧而生的!’教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我开始想也许我也可以唱外国作品。”这件事情成为她音乐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进入研究生阶段,在与导师金铁霖教授商量后,她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学习民族唱法的同时向中央音乐学院的郭淑珍教授学习美声唱法。“吴碧霞,怎么教啊?要是美声学不好,民歌又唱乱了怎么办?”当时郭淑珍教授这样问。郭教授的担心不无道理,其门下才俊辈出,桃李天下,但这中西兼修,在国内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出于对人才的爱护,郭淑珍收下了这个门生。
虽然吴碧霞信誓旦旦作了保证,但中西兼修,说实话她心里并没有底。她战战兢兢地面对一切,压力大得要爆炸,整整半年时间,她吃不好,睡不香。但是吴碧霞依然潜心学习,并且对她的目标坚定不移。她开始做起试验,在学美声的同时选修河北梆子。她想,如果河北梆子和美声唱法每次回课时老师都能满意,那说明能过关。在这样试验性的学习过程期间,吴碧霞接连获得了首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和最佳中国作品演唱奖,第八届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第四届“波兰玛纽什科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和最佳女高音,第十二届柴可夫斯基国际声乐比赛第二名等。
经过不懈的努力,吴碧霞最终融美声和民族两种唱法于一身,并且达到了浑然无迹出入于两者之间的境界,她用极富变化的歌喉演绎着最质朴的民间小调和极为华丽的花腔女高音。她用实践证明了人体的歌唱机能有很大的适应性,可以完全适应两种不同的唱法。近些年来,吴碧霞在国内外举办了多场独唱音乐会,场场爆满。她的民歌韵味浓郁,声音自然,就像一股涌出的清泉;而用咏叹调演唱的歌曲,高音甜美圆润,字正腔圆,让人们在转瞬间又看到了一个抒情花腔女高音完美的艺术表现。在民族与美声中,她划出了一条线,就像长江和嘉陵江的交界处,滚滚江水,两种颜色泾渭分明又相互交融。
虽然已经身为知名歌唱家,但吴碧霞仍然选择留在中国音乐学院做了一名大学教师。她说:“当一个教师的生活是很精彩的。一个演员,只要让大家喜欢我,做好我自己就是一个好演员。但教师不同,作为一个好老师,需要让所有的学生能够实现他们的理想,让他们充分展示出自己的才华,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所以我现在要做的是当个好演员,积累好深厚的功底和艺术素养,将来当一位真正的声乐教育家。演唱西洋歌剧我可能会有收获,但我更注重中国作品。为此,从1996年到2007年,我灌制了10张唱片。最新的一张唱片名叫《知己》,是纯民族的东西,其中很多歌曲是首唱。我希望世界上的人都能了解中国作品!”
吴碧霞在美国朱丽叶音乐学院学习的时候,她对美国著名的声乐教授马莲娜·马拉斯说:“能不能听我唱几首中国民歌?”美国老师听完以后对中国作品的如此美妙感到十分惊讶,她说对吴碧霞说:“你应该通过你的歌喉与声望,将中国的音乐介绍给世界。”吴碧霞希望有一天,在美国的音乐学院能开设一门中国民歌课程,希望全世界都喜欢我们的音乐。她也在为这个愿望的达成而奋斗着。
被誉为“来自东方的声乐天使”的她依旧丝毫不敢懈怠。她说,“我必须往前走。听众的期待越高,我内心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年龄就像一件乐器,它在不断老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歌唱技法在不断成熟,但人体的机能和声带却在不停地老化。我必须在唱功和音乐的深度上下工夫,用自身的修养去弥补不可再生的条件。”
在吴碧霞看来,真正的艺术,无论是传统还是流行,就像一壶好酒,它无需添油加醋,无需过多外界力量的参与,每天面对的是自身的沉淀积累,依靠时间的推移,到达从水到酒的自然本质的转变。吴碧霞对音乐的迷恋,如同一股陈年佳酿,在她心中散发着浓郁的醇香和无穷的能量。她的音乐天赋、智慧、激情、意志、勇气,在这强大力量的带动下,正在放射最闪耀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