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浙讲《禅宗与中国文化》:人生就是修心过程
温州日报
2013-11-27

日前,温籍书法家、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陈中浙受温州书画院之邀,带来一场《禅宗与中国文化》的主题讲座,讲座吸引近百人聆听。

三个多小时的讲座上,陈中浙围绕禅宗的内涵、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结合日常生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深奥的佛学渊源,并提出了修禅等于“修心”的观点。

禅宗将佛教中国化

何谓“禅宗”?禅宗,众所周知,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陈中浙指出,佛教起源于印度,但把佛教成功中国化,并创立禅宗的人是六祖惠能。

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至唐朝已历六百年,这时佛教与中国文化在相互磨合中有了惺惺相惜、相知相契的感觉。在陈中浙看来,正是出身贫寒、大字不识的惠能用自己超强的智慧从中国本土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佛教进行了重大改革和大胆创新,将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平民化、现世化,创立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并留下了一部传世之作《六祖坛经》。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顿悟成佛”。禅宗的“亲民性”,让它得到了许多基层民众的拥护和传播。“准确地说,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而成的一个宗派,禅宗的出现是佛教中国化的具体体现。”陈中浙表示,在《六祖坛经》中既有佛教经典如《金刚经》等,也隐含着大量的中国本土文化的性格,如儒家的性善论以及道家、墨家的思想等。禅宗思想的博大精深,使之不仅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主流,更远播日本、朝鲜、东南亚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端得起,放得下”

“禅宗”究竟讲些什么?“惠能的学问全是围绕一个‘心性’展开。”陈中浙认为,禅宗的精髓就在于教人“端得起,放得下”的处事态度。

“人为什么会有烦恼?就是没有把心关住,欲念太重,老想着外物。而外物又虚幻不实。想得多了,便越发痴迷执着。得不到或不能满足时,就更加烦恼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修心’过程,不仅是信佛之人,普通人也要‘修心’。”在陈中浙看来,惠能的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好印证了“修心”这一说法。

“如果能意识到万物的存在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不以自身意志为转移,便能做到‘放下’。即使不能如愿,也不能气馁,心生怨气,而应放下身段,走出自我,以平常心接受一切。”陈中浙道出,只有摒弃无谓的妄想执着,降伏那颗贪欲的心,早日“明心见性,觉悟人生,才能做一个身心喜悦、自由自在的人。”

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禅宗在中国的成功,不仅为佛教在中国确立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与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中国人在思想精神领域开辟出一条通向光明的康庄大道。

“中国人对问题的看法与解决方式,乃至审美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陈中浙认为,惠能创立禅宗以来,教人们既能勇敢地前进,又能自如地后退。他还讲述了大文豪苏东坡的一个故事:苏东坡被贬湖北黄州期间,写了著名的《定风波》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境:“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失意时,反而能自我消遣,写书作画,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正说明了苏东坡学到了禅宗里的至高‘武功’精要——端得起,放得下。”

除了对主流文化、中国人生活态度产生影响外,禅宗在艺术的审美领域也产生了作用。苏东坡在书法史上直接参与领导的“尚意”书风活动,以及在绘画史上首次提出的“文人画”概念,乃至明代的董其昌,他用禅宗思想对山水画的发展所做的解释,影响了四百年的画坛。“可以说魏晋书法、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禅宗的影响。”陈中浙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