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著名摄影家李学亮做客《天山访谈》,与广大网友一同分享他多年来难忘的乡村摄影故事。李学亮是新疆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新疆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同时,他也是一位时代记录者,多年来,他自驾走遍天山南北,行程100余万公里,用镜头留下了全疆各地的最美瞬间。
最动人的画面来自淳朴的维吾尔族老乡
李学亮介绍,1995年至2005年,他曾经多次驱车前往南疆的偏远村庄,每一次经历都让他十分难忘。1999年,在前往民丰县拍摄的途中,李学亮的车子不小心深陷泥潭,后来,他找到了一对开着手扶拖拉机的维吾尔族父子,他们欣然答应前去帮忙,还为此卸下了原本装好的木柴。父子俩开着拖拉机,载着李学亮往回走了两个多小时,见到了陷入泥潭的车,经过一番努力,车子最终脱困。随后,他掏出身上仅有的八百元现金,递给维吾尔族父子,说:“这是我身上全部的钱了,麻烦你们收下。”没料到那位父亲却反问:“你再没钱了吗?”李学亮心想,糟了,之前也没谈好拖车的价钱,正当他准备回话时,那位父亲从八百元钱中数出四张递了回来,说:“你还要回去,路上也得吃饭。”虽然那天的拍摄没能完成,但这段路上的经历让他每每回忆起来都很激动,维吾尔族老乡的善良质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后来,李学亮还去过疏附县的一个村庄,为了便于拍摄,他把帐篷搭在了村口,按照以往的习惯,摆上一些茶水、糖、烟,招待附近的村民,并和他们进行交谈,了解当地的情况。第二天一早,李学亮就发现有人按照当地维吾尔族的习惯,在帐篷周围洒了水,这样能防止尘土进入帐篷。傍晚,李学亮结束当天的拍摄回到帐篷时,发现里面放满了老乡们采摘的新鲜水果、蔬菜……李学亮说,关于这样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那些维吾尔族老乡最淳朴的情感,在他心里早已构成了最美的画面。
“带着打印机,走到哪、照到哪、给到哪”
现在,李学亮每次去基层拍照,总会随身带着一部打印机,走到哪拍到哪变成了随走、随拍、随时洗照片。这是因为2013年9月13日,李学亮曾带着6名摄影师来到乌拉斯台乡,为农牧民免费拍摄“全家福”。提起那段经历,李学亮却觉得很遗憾,他埋怨自己没能早点想到为农牧民们拍照。“拍全家福真的很感人,很多农牧民一辈子没拍过照片,听说这件事情后,他们都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李学亮激动地说,从那以后,一边走一边拍的习惯变成了“走到哪、照到哪、给到哪”,简简单单的几张照片,就能给当地的农牧民保留下幸福的一瞬间。
让乡村摄影成为时代的记录
得知2014年新疆网络文化节活动有“新疆乡村摄影展”时,李学亮说:“我听过许多的摄影展,但却第一次听说乡村摄影展,这的确十分有意义,希望能有更多的农民摄影家参与到其中来,拍自己身边的故事,让那些动人的乡村照片走向更大的舞台。”他认为,当前的乡村摄影十分有价值,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巨大的变化发展之中,乡村更是这样,如果能通过照片记录这个变化的过程,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之后,这些都将变成宝贵的时代财富。
最后,李学亮还为乡村摄影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注重乡村摄影作品的立意,有好的内容才能成就好的照片;其次,李学亮认为很多民居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消失,照片能够留下过去的珍贵影像,还能记录乡村的变化;最后,他期待乡村摄影作品能更多地关注人物,因为他们才是乡村生活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