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培训三年计划的最后一年,随着8月份该计划成果展开幕式暨第三期学员结业典礼在杭州富阳区的举行,也给为期三年的“蒲公英计划”画上了圆满的句号。2012年,该计划发起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振濂以创新求变的勇气,举办了超大规模的“社会责任书法群展”,提出了“民生书法”新概念,举办了“陈振濂书法公益专场拍卖”,并宣布以专场公益拍卖所得,推行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为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基层、农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书法教师作为期三年全面的公益免费培训。三年后,书法教育种子像蒲公英一样花飞各地,落地生根,取得了累累硕果,有力地助推了中国书法教育事业。
日前,正值陈振濂“盛世国学”书法公益专场拍卖主题展开幕,在开幕式现场,他表示,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还将继续实施,本次公益拍卖所得收入将依然作为该计划的扶持基金。“虽然为期三年的‘蒲公英计划’结束了,但是这个主题与品牌我们会一直做下去,目前我也在思索着‘蒲公英计划’的升级版发展思路:大品牌、大总结、大未来。”陈振濂说。
转型书法教育观念,把学书法变成一件有趣的事
“相比大学的书法教学,目前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还停留在上世纪50年代,这样的教学方法急需改革,书法教师的观念也需要转型,如何培养孩子的对书法的兴趣,把学书法变成一件有趣的事,是一门学问。”陈振濂分析说,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且互联网时代也给了他们更多有趣好玩的选择,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反复地让孩子们学习点划撇捺,且不停地纠正甚至批评他们的书写错误,这种枯燥且充满批评的教育方式就只能培养出书法的怨恨者和反叛者。反之,如果教师能让孩子在15至20分钟内感觉到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写毛笔字,而是一种讲规则的游戏,这就对教师的书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陈振濂认为,今后“蒲公英计划”的推行,不仅仅是普及书法教育的层面,而是要转变精英教师的观念,使他们能跟得上这个时代的步伐,让书法教育真正能与现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接轨。这也是为什么“蒲公英计划”一直强调“只培养书法教师,而不培养书法家”的原因。一个优秀的书法教师,不仅要写好书法,更要能教好学生。
书法教育能否薪火相传,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
“现在的孩子一年级入学后,就开始学习拼音,年轻人是通过键盘拼汉字,而不是通过笔顺写汉字,再过两代人,中国人就可能失去汉字的书写概念。”陈振濂指出,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这不但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更要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而书法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他举了个例子,目前已经有几所小学,在尝试一种新的汉字教学模式,让孩子在入学后三周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先学习绘本,用绘本的形式来解释汉字的形,让孩子对汉字的结构有一个简单概念,再去学习拼音。通过这样的尝试,也是对改变中国现有汉字教学方法的很好探索。“今后的‘蒲公英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也将承载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历史使命和职责。”
陈振濂曾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在2013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议案,设立“汉字书写日”。他认为,汉字文化是中国的大国根基,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斯文不坠的坚强保障,也是国人拥有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必须前提。
注重学术研讨,扩大“蒲公英计划”公益事业外延
据陈振濂介绍,三年前的“蒲公英计划”从无到有,从培训模式看,是一种数量型的推进,而今后“蒲公英计划”将注重学术研讨,做一些高端的核心内容的项目型科研。让受训的书法教师通过参与学术研究来提升教学思路,开阔教学眼界,进而培养出一批书法教师队伍精英中的精英。
“今后‘蒲公英计划’不只局限于大规模的教师培训形式,也会更多地通过科研项目来探讨书法教育的改革模式等等问题,”言谈间,陈振濂抛出了几个问题:比如现在的书法课的开设,不仅没有起到素质教育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再如,书法课从课程设置看,究竟应该归属于语文课还是美术课?又如目前学校普遍使用的书法教材完全就是毛笔字的教材,这样的现状如何改变?编写这些书法教材的专家是否也应该一起参与学术研讨,引起共鸣?
“我们希望有更多从事书法教育各个领域的人士,一起来参与‘蒲公英计划’,通过核心内容的学术研讨项目,得出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学术成果,也许就能从源头上解决目前书法教育存在的很多缺陷,改变几万甚至几十万书法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中小学书法教育与今天的大学书法教育相比要落后几十年,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其间也会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但我们一直会努力做下去!”陈振濂表示。
“蒲公英计划”,在“中国书法之乡”富阳落地开花
记者 陈友望 孙乐怡
全国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公益免费培训三年以来,带着书法教育希望的种子,洒满各地。“中国书法之乡”富阳有着浓厚的书法氛围和浓郁的书法气息,因此“蒲公英计划”的三期培训都选在富阳,还特设“富阳班”,覆盖所有中小学,为其培训了90名书法教师,对提升富阳优秀书法教师队伍建设,以及中小学的书法课程开设和学生书法艺术修养提升帮助很大。富阳区教育局更是重视中小学书法教学,除了要求学校每周安排一定课时外,还鼓励学校通过开设书法社团等途径,多举措提升学生的汉字书写和书法水平。同时,举办“孙过庭奖”中小学生书法大赛、教职工书法比赛等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比赛,以赛代练求得更大的进步和提高。近日,记者走进富阳中小学,走访了几位接受培训的教师。
丁仲元:
蒲公英计划给了书法老师系统的培训
富阳学院教师、富阳区书协副主席丁仲元也是“蒲公英计划”的授课教师。他认为“蒲公英计划”就像“一把火”一样,点燃了全国各地许多中小学书法教师蕴藏在内心的希望与寄托,“以前,书法老师可能还不知道如何系统地教学生,‘蒲公英计划’就是起到了薪火相传的作用。”
他说,“蒲公英计划”课程,有许多创新的地方,授课有八方面内容,每天讲解一个内容,“像篆书,选择其中一种书体给学生作讲解介绍,楷书选择四种,以颜真卿为代表,选取八种帖,如《多宝塔》、《勤礼碑》等,待每天课程结束后要准备教案与总结。这样高强度的系统训练,对书法教师以后如何施教的帮助应该很大。”
怎样施教于人,这是“蒲公英计划”的核心,丁仲元说,“不要求教师成为书法家,但要成为书法的欣赏者、点播者和导师。”
丁咨均:
蒲公英计划是书法教育的传帮带范例
富阳区礼源小学教师、浙江省青年书协教委副秘书长、富阳区书协副秘书长丁咨均说:“培训的那几天效果非常好,只要能够坚持,其作用就非常大。”
在“蒲公英计划”之前,礼源小学每年举行两次教学研讨,让毛笔进课堂。丁老师认为兴趣培养很重要,“怎样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成为生活家,让他们找到生活乐趣。蒲公英计划,是一个很好的传帮带范例,效果很好。”
礼源小学非常注重书法的普及培养,一到六年级学生,中午有20分钟读报写字课,练习硬笔书法,使用的教材是由丁老师编写的硬笔校本(1—12册);每周开设一节硬笔课, 其中三到五年级还有毛笔书法课,而兴趣组利用中午两节课时间,采用分段教学的方式教学。“成在坚持,难在坚持,贵在坚持。蒲公英计划对农村学校的意义,就像蒲公英一样散播出去,帮助一位老师,就是在帮助一位老师背后无数个学生。”
鄢红儿:
蒲公英计划是培养优秀的书法教师
富阳区新登镇小书法教师,浙江省书协会员,富阳区妇女书协副主席鄢红儿,在蒲公英计划中获得了薪火传承奖。“‘蒲公英计划’是培养优秀的书法教师而不是书法家这样的个体。”鄢老师说。
她参加了第二期书法培训,在短短的10天里,“蒲公英计划”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探讨老师怎么教书法,而学生怎么学书法等问题。
“在小班辅导课上,中国美院的老师把王羲之《兰亭序》其中的一列拿出来特别分析,告诉我们应该怎样临帖,怎样去观察它,一个一个字讲解得十分到位——从字的内部结构到字的外形,使我们能非常清楚明确地看到书法的上下关系、连带关系,”鄢老师教学多年,她发现学生如果不具备观察习惯,就没办法写好字,“这样的培训对我们书法老师在平时的书法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小学生现在有‘田字格’,要注意四端连线、相互笔画间的关系,哪一笔最突出,哪一笔在线上……像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观察力能得以提高。”
鄢老师认为书法教学于人,首先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要提升,进而教学生拥有扎实的基本功。新登镇小非常重视书法教育,在现有36个班级中,低段班(1-3年级)学生一周有1-2节书法课,其他年级开设兴趣班、书法拓展课。学校还有书法社团,由学校材料提供笔墨纸砚,配备专门的书法教师,每年各个年级都会举行考级、书法竞赛活动。
在鄢老师看来,小学是基础,是最关键的一步。能学习书法的小孩必须要有兴趣。而如何培养兴趣,老师的引导很重要,要多鼓励,多表扬其优点,哪怕有一笔是好的,也要指出其优秀的地方,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书法的兴趣与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