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田连元先生,曲艺界的各位专家,本溪市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举办田连元先生从艺60周年纪念活动,是辽宁文艺界的一件大事、一件喜事、一件有意义的事。整个纪念活动内容丰富、氛围浓厚。中国曲艺、省文联以及本溪市委、市政府等单位,为本次纪念活动的举办付出了很大辛劳。在此,我代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向活动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筹办活动的单位和参加活动的专家表示衷心感谢!尤其要向田连元先生表示诚挚祝福,祝福他身体健康,艺术长青!
刚才,大家围绕田先生的评书艺术做了真挚诚恳的发言,我非常赞同。我曾在本溪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工作多年,对田先生的人品和艺品都很熟悉。所以,今天我来参加研讨会,既是代表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来祝贺,也是作为田先生的老朋友来谈谈感受。
田连元先生是中国评书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辽宁曲艺界的领军人才,是值得尊敬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从艺60年来,他创作了《杨家将》《水浒传》《隋唐演义》《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红岩》等众多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评书。田先生始终坚守对评书艺术的执着追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创新评书艺术表现形式,致力评书艺术传承发展,不断攀登评书艺术高峰。他在评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为辽宁乃至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他的高尚情操更是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如何来评价田先生的艺术精神、艺术成就和艺术贡献,我想到6句话。
1.扎根人民 服务群众
田先生的评书艺术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做到了为人民写书、为人民说书。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反复强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他说,文艺工作者必须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只有把生活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田先生善于在人民生活中寻求灵感、挖掘故事,他的很多优秀作品都取材于真实生活,是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的成果。我在他自传里看到,他讲自己一炮打响的成名作——短篇评书《追车回电》,就是这样的例子。这个故事源于田先生在当时《辽宁日报》上无意中看到的一篇小报道,说的是一位老大娘去成都看女儿却把女儿家地址忘在家里,列车长与铁路部门费尽心思终于帮助老大娘把地址传到车上的故事。他以此为素材,在单位开了介绍信亲自到列车上去体验生活,帮着打扫车厢,当义务乘务员,了解到这个先进包乘组很多动人事迹。根据这些真实故事,再加上艺术加工,他创作出短篇评书《追车回电》,结果一炮打响。
从人民生活里来的文艺作品,才会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当年《杨家将》播出,可谓万人空巷,和热播电视剧《上海滩》一起成为收视率最高的两个电视节目。《小八义》的收视率,在当时所有电视节目中,仅次于央视新闻联播的收视率。他创作的《贾科长买马》《新的采访》《梁上君子》《好消息》等一系列反映现实题材的短篇评书,同样在观众中产生热烈反响。田先生的评书之所以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是因为这些作品的故事、形象、语言、风格,都是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2. 德艺双馨 向上向善
田先生是辽宁文艺界德艺双馨的典范。他对人谦和,为人厚道。60年来,他始终对评书艺术执着坚守、心无旁骛,一直秉持职业操守,不沾染市场的铜臭气。尤其是近些年来,评书艺术走入低谷,甚至有人质疑会不会消亡。田先生面对这种困境,仍然不改初衷,不移志向,坚信评书永远也不会消亡,为评书传承发展奔走呼吁,倾注大量心血。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提到,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浮躁”。他说,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这样的态度是创作不出精品的。要想在一个行当里做出成就,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田先生是这方面的典范,令人敬佩。
从作品看,田先生的评书都在传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在田先生评书中,爱国主义题材占了很大部分,比如《杨家将》所传达的忠烈爱国思想影响了一代人。今年,省曲协围绕抗战70周年主题,创作一部由田先生播讲的评书《铁马冰河丹心谱》,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田先生总是能够将核心价值观巧妙融入评书艺术之中,然后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传达出来,取得感化人心的效果。
3.开创先河 推陈出新
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在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和近期中办印发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意见》中,都用大段篇幅谈艺术创新问题。评书艺术是一门传统艺术,之所以延续至今,就是因为不断探索出新出彩。田先生也认为,艺术不能拘泥于传统形式,艺无止境,止则僵,僵则死。众所周知,1985年田先生录制长篇评书《杨家将》,第一次将评书艺术引进电视媒体,首开长篇电视评书先河。田先生因此被称“中国电视评书第一人”。大家都还记得,这部书一经电视播出,便引发空前轰动,使传统的评书艺术重新焕发青春,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如今,田先生还在不断寻求创新,近些年他尝试用电视评书来解说成语的《大话成语》,以及用评书来说党史、抗战故事的“实景电视评书”,都是他探索评书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之举。
4.博采百家 自成一格
独特风格是艺术家的成熟标志。田先生评书具有独特的气质和风格。他集各种艺术形式之长,融会贯通,为其所用。据我了解,他不仅研究评书本身各种形式的融会,而且还研究话剧的音韵美,体会相声的幽默情趣,吸收京剧丰富的程式,琢磨二人转的群众性,甚至攻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舞台艺术理论,学习莎士比亚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博采众家,自成一格。他创作改编的评书,不仅具备立体丰厚的精神内涵,还具有独到的文学色彩,弥补了传统评书的直、浅和“千人一面”程式,将评书的文本创作推上全新的审美境界。他的表演语言幽默、动作洒脱、节奏分明;他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千人千面、栩栩如生;他的评说寓意丰厚、深入浅出、发人深省。评书的几大件:“说”“演”“评”,田先生都独具特色、别具一格。
5. 著书立说 理论提升
更令人敬佩的是,田先生不仅写评书、说评书,而且他的评书理论研学之功也很深厚。这是他成为大家的重要标志。我看过田先生一些关于评书艺术感悟的语录,有高度、有深度,有理论性、有实践性。比如关于评书的表演,他说:艺术表演体系中,有体验派和表现派,评书艺术要两者兼有,既要体验又要表现。体验为了真实,表现为了生动。关于评书特点,他说评书有音乐性。声音的高、低、强、弱,是旋律;语句的迟、急、顿、挫,是间奏;空间停顿是休止符,而形体的表演韵律,则是伴奏的乐队。这些话,都是田先生在几十年从艺实践中总结和提升出来的。我看过田先生1995年在北京大学的讲演。在这次讲演里,他谈到了评书发展史、历代说书名人,谈到了当前评书艺术的走向、评书艺术的特色、表现技巧、表现方法、语言特色和作为一个评书演员应该具备的条件等等,讲得非常精彩,展示了田先生的深厚的理论功力。现在,他又受中国曲协委托,撰写高等曲艺教材评书部分的内容。我想,像评书这样的曲艺形式进行理论化提升是大有必要的,只有把表演经验系统化,才能推动评书艺术更广泛传播。
6.致力传承 关心发展
一门艺术要想生生不息,离不开薪火相传。这些年来,田先生在传承评书艺术、传播评书文化上不遗余力。他收徒授业,培育评书新人,田先生现在已经收了5个徒弟,后继有人。而且,田先生传承评书艺术不仅限于师徒相授,他利用一切机会将这种艺术传播到更加广泛的人群中去。比如,他到北大开设书场,到北方曲校、辽宁科技大学任教,开设评书课程,讲授评书艺术,走进小学,展示评书风采,还曾到加拿大、俄罗斯、台湾、香港等地讲学,让更多国外民众了解评书这门独特的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为让评书这个传承千年的艺术发展下去,田先生一直在努力,从未止步,这里面可以看出田先生作为一位老艺术家的高尚情怀和责任担当。
同时,田先生热情关注和支持辽宁文艺事业发展,尽自己最大之力,支持家乡文化建设。比如我在本溪期间就感到,家乡大事小情,他都亲力亲为,凡有邀请,必赶来参加。本溪举办“文化下乡”系列活动期间,他欣然前往,和大家一样轻车简从,深入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演出一段段农民朋友喜爱的段子……近年来,包括省文联以及中国曲协的一些公益性演出,他都全力支持。
以上,就是我对田先生人品艺品的印象和评价,可能不太全面。总而言之,田连元先生是个令人敬佩的老艺术家。《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强调,要着眼于培养大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造就大批人民喜爱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要切实提高人才对于事业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发自内心地尊重文艺人才、珍惜文艺人才、留住文艺人才。全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都在考虑这样的事情。在这点上,本溪市做得还是很好的,对于像田连元、冯大中这样国家级优秀人才,都给予了政策上生活上等全方位的照顾。今天,中国曲协、省文联、本溪市委、市政府等单位共同举办这次纪念活动,就是尊重艺术人才的具体体现。在此,再次向中国曲协、本溪市委、市政府等单位表示衷心感谢!
最后,希望田连元先生保重身体,继续为广大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