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掠影
中国艺术报
2014-10-22

2014年9月9日至30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承办,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杂技家协会协办的第六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编导)高级研修班在北京举办。来自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解放军系统的42名学员参加研修学习,学员涵盖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五个艺术门类。平均年龄39岁,为历届研修班中最小的一届,学员中有蒙古族、壮族、回族、彝族、纳西族、藏族、满族等少数民族学员共9名,占学员的五分之一多,充分体现出了青年文艺家的朝气和各民族艺术多样性的魅力。

本期研修班是按照中国文联党组领导指示精神,参照其他人民团体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成功做法,在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举办历届研修班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中青年编导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开展的专门针对舞台艺术创作领域研修班的尝试,旨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国文联九次文代会工作部署,培养德艺双馨的中青年编导人才,繁荣舞台艺术发展。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参加研修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座谈会并与学员进行了亲切交流,鼓励学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服人的时代责任;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实践,努力实现价值观的艺术化表达,爱国、为民、崇德、尚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低俗之风,通过优秀作品给社会以正义,给群众以力量;努力追求德艺双馨,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公约,做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文艺研修院院长李屹在研修班开班式上号召中青年文艺家通过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人民至上的文艺价值观、文艺评论观和文艺服务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推陈出新;秉持高远的文化理想、艺术追求,潜下心来不断积累、不断锤炼。

本期研修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第一次面向舞台艺术创作领域举办研修班,第一次将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五个领域的编导组织到一起开展集中研修,汇集舞台艺术领域的编剧、导演、演员、编导、制作人、音乐作曲等各个环节的人才,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二是根据学员需求,本期研修班增加了剧目观摩及案例教学的比重。剧目观摩包括现场观摩和观看录像,其中有京剧、话剧、曲艺、音乐剧、舞剧、杂技剧等不同类型。案例教学既有针对观摩剧目的案例教学,也有对剧团的案例教学。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方法,采用行动学习法和参与式学习法,首次开展了舞台剧的团队创作实战演练,分组研讨舞台剧策划案。

本期研修班为戏剧、音乐、曲艺、舞蹈、杂技领域的舞台艺术创作者搭建了跨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学习平台,引导学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仅使中青年编导们得到技巧的指点、眼界的开阔,更获得了心灵的洗礼和思想境界的提升,将催生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推动中国舞台艺术创新发展。 (刘洁皓 杨宗哲)

专题讲座

研修班坚持“一条主线,四个融合”的培训理念。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文联党组中心工作,把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教育贯穿始终;四个融合,即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艺术传承与时代发展的融合,民族精神与国际视野的融合,艺术与科技和市场的融合。

按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舞台艺术融合与创新”的研修主题,结合学员需求,安排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国情时政、舞台艺术融合与创新、经典作品案例分析等四个课程模块,突出“跨界交流”和“名师引导”,先后邀请了徐沛东、周映辰、冯双白、陈晋、于平、梅帅元等十余位各领域的名家大师、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

案例教学

本期研修班根据学员需求,加大了剧目观摩和案例教学的比重,共安排了11次剧目观摩,现场观看了开心麻花音乐剧《爷们儿·叁》、西班牙穆尔西亚舞蹈团弗拉门戈舞剧《卡门》、孟京辉导演音乐剧《空中花园谋杀案》、王晓鹰导演话剧《离去》、中央戏剧学院青年教师演出《樱桃园》、爱丁堡前沿剧展剧目《奥德赛》,录像放映了舞剧《红高粱》、京剧《曹操与杨修》、音乐剧《歌剧魅影》、苏州评弹《雷雨》、杂技剧《玉兰·爱的世界》等多种类型的剧目。剧目观摩后邀请尚长荣、盛小云、齐春生、王晓鹰、开心麻花团队、王舸等,对各自作品进行案例分析。此外,还邀请日本四季剧团驻中国代表王翔浅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副总经理喻荣军分别对“四季剧团的艺术和经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经营策略”进行了案例教学。

除教师授课的方式,研修班还组织学员对音乐剧《歌剧魅影》进行自主研讨,采用参与式学习法和行动学习法,以互动研讨、群策群力的方式进行,在学员观看教学片、认真浏览掌握剧目相关信息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歌剧魅影》成功的主要因素及其对学员所从事的舞台艺术工作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

学员讲坛

为增进学员之间了解,促进跨界交流,研修班设置学员讲坛,由每位学员结合研修班主题和各自创作经验,介绍自己的作品和创作心得体会,在研修期间按照戏剧、音乐、曲艺、舞蹈和杂技5个领域分组,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学员讲坛这一环节,学员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快地互相了解,加深了对其他艺术领域的认识。通过不同领域的碰撞,开阔视野和眼界,拓展创作思路,激发创作灵感,推动创新,实现突破。

实战演练

本期研修班首次开展了舞台剧的团队创作实战演练,以促进跨领域交流创新,启发创作思路,为研修班后续延伸活动打下基础。学员带着新作品的创意和构思参加研修班,在研修期间分小组形成跨领域的创作团队,经过三次分组讨论,六个学习小组分别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舞台剧策划方案,在全班范围内进行集中展示,并再次由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将集中各期学员的力量,把其中的优秀作品作为研修班学员共同成果搬上舞台。

各组团队创作实战演练成果:

一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望西口》

以“走西口”为时代背景,讲述男人走后,家里女人的悲苦命运和凄美爱情故事。紧扣时代背景,遵循事实,虚构人物、事件,通过舞蹈艺术舞台呈现,融入山西“善良坚韧”的黄河文化和“明礼诚信”的晋商文化,展现出浓郁的山西人文风俗,旨在展现山西特色,弘扬山西精神。

二组:小舞剧《觉》

以林觉民《与妻书》为灵感,讲述了林觉民及其妻子陈意映的故事,二人奉父命结婚,在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对美好明天的追求下,建立了深厚感情,林觉民慷慨就义,留下情真意切的《与妻书》令人动容。本剧以五幕小舞剧的形式表现了林觉民及其妻子之间真挚凄美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革命人崇高的革命理想和无畏的牺牲精神。

三组:曲艺音乐剧《回家》

故事围绕一对因梅花大鼓表演而结识的大陆男大学生和台湾女大学生展开,后发现二人爷爷原是师兄弟,二人都是梅花大鼓的传人。两位老人见面后,共同完成了台湾老艺人的心愿。本剧以梅花大鼓唱法为主,加入对白,局部加入歌曲唱法和舞蹈动作,力求形式创新,多种艺术形式融合,达到良好艺术效果。

四组:当代戏曲《山茶花开》

通过两个家庭悲欢离合的故事,以女主人公的人生磨难为主线,凸显主人公善良朴实的传统美德和坚韧博爱的人性光辉,在烛照现实的演绎中讴歌诚信精神、担当精神、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五组:校园舞剧《那盏灯》

以知识女神雕像、青年支教老师的感人事迹为灵感,讲述一对支教年轻人的感人故事,歌颂一批山村支教的年轻人,他们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山区的留守儿童,实现心中梦想。

六组:音乐剧《新新龙门客栈》

本剧以多元文化交融的丽江为背景,透视男女主角对自身文化和自我认知上的内心情怀、人生期待以及对爱情的抉择,表现当代年轻人对生命情感和民族文化等更深远的渴望和尊重。

学员感言

郑巧莉(福建省杂技团编导):研修班丰富的学习方式、充满沟通交流的自主式学习中,各艺术领域之间都能够有深层次的交流、启发和研究,让我受益匪浅。这次学习我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目前杂技艺术面临发展和创新,古老的艺术正焕发着青春的活力,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临着的空前挑战,我们这代创作者将会紧跟时代的步伐,把握住传统杂技发展的大好形势,创作出更具人性化、更具时代感和审美感的现代杂技艺术。

巩静洁(新疆兵团舞蹈家协会秘书长,新疆兵团群艺馆培训部副主任):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方向。每一个作品都应该反映自己生活的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尤其是在兵团这块土地上,有太多可以打动我们的素材,我们的作品应该敲击人们的心灵,每一个舞台形象的展现除了美学的意义外,都应该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应该思考我们的创作是否符合人们的需求、是否真的有价值。

刘治宗(河北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石家庄市艺术学校副校长):真诚是一扇窗,打开它,既开阔了眼界,又温暖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基础来自于做人的真诚。

危 婉(湖南省歌舞剧院舞蹈编导):前辈和同行们在探索艺术道路上的执著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给予了我敢于攀登艺术高峰的勇气和活力。我们的艺术作品应该传播先进文化和传统美德,把真善美和正能量传递给广大受众,使他们在感动、感悟的审美过程中获得艺术享受、情感抒发、心灵震撼、思想启迪、道德升华,并转化为精神力量和理想信念,这是我作为一名艺术从业者的使命和责任。

许 丹(黑龙江省龙江剧院国家一级编剧):或许这世界上充斥着污泥浊水,我愿作品之中流淌一股清泉。

达坡玛吉(云南省音乐家协会驻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演员):研修班让我从民族音乐领域的局限中打开视野,了解和思考音乐剧背后的更多东西,如市场营销、受众心理学、音乐的继承和创新,从舞剧、话剧、戏剧的视角更通透地解读作品的特点、脉络以及呈现方式。

胡 云(贵州省文化馆曲艺教师):曲艺作为一门中国的传统艺术,在教学领域缺少专业课程。这次教学使我们可以从不同艺术领域的老师和同学那里吸取各种养分,教会我用其他艺术门类突破自己的瓶颈和难题。要成为未来的优秀艺术家,必须跨界学习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并融合其他艺术门类的优点,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作品。

朱 宁(浙江省宁波市爱菊艺术学校校长):“二十天”当中我们零距离聆听德高望重老艺术家的讲座,领悟到“学艺先学做人”的道理,更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领域精英学员精湛的技艺分享,小组合作研讨,优秀团队剧目展示,沉浸在这艺海里,每天在快节奏大容量的学习中享受着累并充实快乐的感觉,随后需要我用更多的“二十天”去品味,去消化,去思考,去实践。

刘晓栋(海政文工团创作室副主任):艺术创作不仅是猎取到一个好想法,获得一个节目的成功,而是要努力求索一种自我能驾驭的风格与意识,让自己在创作的无边迷茫中看到那束阳光,并朝着它无限释放!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