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燮阳、汤沐海、谭利华、张国勇、王永吉、林友声、余隆、侯润宇、杨又青……他们师出同门——著名指挥家、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黄晓同门下。现今最活跃的华人指挥家第一方阵中,“黄家军”的比例无人能及。8月24日,黄晓同与世长辞,终年84岁。9月19日,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黄晓同追思音乐会。黄晓同的爱徒汤沐海、谭利华、范焘等执棒上海交响乐团,演奏了老师生前最喜欢的作品。“黄家军”用音乐为恩师送行,用音乐向恩师致敬。
据黄晓同的爱徒、上音指挥系主任张国勇介绍:遵照先生遗愿及家属意见,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几十年来,先生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活跃于国内外舞台的指挥人才,对中国指挥界乃至交响乐行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纪念先生并传承和发扬先生的学术风范及精湛技艺,上音指挥系特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先生的精神不仅是“指挥系精神” ,更可称为“上音精神” 。
音乐会开始之前,余隆作为学生代表上台致辞: “黄晓同先生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老师,更是我们所有学生的父亲。老师的离世让我们痛心,至今仍处在不停地回忆中。老师教会我们热爱音乐,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未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把老师做人的精神延续下去。 ”
本场音乐会的曲目,每一首都带着学生对老师美好的回忆和追思。音乐会最后,上音指挥系全体师生在系主任张国勇的指挥下唱起了莫扎特《安魂曲》选段“眼泪” ,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音乐会之后,还举办了黄晓同先生追思会。上音领导、黄晓同先生的学生、同事、家人代表纷纷发言。
上音院长、党委书记林在勇表示,到上音工作以后,有幸多次亲见黄晓同的风采。“尽管先生话语不多,但我能够真切感受到,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一生当中有限经历过的那样一些德高望重、让人有一种精神上感召的老人家。今天的追思会正好可以让我们很好地去领会什么叫做高风亮节,什么叫淡泊名利。把艺术和人生完美地结合起来,并且把人这个字大大地写出来。黄先生代表着上音真正的传统和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坚守、延续和弘扬的。 ”
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许舒亚回忆,读书时他和张国勇住在一个宿舍,张国勇会跟他讲,能跟着黄晓同学指挥很兴奋又很紧张。许舒亚回忆他记忆中的黄晓同: “在课堂上绝对是严谨和一丝不苟的老师,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下了课却是相当和蔼,一直带着笑。他身上的品质在今天也是尤为宝贵的。 ”
听完音乐会,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陈光宪很感慨: “每一首曲子都体现了黄先生的风格和精神。从这一场音乐会中我们看到了大家对黄先生的崇敬之情。黄先生的学生在各个交响乐团占据了重要的领导地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作为黄晓同的第一位弟子,指挥家陈燮阳表示: “黄老师的离去是我国音乐界和指挥界的重大损失,他有八十几位弟子,实在是太伟大了。黄老师的艺术得以传承,遗憾的是他没有在舞台上更多展示他自己,这是我们学生和他本人最大的遗憾。 ”最近他多次打开黄晓同1988年2月份写给他的长信,里面写道: “第一,技艺条件不等于荣誉,这些都是空的,并不能代表你艺术上的成就。第二,治学一定要严谨,不要大而粗,你有那么好的技艺,一定要珍惜它。 ”
上音指挥系退休教师范眉伦表示,指挥系退休的老师,都有幸曾经和黄先生合作。在课堂上看似和黄先生是合作关系,但是实际上更多是向他学习。 “在音乐艺术当中黄先生是我们真正的老师,是指挥系教师之外再也找不到的好老师。 ”他回忆: “因为我们在进指挥系工作之前学习的是钢琴专业,所以对指挥法并不熟悉。这么多年来,黄先生每一次对学生的教学、示范,还有对作品精准的讲解,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 ”他从黄晓同身上,不仅看到了精湛的指挥技艺、充满激情的音乐以及渊博的知识和修养,也看到了默默耕耘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切都让他终身受益。
上音副院长杨燕迪认为,黄晓同的精神和气质,代表了中国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的品质,这个品质也代表了上音。 “这些大师的名字都是闪闪发光的,都镌刻在上音的历史上,上音在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史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地位,就是因为有这些名字。我们对黄先生的纪念就是最好的承载,希望他的精神可以在上音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
“黄先生和我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师生关系,而是一种大爱的关系。 ”张国勇说。他介绍,为了纪念黄晓同,把他的精神传承下去,他和师兄师弟们计划设立一个黄晓同教育基金用于助学,帮助那些有才华的音乐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