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青年电影人还处在电影产业的边缘地带。时至今日,很多青年电影人显然已经不再需要振臂高呼的机会和资金。迈入第十个年头的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顺应时代而生,也顺应时代而变,将以全新的面貌、更多的尝试和务实的改变来为华语地区青年电影和青年电影人提供服务。 ”近日,在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 《电影艺术》编辑部承办的第十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媒体沟通会上,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康健民表示。
第十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将于12月11日至15日在湖北武汉举行。所谓“十年一轮回” ,在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始创的2006年,国内电影总票房仅为26 . 2亿元人民币。那还是一个华语大片风起云涌的年代,年度票房冠军是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 ,年度票房排名前十位的华语电影几乎都是大导演的大制作。在那个年代,青年导演普遍缺少拍摄资金和拍摄机会,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正是在此背景下诞生,致力于为中低成本电影和青年导演摇旗呐喊、振臂高呼,是当时国内乃至华语地区屈指可数的青年电影活动。“寄希望于未来电影工业的主人翁,是我们对青年电影人所寄予的期许和厚望。 ”康健民说。
2007年,第二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开辟北京电影计划融资会环节,开始在青年电影项目与投资主体之间建立互动交流的融资推广平台; 2009年,第四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推出年度新锐影人推介环节,向业界推介各年度专业领域表现突出的新人,那一年, 《疯狂的赛车》 (宁浩导演) 、 《南京!南京! 》 (陆川导演) 、《风声》 (陈国富、高群书导演)三部青年导演作品闯入华语电影年度票房十强,青年电影开始在大片林立的市场上辟出一条生路; 2012年,第七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首度设置由各门类资深专家组成的年度新锐影人推介评委会,那一年,青年导演开始集体发力,徐峥执导的《人再囧途之泰囧》更是创造了逾12亿元的票房佳绩。自此之后, 《致青春》 《小时代》 《后会无期》《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影片相继诞生,青年导演群体逐渐成为市场追逐的焦点。
正因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形态发生改变,青年导演已经逐渐从产业边缘进入产业的核心地带,本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也将在战略方向上从学术平台转向人才培养和项目孵化平台,从电影一隅转向影像聚合,从一周的活动延展到全年,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实现线上线下循环滚动。据康健民介绍,本届论坛主体活动包括华语青年影像展、华语青年优质影像计划推介会、论坛作品媒体推介会、年度新锐影人推介以及三场主题各异的峰会和开闭幕式等。其中,华语青年影像展环节将打破过去仅限于剧情长片的界限,围绕“影像”二字,汇聚过去一年在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微电影、广告、 MV、舞台剧等领域表现突出的作品和杰出人才,并邀其下一个电影或电影相关计划进入融资会环节,视其项目成熟度嫁接资金和相关资源。华语青年优质影像计划推介会将每年精选成熟的优质项目,通过网上众筹、不定期路演等多种方式,对项目进行孵化。同时,论坛还将对成熟项目在官网人才库中匹配优秀的技术人才,推动项目更快、更好地发展。年度新锐影人推介在保持传统对过去年度中在表演、导演、摄影、美术、剪辑、音乐等领域表现突出的青年电影人进行专业表彰的基础上,还将在奖项设置上融入更多内容,并增设年度新锐制片人等项目。
沟通会上,从论坛走出的部分参展导演、年度新锐影人带来了自己的最新作品, 《我的青春期》 (郝杰导演) 、 《九层妖塔》 (陆川导演)以及《青涩日记》 (谢悠导演)三部影片相继进行了媒体推介。三部影片类型各异,体量也并不相当,但其导演都与已经走过十年的论坛有着不浅的渊源。陆川和郝杰曾多次参加论坛,分别携各自作品《南京!南京! 》 《光棍儿》 《美姐》展映,如今陆川俨然已是中国新生代导演中的佼佼者,郝杰则也已创作出两部高水准的艺术电影,正需要一部有“燃点”的力作证明自己。而年仅24岁的谢悠才刚刚踏上事业的起点,他执导的处女作《青涩日记》没有大投资,没有明星大腕,意在深度探索“青春期”一代的内心。作为出生于1989年的年轻导演,谢悠对青春期的诠释探索意味更浓郁,影片呈现了一群无需理解、个性撑腰的“00后”在青涩懵懂的青春期里的叛逆、彷徨、疯狂和成长。在谢悠看来,青年导演对电影的创作有理性而清晰的认知,不仅拥有全新的创作理念、饱满的创作激情以及独特的创作手法,还较少受到资本的牵扯和市场的压力,更容易回归创作电影的初心。“虽然电影是一门产业,但我相信既然它是精神产品,我们就可以把娱乐做成美味的鸡汤,而不只是速食的快餐。 ”谢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