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乐团上周六晚在文化中心音乐厅举办“名家名曲赵季平”音乐会,演出这位中国知名作曲家的《心香》、《庄周梦》和《丝绸之路幻想曲》三首协奏曲,以及为小提琴、古琴、女高音和乐队而写的《幽兰操》。赵季平说,创作《幽兰操》的初衷,是希望提醒人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价值。
关注传统文化传承
日前,赵季平来港,参与香港中乐团綵排,并在音乐会前接受记者专访,谈及他过往四十年作曲经歷,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传承的关注,以及他的阅读生活。
《幽兰操》是二○一一年香港中乐团委约赵季平创作,当年六月在香港文化中心首演时由吕思清演奏小提琴,赵家珍演奏古琴,以及川剧表演艺术家张宁佳担任女高音独唱。古曲《幽兰操》相传为孔子抚琴自嘆生不逢时的绝世之作,后经唐代诗人韩愈以同名四言诗作唱和,以空谷幽兰喻高洁人格。赵季平创作此曲,意图表达对中国古代贤士高尚人格的追慕,用的却是东、西方音乐元素糅合互动的方式,别致,亦有新意。赵季平说,用中、西音乐元素结合的方法诠释中国传统精神,他在过往四十年在音乐创作中一直尝试。
“触电”电影配乐
赵季平一九四五年生于甘肃,是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次子,一九七○年入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赵季平记得,读大学那四年里学的都是西洋古典音乐技法和术语,比如对位法、复调和管弦乐曲创作等等。当他的大部分同学毕业后都去了交响乐团或管弦乐团工作的时候,赵季平的父亲却要求他“进戏班子”。“中国传统文化你不能不懂,那是我们的母语。”
赵季平听了父亲的话,去了陕西戏曲研究所工作,一待就是二十一年。这二十多年里,他走遍关中、陕南和陕北,钻研秦腔、碗碗腔和铜川梆子等,为他的音乐创作积累了不少素材。甚至,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张艺谋、陈凯歌和冯小刚等人电影写作的配乐,都听得出北方戏曲和民歌的影子。
“一九八三年帮陈凯歌电影《黄土地》写作配乐,那是我的首度‘触电’。”赵季平说,那之后,他陆续为张艺谋的《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活?》,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梅兰芳》以及冯小刚的《一声嘆息》和《一九四二》创作配乐,并获“飞天”、“金鸡”和法国南特电影节最佳音乐奖褒赏,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电影作曲家。
行山读书 养心养身
但赵季平并不满足于此,从二○○○年起,他将工作重心渐渐由电影配乐转去音乐会作品创作上,因为他觉得电影配乐通常每首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相比协奏曲和交响曲这些大型作品,带给作曲家的满足和成就感并不够。“一首协奏曲或交响曲的时长通常有四十多分钟,都快半部电影了。”赵季平说,虽然创作音乐会作品得到的薪水“远远比不上”写作电影配乐,但他还是热衷前者,因为“人不能总是靠钱活?”。
不为钱活?的赵季平年届花甲,行事愈发随心,想创作的时候便写,不想写的时候也不勉强,行山、读书,养心养身自得其乐。他最近在读的一本是湖北作家熊召政的《明朝大悲咒》,讲过去的歷史,生动又不乏借鑑性。熊召政是湖北文联主席,赵季平是陕西文联主席,两位主席某次在一场会议上遇见,一聊,哦,原来你听我的音乐,我读你的书呢。“这种交流和互动对我来说很重要。”在赵季平看来,音乐上的给养,可以从文学、从歷史和哲学中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