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艺术家小吕邀请,顾棣一行21日上午前往广州海珠区小洲村访问。下午顾棣一行要到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讲课,这里刚好离大学城不远。
广州小洲村
小洲村位于海珠区东南端,邻近“瀛洲生态公园”和大学城,是广州赫赫有名的岭南风貌原生态村落。小洲由珠江千年冲积而成,四面环水,水网面积30公顷,境内河涌长达10公里,因形似小岛,故又称“瀛洲”。小洲村元朝开村,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村内明、清、民国期间的祠堂、公庙、特色民居等古建筑、古桥、古巷、古树遍布,小洲先民就地取材,集蚝壳建造的独特房屋,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每年一度的端午节祭祖,龙舟探亲,外出人士相约回村,万人空巷,齐涌河边观看龙舟竞渡,锣鼓喧天,鞭炮轰鸣,让人领略到历史悠久的繁华与民俗。小洲村盛产杨桃、木瓜、番石榴、龙眼、黄皮,称为“小洲五美”,果林面积270公顷,素有“岭南水果之乡”的美誉。地理人文专家称“北有周庄,南有瀛洲”;如果把白云山称作广州的“北肺”,小洲便是“南肺”。
上世纪九十年代,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黎雄才看中这里,发起组建小洲艺术村。众多艺术家来到这里进行艺术创作,建立了雕塑公园,各种类型的创作室,小洲艺术氛围渐浓。2000年,广州市政府将小洲作为“最具岭南水乡特色的古村”,列为首批1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并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生态村”,还先后被列入省级生态示范村、广州“水乡新八景”、广东省自然生态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广东最美丽乡村等。
2004年,与小洲村一桥之隔的广州市十所高校大学城建成,广州美术学院学生选择村内租金便宜的民居 做工作室和居所;小洲村还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海归”艺术家。与前期艺术家们的努力汇合,逐渐形成了又一座岭南文化艺术圣地。如果把北京798看成全球最具文化标志性的城市艺术中心之一(2003年美国《时代》周刊评),广州的小洲村堪与798媲美,可以看作是最具发展潜力的都市艺术中心。
这小店在小洲村充满了传奇色彩。名“东方理发店”,却连个招牌也没有,墙上贴满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招贴画,有60年代的十大元帅横刀跃马图,有“文革”时期的毛主席像章,甚至还有镏金绘彩的龙舟桨和瀛州杏黄龙旗,似乎进入了时光隧道。24平方左右的厅堂,仅设一椅、一镜,和两条长凳。门口摆着几张小凳,主要是供串门者闲坐。也常有人在这里摆上些瓜果,边闲聊边顺便做点生意。店师傅姓陈(12),是本店第四代传人。他16岁就在这店学徒,数十年如一日守在这里。原来的铺位变成危房,2000年迁到现在的地方。理发店一直用着最原始的工具,剪刀、梳子、指甲锉、装工具的藤箱子,一应俱全。镜台经历了两代师傅,横梁上的吊扇是乡政府1972年买的。特别是那台唯一的理发椅(11),据说是广州最古老的:“我师傅说,他1937年到小洲之前,那张椅子就在这里了。”他说,椅子里边有青铜轴承、活扣,可以放成各种角度。踏板台座由生铁铸成,分为数层,分别染成不同的颜色。踏板上还铸着几个字母,“几十年了,我问了不少人,没人能认出是什么意思,也不知是哪个国家的字母”。
陈师傅在小洲村无人不晓,“大亮理发,任刮!”,是专就他而起的歇后语。他对我们说,他大概算是这个店的最后一代传人了,因为不会再有人愿意做这个营生,也不会再需要这样的营生。小店规矩:只理男,不理女;只剪发,不洗发;大人6元,孩童5元。他自豪地说,小店虽简陋,却有不少外乡人专程赶来帮衬,甚至到香港定居的老乡回来探亲,也不忘到这里再理个发。
小洲村的蚝壳屋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村民从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建造房子,曾多达百余间,如今大部分拆毁,这是仅存的几座之一。据说这种房屋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