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一名打工者的林大林通过20年打拼,终于创建了属于自己的玩具厂,却背上了“欠薪”的骂名。拿到国外大玩具公司的圣诞节订单后,他原以为可以渡过难关,但现实却总是与他作对:工人阿康和许多多烧毁了工厂的货车;许多多的妈妈因为加班晕倒在流水线上;记者艾晶“卧底”进入林大林的公司调查“血汗工厂” ;同行不断压价;外商要求进行整顿。张唯执导的影片《打工老板》通过不同人物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沉浮故事,展现了当下中国民营企业艰难前行的真实现状,成为国内少有的优秀现实主义工业题材电影。
尽管中国电影史上曾涌现过《桥》 《血,总是热的》 《共和国不会忘记》这样的工业题材佳作,但随着电影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天然缺乏商业性的工业题材电影逐渐沦为市场边缘。“ 《打工老板》用朴实的影像刻画出中国式民营企业老板所特有的顽强与执著,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在观看完影片后,做出了如是评价。在丁亚平看来,林大林是一位老板,更是一个打工者,本质上是中国打工群体乃至普通公民的缩影,“他映衬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对于复杂深刻的社会现状的判断与选择,其实代表着许许多多中国普通公民的判断与选择。 ”丁亚平表示。
很多外国人都在感慨:“为什么我在超市里购买的任何东西都印有‘Made in China’字样? ”导演张唯拍摄《打工老板》 ,就是试图解答这个疑问。“中国制造”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外国人觉得它是商品的标签,中国人觉得它是口号,但张唯却认为它更像是中国社会30年变迁的缩影。“ ‘中国制造’曾经是珠三角乃至全中国的骄傲。单说玩具,过去深圳曾有4000多家玩具工厂,现在只剩下了400多家。 ”张唯表示,“那么多打工者都去了哪里?那些老板如今又在何方?我试图通过这部电影搞清楚这些问题。 ”
于是,影片为观众描绘了一幅人物群像:一群辛苦劳作但收入微薄的工人;一位坚持不懈却身陷绝境的工厂老板;一个坚守职业精神但良心有愧的“卧底”记者;一位尽职的政府管理者;一个精明的律师;一家追求利润的跨国企业…… “观众可以透过镜头潜入一家真实‘世界工厂’的核心区域。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卫防认为, 《打工老板》提出了一个十分宏大的命题:中国的制造业何去何从?“代表着不同利益的群体纠结在一个看似无解的矛盾漩涡之中,以至于影片最终也没有判断出究竟谁对谁错,而只是客观地呈现了一系列社会现实。当然,这种呈现本身就能引发观者非常深刻的社会思考。 ”赵卫防说。
《打工老板》中的林大林生活在焦虑与苦闷之中,但可贵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老板,而且从没有放弃过希望。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思涛认为,与《中国合伙人》类似, 《打工老板》也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中国企业家形象。“身为小型民营企业老板的林大林不像成东青( 《中国合伙人》主人公)那样成就辉煌,但正因为平凡,他更有资格成为中国企业家的真正代表。 ”张思涛表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商人都是唯利是图的,所谓“无商不奸” ,但《打工老板》却以近乎纪录片的讲述方式告诉观众,其实无数像林大林这样挣扎于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小老板都是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为了生存,林大林也会投机取巧,但这却无法抹杀他对企业的呕心沥血,及对员工的真情实感。 ”张思涛表示,“影片深刻地讨论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看完影片后你会发现,一方面是劳动养活了资本,另一方面资本又何尝不是养活了劳动? ”
在中国影协秘书长饶曙光眼中, 《打工老板》是一部典型的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的现实题材影片。“这部电影的启示是,要讲好中国故事,唯一的途径就是深入生活、扎根生活,并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思考全部融入创作之中。 ”饶曙光表示,“我们要推进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优化或者说现代化转型,就必须要像《打工老板》这样,从真实生活中深刻挖掘具有灵魂和质感的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