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沛东的三首人生之曲
2008-08-31
王南方

这是一个令中国人自豪的名字:徐沛东!

1990年,举世瞩目的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一曲《亚洲雄风》牵动着无数人的情怀,一时间国人都在传唱着“我们亚洲……”当年,这首歌被评为亚运歌曲最受欢迎、最佳传播歌曲第一名,并获同年十大金曲榜首。这年的 930日,亚奥理事会执行委员会批准通过由徐沛东作曲的《光荣属于亚细亚》为亚奥理事会会歌……

这是一个令解放军官兵自豪的名字:徐沛东!

作为曾是军旅的一员,徐沛东16岁走进军营,31岁离开部队,人生的一段美好年华书写在绿色的方阵里。谈起军旅生涯,他如实说:“没有部队就没有我的一切。当兵的时候,我初中没毕业,文革那会儿的成绩,撑死了算个小学文化程度,是15年的军人生活,教会了我的一身本事,更重要的是部队教会我怎样做人。”

记者坐在徐沛东的家里,钢琴、音响、随处可见的乐谱,仿佛置于音乐的殿堂,听着著名作曲家的动情叙述,那一声声战友的呼唤,我这个典型的音乐门外汉,也萌动了创作的欲望。于是,在这里班门弄斧为我们的战友徐沛东谱写三首人生之曲:

195421日,徐沛东出生在大连机车车辆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童年的他是呼吸着辽东湾略带咸味的空气成长的。

说起大海,徐沛东仍充满着激情。几年前,他曾写过这样的文字:“我对音乐的爱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代。那浩淼苍茫的大海便是我的摇篮。在海涛中,我和小伙伴击涛弄潮;在金色的沙滩上,我们追逐嬉戏;在天朗气清的仲秋季节,我坐在海边的礁石上,看那万马奔腾般的海潮,听那惊涛拍岸的巨响。一时间,我觉得自己融进了大海。伴着大海的韵律我歌唱,我舞蹈……那种情动于中不得不发的感觉究竟是什么,当时,我自己也说不清。”

如果我们可以将这归属为大海对徐沛东的启蒙,那么他普通车工出身的父亲对文艺的喜好,是日后徐沛东走上音乐之路的第一盏明灯。

那是全国人民饥肠辘辘的1963年,父亲带徐沛东上山东栖霞老家省亲。去买回程船票的当口,却看到剧场要演戏,超级京剧戏迷的父亲只要是有戏,削尖脑袋也要往里钻,于是买了两张戏票,想着借等船之机先饱一顿眼福。祸不单行,父亲在买票拥挤之中丢失了钱包,数额不多的钱和与生命一样珍贵的几十斤粮票统统被窃。不满10岁的徐沛东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替全家痛惜,父亲却一边叹气一边像魔术师般地掏出两张戏票,立马一副不屑一切的神情对儿子说:“走,咱们看戏去!”剧场里,徐沛东无心观望舞台上热热闹闹的场面,只是悄悄地盯着父亲那即熟悉又神秘的面孔,然而沉醉在紧锣密鼓之中的父亲,随着舞台上的喜怒哀乐转换着那张复杂的脸,丝毫没有察觉儿子。从那一刻起,徐沛东懂得了什么叫痴迷,什么叫专心致志。父亲的无形影响,在徐沛东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对日后这棵艺术之苗的茁壮成长产生了久远深长的意义。

说起来也怪,徐沛东的家庭,上查三代,坟地里从未冒过一缕文化烟,更谈不上有搞文艺的了。一枝独秀偏巧发在了徐沛东的身上,他先爱上了绘画、写诗,最终与音乐结下了难解难分的情缘。

应该说徐沛东和他的同龄人是中国不幸的一代,正是身体上需要营养的时候,碰到了三年自然灾害;正是需要学知识的时候,又撞到了“文化大革命”的枪口上。面对学校停课闹革命,面对时代环境里的一片文化废墟,徐沛东不甘寂寞,他从邻居家借来一把破旧的大提琴,像父亲痴迷京戏般地热恋上了大提琴。邻居看这孩子如此投入地学习,便主动提出将这个传家宝送给了徐沛东。

军营之子

1970年的夏天,福州军区前锋歌舞团去大连招文艺兵。已经拉大提琴在街坊四邻有点名声的徐沛东理所当然地走进了考场。初试完毕,瘦瘦精精的徐沛东,几乎是满分被考官圈定。从此,16岁的他便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转折。

从渤海到南海,参军的第一天,徐沛东就品尝到了兵的滋味。队长是野战部队抽调来的山东大汉,开训动员就看出了厉害:“人说紧步兵,慢炮兵,吊二郎当文艺兵,俺就不信这邪,只要是兵,在俺手里就能摆平!”下午,全国各地招来的20多个新兵,被集合起来,从驻地的郊外步行10多里,去市里买生活日用品,其实就是一次拉练。大家还没发领章帽徽,新军装也要求扣得严严实实的。打小在北方长大的徐沛东,第一次经受南方的夏天,他的全身湿透了。晚上回来,满身长出了热痱子,在家时,哪见过这东西。初来乍到,人地生疏,不敢张扬,徐沛东就“发明”了一种自疗法,他将开水倒在毛巾上,趁热焐到痱子比较集中的前胸,刚放上时是有一阵舒服感,可到夜里,躺在床上,又辣又痛,一晚上折磨得不得安宁。第二天起床后,胸前又红又肿,并流出了黄水,最后不得不上医院诊治。

在新训的时候,徐沛东还有过两次“牺牲”的历险记。那都是早晨起床后跑完操听团干部讲评时,听着听着,徐沛东就突然摔在了地上,团干部和周围的人都吓坏了,有的忙着叫医生,有的忙着找担架,可不一会儿功夫,徐沛东又睁开了眼睛,自己爬了起来,然后对干部歉意地笑笑,干部让他回去休息,徐沛东却摇起了头:“我没事了!”继续站在队列里。领导说:“看看徐沛东同志是什么精神,只有这样严守纪律,我们的新训工作才能取得成效。”自此,新兵徐沛东成为全团的遵守纪律模范。

不光遵守纪律是徐沛东的强项,干其它工作他也是有板有眼。领导和战友看出了这个来自大连的兵,既体现了农村兵身上的吃苦耐劳,又体现了城市兵身上的精明灵巧,很快,徐沛东讨得上上下下的喜欢。三个月后,他便加入了共青团组织。1973年,他率先在这批学员中被提拔为干部。1976年又加入了党组织。每年年底都要受到嘉奖,还荣立了一次三等功。

当上了干部,两个兜换成了四个兜,徐沛东帅帅气气地回家探亲,这也是他离开家三年之后第一次回去看望父母。那个时候,北方细粮金贵,徐沛东从福州买了30斤挂面,装在两个方方正正的铁皮桶里,系上背包绳,用扁担挑在肩上。福州开往大连的火车要在天津和锦州转两次车,到天津之前,他的票是站票,换车后有了位子。刚刚落下屁股,身边却站了位老大爷,徐沛东忙起身让座,老大爷只坐了两站就下去了,可一位小伙子就抢先落坐在这个位子上。军装在身,团里的遵纪模范,哪能跟人家争辩,他只好继续学雷锋,可经过一天一夜的煎熬,到家后徐沛东的两条腿都肿了起来,母亲看在眼里,泪就流了出来。

也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养成,徐沛东在部队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10多年后,他对记者讲到这些细节时,仍有着一种崇高的荣誉感。现在已是功成名就的徐沛东说自己尽管离开了部队,只是没有了那身令人羡慕的军装,除此而外他的身上仍是一股子兵味。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他想到歌舞团下部队慰问演出,大伙儿自己动手挖坑、装台、拉幕、搬运道具、坐长途卡车没日没夜的颠簸,再大的困难也都变成了弹簧,只要你强它就弱下来了。作为一位知名作曲家,徐沛东与部队著名词作家阎肃、张士燮,著名歌唱家彭丽媛、董文华、阎维文、宋祖英等都有过愉快的合作。现在,他仍坚持每年下部队体验生活。电视连续剧《和平年代》是广州军区政治部等单位录制的一部现代军事题材的作品,全剧音乐作曲均出自徐沛东之手。重回军营创作,徐沛东说:“像久别的闺女回到了娘家一样,真亲呀!

音乐之子

如果我们将一把大提琴作为徐沛东走上音乐之路的基石,那么1976年则可以称为徐沛东真正的起步之年。这年,中央音乐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全军唯一的名额总政给了福州军区,歌舞团的领导想到了那个踏实稳定、连年先进的徐沛东。

在全国最高的音乐学府,徐沛东聆听着一代名师们的教诲。走进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徐沛东如同走进了知识的海洋,充盈着理性,诱发着感知,他激动了,那是渴望搏风击浪的冲动。在班上,徐沛东年纪最小,学习却最刻苦,常常是横跨时间终起点的时候,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有一回,杜鸣心教授由于课程安排太紧,少上了他们班上的一节课,这本是常有之事,可徐沛东却找到杜教授,请求补课。老师何尝不喜爱这样的学子,杜教授对这位语不出众,貌不惊人的兵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随着深入浅出、充实升华,徐沛东觉得自己被托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两年后,北京交响乐团演奏了他的毕业作品——管弦乐组曲《台湾组曲》。那是他在海峡北岸,向大海诉说的衷曲;那是他走进中国音乐家协会,成为最年轻会员的重要一曲。

学成归队的徐沛东,挑起了福州军区前锋歌舞团的业务大梁,任指挥及作曲。这期间,他创作了成名曲《大森林的早晨》;这期间,他源源不断地往《解放军歌曲》等刊物投稿,打有徐沛东名字的铅印曲谱常常映入人们的眼帘。

1985年徐沛东眼含热泪离开了军营这片热土,转业到中国歌剧舞剧院,先任作曲、指挥,继任创作室主任。

这里由于篇幅所限,我只能把徐沛东艺术简历刊发至此,不能对他的艺术之道进行详尽的描述。当然,一个音乐盲评价作曲家的华而不实的文字远没有作品耐用。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有歌剧《将军情》、舞剧《枣花》、电影《摇滚青年》、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风雨丽人》、《东周列国》、《雍正王朝》、《我这一辈子》、《五月槐花香》等60多部影视剧音乐作品,并创作了美声、民族、通俗歌曲及文艺晚会主题曲近千首,出版了100多盘个人作品专辑磁带、CD等。他的代表作品有:《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亚洲雄风》、《不能这样活》、《命运不是辘轳》、《乡音乡情》、《辣妹子》、《红月亮》、《种太阳》、《久别的人》、《爱我中华》、《大地飞歌》、《踏歌起舞》、《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我像雪花天上来》等。除以上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各类比赛的金、银、铜奖外,另有60多首作品获全国各类大奖。(无法一一列举了。)

已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的徐沛东,还兼任着中国轻音乐学会副主席等许多社会职务。但徐沛东不看重这些。有人说,他的最大收获,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期间去中国歌剧舞剧院实习认识了扬琴演奏家崔静。他们两人可谓是一见钟情,这两颗有着共同爱好的年轻心灵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数年间天各一方,书来信往,以至敲定了婚期后,崔静突然因有重要演出,不能去福州办理结婚登记。好心的战友导演出借妻子冒充徐沛东新人去领结婚证。好在那时办证无须照片,居然非常顺利地领到了结婚证书,以致演出了一场假新娘落落大方,真新郎面红耳赤的闹剧。后来,这对浪漫夫妻共同创作了一个优秀的“作品”——女儿徐唱。当年这位全国知名的童星,她的第一盒录音带《北京人:徐唱的歌》成为中国大陆上年纪最小的歌手。

在女儿身上,徐沛东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祝愿从军营走出的音乐巨子徐沛东和他的艺术之家不断地传来上好的消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