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何安下”——北大学群的亮相与再出发
中国艺术报
2015-07-31
蒲波

今天的电影研究应该如何对现实发言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联系近期热映的陈凯歌新片《道士下山》 ,对此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我们不是何安下,在欲望世界里不知所措,我们是要在滚滚红尘中的树荫上搭一个小房子,眺望! ”

张颐武从事影视剧研究十余年,从《渴望》讲到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再到对中国电影“全国化”的反思,他以为,“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我们赶上了中国电影最复杂变化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中有机会提供自己的见证。我的思考是微末的,它仅仅是这个变化时代的一部分,它受制于这个时代,但也力图在更复杂的角度提供对于时代的阐释和见证,从而参与了这个时代的变化” 。

张颐武所自谦的对于中国电影的微末思考,已经结集为《跨世纪的中国想象》 ,不久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北大学人电影研究丛书”之一,丛书包括7位北大学者的电影研究自选集,已出版的还有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的《昨日之岛》 ,北大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的《银幕世界与艺术人生》和陈旭光的《存在与发言》 ,北大艺术学院教授王一川、李道新以及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陆绍阳的自选集在待出版之列。

在7月10日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中心、北大培文教育文化产业集团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北大学人电影研究自选集丛书首发式暨“北京大学的电影研究”座谈会上,王一川对这一北大电影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提出了“北大学群”的概念。他认为,“学群”既有学人的个性,又有群落的共同性。北大学群,应该进一步明确学群的特点,自觉地寻找、拓展和建构学人的个性,找到并种好自己的学术园地。这一提法,得到与会学者的认同。张颐武亦表示,学群比学派的概念更有弹性。

翻阅已出版的四本自选集,可以充分感受到北大学人电影研究的共性: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活跃在电影批评领域,以文、史、哲人文类学科视角进入电影研究,推动了中国电影文化批评的发展。他们共同关注中国电影代际发展的文化意义,自觉地探索和思考中国电影的民族美学和文化特色,以清晰的理论分析和敏锐的洞见为今后的电影以及更宽阔的文化研究、批评提供了宝贵的思考路径。

四人当中,戴锦华认为自己“在不期然间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转型——不是变身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学者,而是具有政治经济学的内在视点” 。“我曾相当挫败地感到自己经历着思想上的‘鬼打墙’ ,但在豁然开朗之后,我庆幸自己的回归。我发现自己拥有了面对电影的事实以及与电影的事实所不同的视点和思考层面,发现了平行于我的第三世界研究,而电影仍充满魅力和召唤。 ”戴锦华为自己总结道。彭吉象对自选集的出版提出了期望,他认为尽管时至今日影视美学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也不应当丧失信心,毕竟今天的研究环境和研究条件已经大大改善,全国高等院校新开办的影视专业和学生数量已经大大增加,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正在成长,他们是中国电影艺术和电视艺术的希望与未来。陈旭光将寄语落脚在具体的电影研究方法上,他主张借鉴西方文化批评的方法,通过对影像艺术话语的细致分析而对中国当下文化现实提出实事求是的有效阐释,在这一过程中要将西方理论“本土化” ,尝试建立中国式的文化批评学派。

黄会林、周星、张同道、吴冠平、周铁东、肖鹰、皇甫宜川、江耀进、朱玉卿、张晋锋等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的电影学者以及电影企业、电影文化类传媒负责人与会,就这套丛书的出版意义以及当下电影的现状做了深入探讨。

这套丛书出版历时3年,由北大中坤影视戏剧研究基金资助,出版背后更多的是对理想的坚持。 《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认为,不管当下电影产业有多热,我们都不能忘记学术的力量。电影学术和电影实践,在现实中好像两条平行线。这种太过真实的尴尬,也让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倍感忧心。她说: “当前的电影缺少自觉、清醒的理论指导,这也是我这些年杞人忧天的感受吧。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同道虽然从早年的电影研究已经成功迈入电影实践——出色的纪录片导演的行列,被张颐武笑赞“说推拉摇移跟,一点不心虚” ,他仍然不忘关注学术进展,感叹道:“中国电影百年,出版了将近百部电影史,然而抄袭多,有的甚至还抄错了。 ”一直在电影营销前沿摸爬滚打的北京新影联总经理周铁东,号脉中国电影时说道,中国电影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结构、产业链的问题,“中国电影不能任其发展,太需要学界引领” ,所以电影研究学人也应该抱起团来,走出象牙塔,将中国电影引向市场,引向观众。清华大学教授肖鹰也表达出对“中国电影下一步怎么走”的焦虑。在他看来,中国的第六代导演在夹缝中生存,已经几乎被挤扁了,像贾樟柯“坚持不下去了,在电影实践中一次次自我阉割” 。

回溯的意义在于更加清醒地看待今天的现实。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不仅仅是一次实力的巡礼和成果的检索,更是一次电影研究之北大视野、北大胸怀、北大气象的呈现,甚至可能是一种“北大学群”之发力和形成的前奏。“在时代的加速度中,我们要尽可能让自己的灵魂慢下来!反省、回顾和检索,是为了下一次朝向远方的再出发和再发言。 ”陈旭光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