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男,1968年生,字尚游,号嘉轩,四川仁寿县人。博士。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政协委员,重庆市北碚区政协委员,重庆缙云书画院副院长,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书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
作为一门传统技艺,书法传承、历史沿革多靠私人授受。近些年来,随着书法学等本科专业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以学问见长,兼善书法的学院派习书者,或称学者型书家,自然也成为书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西南大学专攻书法相关研究的曹建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学者型书家。出生于四川仁寿的曹建,自1987年考入西南大学中文系(当时的“西南师范大学”),潜心翰山墨海达20多年,一边苦练书法,在行草上有所精进;一边专研学问,沉思近二百年中国书法演变,已撰写数百万字书法史论著述,其中《晚清帖学研究》还两次获得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近年来,他正在书法与心理学的新兴交叉学科“书法心理学”领域深入探索。
书法创作与理论
二位一体“形神并重”
在书法领域,有人专事技法而拙于理性,有人则长于纸谈而囿于实践,理论与实践并驾而驰名者,曹建为佼佼者。在书法实践方面,曹建最为外界推崇的是他的行草书。帖学书法常常受传统因素和展览视觉的局限,往往会缺乏一种大气的表现,而曹建以大草的形式来处理,放大了祝枝山书法的表现力,冲击力明显增强。有评论家曾这样总结其书法特点:“出入于祝京兆、王孟津诸家,善用长锋,在笔情墨趣中充盈着峭崛和婀娜。墨汁长倾四五斗,笔下苍茫如贯白虹。他的草书恣肆汪洋,吸取了明人写意的风骨,注重字势和篇章的行气,令人心潮澎湃。”
凡书欲脱俗者,必以学问为根基。书法家的水平高低与其传统文化底蕴、深入书法的程度,密不可分。中国古代有名的书法家,都是技法与学问两者兼具,比如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人莫不如此。曹建说,从书法史上来看,书法作品的风格往往受到书家或习书人创作思想观念的制约,而思想观念往往取决于书法家的思维水平与思想高度。套用一句广告词,叫做“思想或观念有多远,创作就能多远。”
在曹建撰写的数百万字书法史论著述中,其专著《晚清帖学研究》尤为突出,他从晚清帖学史源的开掘入手,通过文献与图像双证、考据与阐释结合的方法,对清嘉、道之际至宣统三年100年左右的帖学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卓有见地的见解。该书曾于2006年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此外,曹建总结当下书法的现状在于“重技轻艺”,探索书法在未来“出路”的趋势在于“形神并重”,而“书风丕变”与“中国人的自信力”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也是曹建研究的课题。
作为一个研究成果颇丰的学者型书法家,曹建认为,书法的技术实践与理论研究,“这两者本来就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二位一体。越是研究深入,越是能深入理解到中国古人的长处和相对局限,进而融入到自己的书法创作当中。而书法写得好,反过来也有利于自己的理论研究。”
用心理学研究书法
性格决定你的“笔压”
1987年,曹建考入西南师大(现为“西南大学”)中文系,后考取该校书法专业研究生,师从徐无闻、荀运昌、秦效侃教授,1994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重点进行包括近200年书法的相关问题研究。2001年考取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中国书法史论方向博士生,2004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2007-2012年在西南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着手跨界学科“书法心理学”研究。
早在1996年,曹建就开始给硕士研究生上书法理论课,2004年开始带书法专业硕士生。至今十年,曹建带的书法硕士已经有几十位,2011年起他又开始带博士,如今他的学生里面已有好几位副教授、教授。书法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艺术门类,曹建的书法理论研究及教学又会给学生带来哪些书法技艺上的提升呢?谈及这些,曹建很有成就感,“很多学生在进学校之前,已经习书很多年。总体来说,他们多会带有一些匠气或馆阁气,艺术性不足。而学院的书法研究可以指导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自我调整,指导其对书法史论进行系统性阅读,从人文素养核心方面给予加强和提高。此外,学院派的书法教育,格外强调学生对中国传统书法技法的深入研究。这些,都有助于其书艺,乃至书道的提高。”
在高校学术领域,关于书法的深入研究本来就较为冷门。“书法心理学”更是一个书法与心理学交叉结合的新颖学科,主要研究书法的创作心理、教育心理等。据曹建介绍,目前在内地学院学术圈,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也较为少见。“在海外,有一些心理学家,也会研究中国人写书法的心理。截至目前,研究书法心理学水平最高的是香港大学,他们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挺有成效。”
“书法心理学”的心理学理论价值自不待言,而其对于具体的书法技艺的训练,也具有相当可贵的指导意义。曹建说,“在传统的书法技艺传承方面,书法家多会按照自己的个人经验进行指导。而这些经验,如果与书法心理学相结合,会更加科学和有效。比如,根据书法心理学的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刚入门者练习书法,按照书体在历史中的自然发展顺序逐步开展练习,是最为有效而科学的。再比如,书法心理学还研究书法与性格的关系。根据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笔触的轻重,也就是‘笔压’,跟习书者的性格是有紧密联系的。一个人性格是外向型,他的笔压就轻。性格内向,笔压则重。如果了解了这些,在指导刚入门者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性格进行因材施教,而不是过于强迫一个人扭曲自己的天性。”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曹建很兴奋,他透露,自己正与团队成员一起着手书法心理学的进一步研究。
80后习书回归纯粹
“书法正在复兴的路上”
2013年,教育部发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通知,大力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消息令书法界颇为振奋。作为书法学教授,曹建非常感慨,“在书法传承历史上,书法技艺传承多是通过私人授徒,但这在当下这个时代,是远远不够的。教育部门的介入,对在青少年当中推广书法的学校教育,力度自然是更大。”
不可否认,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子智能移动终端的流行,人们与纸笔书写更加疏离。不过曹建对书法的未来充满信心,“在过去百余年历史中,汉字拼音化、毛笔废置论,都让书法遭遇过严重的生存危机。这种极端状况,都是跟当时的民族自信力微弱,看不清方向有关。经过种种危机,但汉字书法依然保有顽强的生命力,可见书法已经深深植根民众心理之中。我接触不少80后年轻人,书法写得不错。尤其是,现在的人写书法,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成名成家,而是将之当成兴趣、爱好,修养心性的方式。这非常好,书法不再被当成博取功名的工具,反而更加纯粹。”
对于书法在当下时代的处境,曹建很乐观,“首先,近些年来,随着民族自信心的增强,年轻人对包括书法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兴趣也有很大提高。其次,依靠先进的影印技术,深藏于皇宫内府的书法名迹得以与世人见面,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书法的认识,拓片的地位逐渐回归本位。第三,随着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以及敦煌写经等重大考古发现,人们的书法视野大大丰富,也深刻地改变了20世纪书家的书写习惯与书法风格。最后,西方文化思潮的不断撞击与相互渗透,使书法研究者从全新的角度来思考书法的艺术价值,在观念上深刻影响着书法的风格演变。总之,我认为书法正在复兴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