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屋脊·院落 神兽踪迹遍古都
新京报
2010-12-30
孔悦

中国的神兽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走兽进行美化、神化后形成的,它是人们的一种图腾崇拜,寄托了人们征服自然,驱妖除魔的理想。神兽中既有龙、麒麟、貔貅等走兽神化后形成的夸张造型,也有狮、虎、象、鹤等神化后形成的较平凡的形象,它们在人们的幻想之中各司其职,反映了人类对美好希望的憧憬。

北京作为历史古都,传承了中国古老的神兽文化,形形色色的神兽在都城的建筑、雕塑、绘画、陶瓷、服饰等方面腾跃着矫健多姿的身影,而龙作为华夏第一神兽更是在帝都文化的画卷上抹下了重重一笔。古城中至今仍有神兽,昂着头、不知疲倦地伫立在屋脊、门前、院落中,经受着岁月的洗礼。
      北京的神兽传说实在太多:故宫断虹桥的石猴、灶君庙的铁狮子、万宁桥的镇水兽,甚至北京城的营建也与龙有关。还有传闻说有人在故宫里看到过奇怪的小兽,莫不是大殿房脊上的走兽偷偷溜了下来?没准像电影《博物馆奇妙夜》一样,每到晚上,故宫的神兽们就会复活。
      其实,神兽只是古代人根据自然界的动物神化出来的形象,具有吉祥的寓意,渐渐地它们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龙 皇权象征
      提及北京的神兽,首先要说的必然是龙,因为北京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首都,皇权至上,而龙早已是皇权的象征。据图腾文化学者王大有介绍,唐代以后,龙已成为文化符号的集合体,到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已定型,即具有鹿角、鱼须、蛇身、鹰爪等,它的身子特别长,三波九折。
      “龙在唐代以前还带有全民性,唐代之后就基本政治化、等级化了。例如唐代开始规定黄色的龙只能帝王使用。”王大有认为元明清时期是对龙的政治化的延续,“龙是汉族流传下来的,蒙古族、满族要想使他们的政权合法化,就必须借龙来加强统治权威,用龙来神化自己,以让汉人接受。所以元朝时更加强了龙的等级划分,规定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五爪的龙。”
      明清时期,皇室对龙的使用更加宽泛,他们不仅在严肃的政治场合中使用龙,还将龙大量使用在生活器具上。有学者认为“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皇帝具有龙崇拜观念,恰恰相反,他们心目中的龙只是任由驭使的工具、玩物而已”。的确,故宫中有的痰盂和蜡烛上都有龙纹,这样龙就难免被痰垢污浊,被火燃烧。这至少显示出皇室对龙的敬重之心并不是无处不在,“如果龙真的具有图腾含义或真的代表皇帝,它无论如何也不会受到如此作践”。从某种程度来讲,元明清时期的龙只是皇帝的象征和工具。
      龙九子 各司其职
      要想理清龙这一神兽在皇室中的应用,还必须了解“龙生九子”。这一说法大约在明代被提出来,陆容的《菽园杂记》和李东阳的《怀麓堂集》都有过记述,但说法不一,之后的杨慎、李诩、徐应秋等人也都有论述,但也没有超出前面两书的有关内容。王大有认为,关于“龙生九子”现在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固定的说法,这九种龙在李东阳、徐应秋等人的记述中都有提到:
      其中椒图、狻猊、蚣蝮、狴犴都是饕餮演变而来,古代传说饕餮很贪吃,害及自己身体,最后身体没了,只剩下了头,这四种龙就是只有头,没有身体。
      椒图的特点是好闭,喜欢声音,它用在门上作为门环,是看门的、报信儿的。老百姓又把它称作铺首,所以它还可以叫做铺首衔环;狻猊的外形像狮子,但是头上有两个角,它喜欢烟火,所以在鼎足的上部可以看到它。它还喜欢坐着,所以佛座上也能看到它;蚣蝮喜欢水,但它是出水的,有镇火的寓意,像从龙嘴里排水的龙头基本都是蚣蝮,它经常存在于桥涵上、滴水上、望柱上;狴犴像虎,好狱讼之事,它只限于用在监狱的门上。
      另外五种龙则也不一定有全身。囚牛好音乐,它多用在二胡等乐器的把儿上;蒲牢好鸣,多用作钟的提梁,一般提梁就是它的身子,爪子、尾巴和头都贴在钟上;赑屃喜欢负重,所以用来驮碑。它具有龙的头和乌龟的身体,碑插在龟壳上;睚眦习性好杀,所以用它来做宝剑或刀的吞口;嘲风的特点是望风,好险,它多用在大殿的檐角上;螭吻是龙头鱼身,它好望好吞,用在大殿主脊的两头,有镇火的寓意。
      “有言道"龙生九子,各有所司",这是说它们各有自己的神职。还有一句话叫"龙生九子不成龙",这是说它们不能像广义上的龙那样呼风唤雨。”王大有解释道,“九种龙都是灵兽,它们都曾经是古代氏族的图腾,每一种龙都代表着一个氏族。”
      屋顶神兽 等级森严
      故宫的屋顶绝对是神兽们能体现自己身份地位之所。龙之九子中,狻猊、嘲风、螭吻就被用在屋顶上,而从屋顶的神兽中也可看出皇家等级的森严。
      故宫大殿屋顶正脊两端的吻兽就是龙九子之一螭吻,螭吻好吞,所以是吞脊的模样。大殿最怕着火,螭吻放置在这里有镇火之意。如果仔细看,还会发现螭吻的背上插着一把剑,据说,这把宝剑是晋代道士许逊所有,这把剑的目的是防止螭吻逃跑,取其永远镇火之意,也有人说妖魔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这里取避邪的用意。清代的吻兽只能用在官式建筑上,吻的大小要根据宫殿大小和建筑等级而定。
      除吻兽外,屋顶的檐角还要立神兽。檐角最外侧的是一个骑着凤的小人,俗称仙人骑凤。其后是一排小神兽,俗称走兽。走兽后面是一个较大的兽头,叫做垂兽。一前一后的仙人骑凤和垂兽是固定的,走兽放置的多寡,一是根据脊的长短,二是根据建筑的等级而定。在明清时期,檐角走兽最多可用九个,如保和殿房檐上就有九个走兽,唯一的例外是太和殿檐角有十个,多了一个行什,可能是因为“九”不足以表现它的尊贵吧。走兽随着建筑等级的降低,从最后一个依次向前减,但要保持单数。
      除仙人骑凤和垂兽外,太和殿檐角的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有关仙人骑凤的来历说法不一,大概是取其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象征意义;龙象征帝王;凤在明清时象征后妃;狮子是“猛”与“仁”结合在一起的能驱魔避邪护法的瑞兽;天马是一种智慧的动物,象征尊贵、祥瑞、权威;海马象征皇家威德通入大海;狎鱼是传说中的海中异兽,能降雨喷水,灭火防灾;斗牛是远古神话故事中的一种虬龙,也是祥瑞动物,起镇鬼压灾、逢凶化吉的护宅作用;行什像猴子,背有双翼,手持金刚宝杵,具有降魔功效,又因其像传说中的雷公或雷震子,放在屋顶还有防雷的寓意。
      有些人认为屋顶的吻兽、垂兽、走兽在建筑结构等方面等有很大作用,但北京市园林古建工程公司总经理杨宝生表示,它们在建筑结构方面作用并不大,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装饰。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副所长包世轩则认为,这些神兽最主要的还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其次是其吉祥、平安的寓意,最后是使建筑美观。
      神兽研究
      明清服饰图案
      “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刘琦,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明清时期的服饰装饰有很多动物图案,这些图案秉承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装饰传统,富含吉祥的寓意。如“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刘海戏金蟾”等。
     此外,动物图案还是“别等威、显贵贱”的工具。如皇帝穿着龙袍。龙袍是皇帝的吉服,一般绣有九条龙,肩上两条,前后两条,下摆两条,还有一条藏在底襟上,也有人说皇帝自己是一条。根据龙的形状可分为坐龙、行龙等。而皇亲国戚穿着蟒袍,“蟒”的形象与龙相似,为四爪,与龙的五爪区别开来。皇后大婚的礼服上,也装饰有龙的图案。明清两代均采取补服制度,文官的补子装饰飞禽:一品绣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雁,五品绣鹇等;武官补服装饰走兽: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等。清代命妇的霞帔上也装饰有补子,妇人不尚武,所以他们的衣服上都绣禽。
      古代的服装图案往往更注重寓意,而现代服饰对图案本身形式美感的追求已远大于图案的含义。
      古桥神兽以狮子较多
●孔庆普,古桥养护维修专家
      我见过的北京古桥上使用最多的神兽应该就是狮子了,很多桥栏杆上都有石雕狮子,最典型的莫过于卢沟桥的石狮子了。卢沟桥东端一侧是象,象头顶着栏杆,力大无比,东端另一侧现在雕刻有狮子,但原来是不是狮子,现在已经不知道了。
      卢沟桥中间的三个拱碹上方的龙门石上还雕有龙头,它们都张着嘴,这就是龙九子之一“蚣蝮”,俗称“吸水龙”,它们一般都存在于水流湍急的桥上,张着嘴,好像洪水来多少都能使水不漫过桥。
      地安门附近的万宁桥上也雕刻有吸水龙,而且在桥的四角还有四只“镇水兽”,它们都是全身雕像,身上还长着鳞。后来修复万宁桥的时候,西北角的镇水兽就在现在的地方,其它三个方位的镇水兽都是由我放置的,其中东南角的镇水兽,我放置在了原来的位置上,剩下的两个就不知道是不是原位了。东郊八里桥也有镇水兽,但样子不一样了,有时雕刻的人只是凭想象来雕刻的。
      古桥还有一些雕着龙和凤,多集中在皇宫和皇家园林,如天安门金水桥中间一座栏杆的柱头上就有石刻的龙,因为这是皇帝走的地方。
      民间用兽以吉祥为主
      此外,北京常见的神兽还有麒麟、貔貅、鹤、象等。王大有介绍,麒麟送子,它主要是民间吉祥的兽,皇家使用较少;貔貅也叫天禄,是独角虎,它以前象征光明正大,公正,太和殿中就有。现在貔貅因其光吃不拉而被很多商家当作财神用;象代表万事如意,万象更新;鹤则代表长寿。
      “一般来讲,民间用兽的也不少。”包世轩介绍说,“民间也用龙和狮子,但龙是草龙,狮子也和官式的有很大的区别。民间的神兽主要用在影壁上,如"马上蜂猴"取"封侯"的谐音,喜上眉梢中有喜鹊,福到眼前的图画中有两只蝙蝠和几个铜钱,还有的在影壁上面雕有虎头,可以震慑魑魅魍魉。所以对民间来说,主要是取神兽吉祥、平安的寓意。
      龙文化
      龙也有好坏之分
●王大有,图腾文化学者
      中国的龙一开始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自从蚩尤和炎帝、黄帝打仗战败后,就有了好坏的分别。但这种好坏也是相对而言的。
      中国的龙可以分为五种:位于中心地位的黄龙和位于东西南北的青龙、白龙、红龙、黑龙。黄龙代表着帝王和皇权,它指挥着代表四夷少数民族的其它四种龙。对老百姓来讲,黄龙是坏的,因为它代表着皇权。而对黄龙来讲,其它四龙则是潜在的夺权对手;青龙主春天,万物生发,从某种程度上讲它是最好的;白龙主刑杀;红龙主干旱;黑龙主洪涝。白龙、红龙、黑龙的好坏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总体来讲,中国的龙是好的,它象征着风调雨顺。
      同样,处在汉文化圈的东亚、东南亚也很崇拜龙,视龙为祥物。而欧洲则把龙叫做撒旦,他们认为东方的龙是屠龙,因此当中国人说自己是龙的传人的时候,他们就非常不理解。印度则有“天龙八部”,每一部都由龙来掌管,龙对佛教来说是护法的,是好的,但是龙没归附佛以前它是坏的。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