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宁:拍真善美的电影
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
2007-11-05
向 真


  刚从“青藏线”的火车上下来,冯小宁立刻又转战到“台风”经常肆虐的浙江沿海。为党的十七大献礼的影片《青藏线》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拍摄了4个多月,在全国放映时,因其真实反映了三代中国人为高原铁路梦想而奋斗的故事,获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尤其是铁路人的赞扬。他在拍完《青藏线》后,就立刻赶到宁波筹备下一部电影《台风》。在他忙着筹拍《台风》的间隙,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冯小宁是一个受传统文化熏陶特别深的电影人。他在采访中反复提到中国古代的先贤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崇敬屈原,认为屈原是在逆境中坚持自己品德的典范。他常常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会把出名和挣钱作为人生的终极和惟一目标。他喜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为老百姓写诗,功名利禄绝不是他们创作的终极目标。具体到自己,问题就是为什么而拍电影。冯小宁说,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他已经想得很成熟了。他认为,拍电影就是要拍民族历史中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东西,要拍真善美的东西,要拍让老百姓感动的东西。

  曾经有很多媒体问过他,为什么会去拍《青藏线》这部电影。他回答,他问过自己也问过无数人另一个问题:如果美国有像中国这样的高原,他们在这样的高原上建成了同样了不起的铁路,美国的电影同行肯定会把这件值得自豪的事搬上银幕,这样的电影无疑是一部美国大片,难道中国电影人拍这样的电影不是很理所当然的事吗?而《青藏线》的拍摄任务落在他身上,他自信地说:舍我其谁。

  冯小宁的自信来自于他作为艺术家的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艺术的灵感和敬业的精神,他说这几个条件,缺一样都拍不成《青藏线》。没有点民族责任感,谁能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坚持4个月;没有点历史使命感,谁能在把胶片冻得节节寸断的地方手持导筒;没有艺术的灵感,谁能在30天内写好剧本获得铁道部领导的一致认同;没有点敬业的精神,谁能用中低成本拍出这部需要不少特技镜头的电影。

  冯小宁说,《青藏线》是拍给无数无名英雄的电影,谁也不会忌妒这些英雄——千千万万的工人。有人质疑,这些民工就是英雄吗?冯小宁会告诉他,这些建设者就是英雄。因为你没有远离家人,住在破帐篷里吃着干粮在高原上一待就是4年。有这么多英雄,艺术家不去拍他们就是一种失职。

  冯小宁还特别喜欢海明威写的《老人与海》,非常认同“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这句话。而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他希望自己是个钢筋铁骨的硬汉子,不随风雨去长锈。他直言,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一切向“钱”看的现象,影视作品不应为这种趋势火上浇油,而应抵制住这股思想和道德上的逆流。就算自己的电影会被娱乐惯坏胃口的院线排斥,他也会把这条路一直走到底。所以这些年他一直坚持心中的理想和信念,拍摄了《嘎达梅林》、《举起手来》、《信天游》、《青藏线》等电影。他说,有时候,明知道这样的电影可能得不到院线经理的青睐,他还是要拍,因为最后,评判电影的将是广大的观众。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举起手来》这部战争轻喜剧没有上院线放映,可是中央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却在黄金时间反复播放,在电影二级院线的票房也非常好。

  冯小宁是最早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境大使”称号的导演。他早年拍摄的《大气层消失》就已经从自己的角度提醒人们要注意环境问题。同时,他的剧组在拍摄时也非常注意不给外景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6年前,他拍摄《嘎达梅林》时,每天的拍摄一结束,剧组的每个人都拿着大塑料袋,不管是谁扔的垃圾都一一拾起,集中运到定居点处理。拍摄《青藏线》时,剧组采取了很多电影《青藏线》里所宣传的环保举措,例如车辆只走公路,从不在草原上“撒撒野”。冯小宁说,因为高原的草皮根很浅,气候恶劣,生态容易被破坏,车轮辗压过的草,恐怕长时间都恢复不过来。冯小宁环保观念的出发点比较独特,他把环保行为归源于人的良心,和对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尊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