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何训田和他的《“雷峰夕照”音乐大典》
上海音乐学院
2008-10-22
钱仁平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

——何训田和他的《“雷峰夕照”音乐大典》

一、音乐大典逢盛世

盛世重修塔,大典逢盛世。

2002年10月25日上午,沐浴着秋日暖阳的杭州夕照山,塔影横空,重檐飞栋,金碧

辉煌,阔别了78年之久的千年胜迹雷峰塔,终于以崭新的姿态再现于西子湖畔。从此,天堂又添胜景,湖山为之增色;从此,孤单的南屏晚钟有了宝塔的共鸣与陪伴;从此,“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西湖美景再现人间。传说当年塔倒江南大旱、西湖水干,而今新塔落成则云开雾散、风和日艳。除却那白蛇许仙的千古爱情绝唱,除却那老塔历经风雨、屡遭劫难的忧长背影,重建的雷峰塔,今天展开了全新的传奇。

全新的传奇,从当晚的“音乐大典”开始。

《“雷峰夕照”音乐大典》,是专门为庆祝雷峰塔倾圯78年后的重建而精心创作的。音乐大典的主创人员集中了全国一流的艺术家:总策划、作曲、总导演由著名作曲家、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何训田教授出任,旅英歌唱家朱哲琴主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领舞,舞美总设计曾力,灯光总设计易立明,执行导演、编舞崔巍,服装设计梁明玉等等。时长1小时的音乐大典,仅前期制作与准备就耗时一年,现场演出更是气势恢弘、声色无限:动用灯光1200台,其中射程达10公里的远程射灯就有11组,最远、最高的一组射灯安置在雷峰塔对面的净慈寺山顶;参演人员多达1300多人,其中81名“飞天女”勾勒妙曼的敦煌壁画,100名琵琶女演绎情深的琵琶乐,200名武僧表演深邃的中国功夫,222名江南女展示柔美的水乡风情,160名鼓手激荡起震天动地的鼓阵……;1300多名演员的服装设计或秀丽典雅,或夸张飘逸,但整体上体现出传统因子与现代色素的拼贴、交织与化合;最富有创造性、最独一无二当是音乐大典的大舞台,它以雷峰塔正面向外扩展360度,从临时搭建的舞台,到塔前天然的空地、山坡、松林、塔影,到长长的台阶,到塔基平台,再到五层塔身上的回廊,都有色彩斑斓的灯光照应,都有风姿绰约的身影曼舞,都有婉转、高亢的歌喉回荡。5个主要表演区域的高低落差达300米,营造了层次丰富、变化万千的视觉与听觉效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雷峰塔曲折的传奇,西子湖清秀的风情,乃至古运河所滋生、所孕育、所辐射的繁荣江南市井的记忆与积淀,也是弥漫在、渗透到这场音乐大典中不可替代、不可或缺、不可多得的文化“元素”。有记者曾采访何训田,问什么是音乐大典?何训田风趣地说:“它什么都不是,不是演唱会,不是综艺晚会,不是音乐剧,如果它什么都不是,那就是音乐大典了”。何训田还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天生的音乐鉴赏家,音乐是自由的,空灵、神秘、悠远都不足以形容‘雷峰夕照’音乐大典的音乐。只要投入,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从受众审美、接受的角度——笔者有幸亲临音乐大典现场,聆听、观摩这场以音乐为出发点,以音乐为贯穿主线,以音乐为最基础、最重要的表达载体,综合相关艺术、人文等多元因素,并折射、感应万千气象而成的新型艺术大典,记下我心中有关音乐的这一片月,一方天,给关注这场音乐大典的读者们。

二、仙乐回荡天地间

《“雷峰夕照”音乐大典》包括9个乐章:第一乐章“雷峰夕照”,以悠长的钟声,400支手捧的蜡烛,以及从塔顶飘忽而下的蜿蜒诗句:“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营造出静谧与灵动的意境。第二乐章“琵琶乐”,则弹拨声声急,81个诡丽的“飞天”怀抱琵琶翩翩起舞,让人怀想起佛事昌盛的吴越古国。第三乐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乍似莲花开放、整体粉红透亮的塔身为背景,共鸣着被160名持灯而舞的绿衣少女所簇拥的 “仙人”(朱哲琴饰)神秘祥和的歌唱,让人回想起雷峰塔曾经守护了西湖一千年。第四乐章“鼓乐”,震天动地,风起云涌,展现了雷峰塔的威严雄伟。第五乐章“高僧入塔”,则佛号大作,动人心魄,传达出佛教仪仗的肃穆庄严。第六乐章“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博大包容,刚柔相济,让不同的文化,在同一时空展现。第七乐章“白蛇舞”,旌旗飞扬,白蛇(杨丽萍饰)盘旋,依古老的传说,成全新的演绎——宝塔得重建,自由更解放。第八乐章“春调”,反复吟唱“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让人再度感受到浓郁艳丽的江南风情。第九乐章“千江春水千江月”,则鼓声荡漾,烟火缤纷,一派生机勃勃、歌舞升平的景象(参阅节目单)。从第一乐章的神秘空灵,到第二乐章的诡清艳丽,到第三乐章的祥和圣洁,到第四乐章鲜活振动,到第五乐章肃穆沉静,到第六乐章刚柔并济,到第七乐章的清绝惊艳,到第八乐章的柔美包容,到第九乐章的繁盛圆满,音乐一直是贯穿并成就整部“大典”的生命线。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