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许鸿基认为——— 书法赏析看三美
羊城日报
2012-12-16
胡玉萍 刘文君

艺术简介

许鸿基,1952年出生于广东普宁。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第二届全国宋璟碑颜体书法展评委。

其书法学《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颜真卿、何绍基、于右任等,曾得商承祚、钱君匋等前辈指导。作品多次入展全国性展览并在日本、韩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出。

墨青纸白,落笔之处,或雄伟奇崛、或清幽秀美。书法之美,在其气骨芳韵、一纸万象。本期《家园》周刊带您走进书法,听许鸿基娓娓道来如何赏析书法不可复制之美。

在无纸化生活已成定局的当下,书法的地位如何呢?对我们提出这个的问题,许鸿基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认为白天鹅宾馆的中庭花园美不美?”现代化的宾馆里一角“故乡水”庭园,瀑布怪石、小桥流水、金色的鲤鱼不时穿梭而过……谁说不美呢?“书法就和古典园林一样,魅力无穷、赏心悦目”,许鸿基认为,书法赏析看三美。

美之缤纷———

让你触摸另一个多彩世界

在今年1月17日亮相于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中,亭亭玉立的几位中国女星背后,是一副娟秀妩媚的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书法,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中国女性的婉约柔媚,又尽展书法的妍媚之美,令人拍手叫绝。

许鸿基说,书法的形态美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妍丽型、朴拙型、雄强型和简淡型四种。妍丽型如瘦金体,宜与佳人相衬,清丽雅致;朴拙型如汉隶、魏碑,质朴奇崛给人以力量的感染;雄强型如颜体楷书,堂正宽博,被人们称道如“忠臣烈士”;简淡型如李叔同晚年书法,趋于淡泊宁静。各类形态美在不同场合出现,或使人奋进、或使人悠闲,愉悦身心。

同一名书法家,不同的心境会产生不同的作品风格。书法形态产生的神韵,加入观赏者美学取向的投入,可以说妙不可言。古人更有“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之说,可见书法之美深邃,耐于品尝。书法不仅仅是技艺,更有技、艺、道三个层次,许鸿基总结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不了解中国书法,不得不说是人生一大遗憾。”

美之于个人———

创作与观赏者自我的不断完善

与建筑、绘画、音乐的审美一样,书法审美不仅有助发现自然界之美,还可以挖掘作者和赏析者心中之美,只有心中怀揣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才可感悟外界的曼妙之美,体会书法的雅之秀和拙之韵。

前人有书法可养正、养静、养气、养恒之说,可见书法可充实“本我”,提升心灵境界。许鸿基认为参透了书法的淡然、辽阔之美后,就可调动身心感受外界之美,保持淡定恒远的心境。书写、观赏书法可以从作品承载的优秀文化得到感悟,王维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显得多么豁达乐观。在社会风气浮躁、各种矛盾和困扰充斥的当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许鸿基打趣说,千万不能“行到水穷处,就是跳崖时”。

美之于社会———

和谐、秩序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和谐和秩序是宇宙之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当万物有常,万事有理之时,美才得以显山露水。

许鸿基说,秩序在古代哲学中体现为三纲五常、各居其位,在书法中则体现为结体中的主次区分和相互避让。为达到最佳视觉效果,一字之中各点、划结构的安排,空间的占有可能会出现‘不均’的状况,有些得受委屈,缩小一点,有些则可以舒展一些。“以‘摩’字为例,其中‘林’的双“木”并非平起平坐,右边的‘木’必须向上提,以留空间给下部‘手’的首撇。”许鸿基说:“书法的最高境界在和谐。”结字、布白和全篇布局,创作如此,欣赏依然。

许鸿基认为,如果能从书法的和谐和秩序之理得到借鉴,则大大有助于社会的包容,人际的和谐。民间有句俗话,一个团体,切忌“荷叶包钉子———个个想露头”。书法、人生、社会,何尝不是?那一股砥砺和认真,伴随着许鸿基走过半生峥嵘。

许鸿基始终坚持“静、淡、平正”才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使他的书法质朴而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为美又添增一脚注释。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