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艺术为生命 为百姓演好戏
山西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 二度梅花奖演员 谢 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前辈艺术家,各位同行朋友:
大家好!
今天,能够作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的代表之一来向大家汇报,我感到非常荣幸,也特别感激。衷心感谢给我一个向大家交流学习的重要机会。我是山西太原晋剧艺术研究院的一名女须生演员,回顾总结30多年从事晋剧艺术的风雨历程,我有一点体会,要想使自己成为一名德艺双馨的戏曲工作者,就必须始终坚持视艺术为生命,千方百计为百姓演好戏。为了说明这一点,我用三句心里话作汇报,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导。
第一句:老百姓既然把戏剧舞台托付给我们,作为演员就理当认认真真地唱好每一出戏。否则,就既对不起供养我们的衣食父母,也对不住滋养我生命的晋剧艺术!
年轻时的我,也许是受戏曲艺术家庭的影响,也许是自己天生就对戏曲有一种爱好,我主动放弃上重点中学的机会而报考艺校,后来成为剧团的一名专业演员。每每跟前辈艺术家老师下乡演出,看到台下成千上万的父老乡亲对剧情中的人物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而感动地呼喊叫好时,我就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在内心激荡。心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够像他们那样,受到戏迷朋友的喜欢呢?即便这时的我,还真没有弄懂民间百姓为什么会对古朴的晋剧艺术如此钟情喜欢。直到在一次次的下乡演出,又和当地老百姓的一次次接触交谈后,我才逐渐地认识到,千百年来,扎根于中华大地各类传统戏曲艺术,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为民间百姓所喜闻乐见,除了他们在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及劳动之余需要有特殊的文化娱乐和精神生活外,还把呈现在舞台的人文历史典故以及流传民间的各种生活故事,当作一代又一代人民群众借古喻今,据事说理,处理各类矛盾乃至教育启迪子女后辈的生动教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戏曲具有的娱乐功能,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比如我们晋剧中经常演出的《打金枝》、《杨家将》、《秦香莲》,以及《六月雪》、《芦花》和《三娘教子》等剧目,尽管在一些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但每隔几年再为他们演出时,老百姓仍然是百看不厌,热情不减。由此我想到,民间百姓对一出好戏的期盼,为某个优秀演员的出色表演而叫好,固然有对传统剧目的赞许和对优秀演员的追捧,但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敬仰!有了这样的感情,我也就暗暗地提醒自己,既然我选择了晋剧艺术,我就应当把这门艺术自觉地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既然老百姓把戏剧舞台托付给我们,那作为一名矢志从事戏曲艺术的工作者,就应当下功夫把每一出戏认认真真地演好!否则,就会对不住供养我们的衣食父母,也对不住滋养我生命的优秀艺术。我下定决心,不论再苦再累,遇到什么艰难曲折,我也要在戏曲舞台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这个团,平均每年都要下乡演出300多场,有时在短期内要连赶十几个台口,尽管奔波辛苦,有的演出条件也很差,但每每看到台下的观众——有时遇到下雨天,老大娘撑着伞也要坚持看完戏;下雪天,人们就就地垒起一堆一堆的旺火,边烤火边不误看戏;很多戏迷也都是从几十公里以外赶来,散了戏也迟迟舍不得走。戏迷朋友还像对待亲人一样心疼演员:有一次,我正在台上唱着,突然看到有个老大爷被举了起来,正冲着我,我当时吓了一跳,原来老大爷是为了让我听见,他说,“闺女,别使那么大劲唱,大风口,小心坏了你的嗓子!”;有的戏迷,自家孩子在国外,就因为爱戏,爱听我的戏,便喜欢上了我,把我当闺女一样看待,经常惦记我,嘘寒问暖……,农村的观众都是很直接、很质朴的表达情感,在与他们的互动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真情与付出是相互的。他们的真诚感动着我,也激励我全身心投入到对角色的创作表演中。我相信,当我把对观众的这份感动带上舞台时,当我对所塑造的人物付出真情时,观众也同样感受到了我的付出与真诚。我常常想,我们下乡演出几百场,而边远山区的观众可能这辈子就只能看到你一场戏,而这场戏会令他们终生难忘。曾经有一个张家口的观众来信,说自己母亲病重,听着我唱的晋剧可以缓解一些病痛,我立刻把几张碟寄了过去,过了半年,这位观众再次来信,说他的母亲走了,听着我唱的晋剧,很安详地走了。我以为这个故事就这样悲伤地结束了。可是多年以后,我在张家口演出时,有一位大学生走过来对我说,谢老师,您还记得么,我就是当年那个给您写信的中学生,感谢您为我母亲寄来碟。我一下子就想了起来,小伙子说,因为母亲爱戏,他也开始听我的戏,现在在学习写戏,走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我又惊讶又欣慰,因为戏曲,因为我的戏,能对年轻人产生这样大的影响!这些更加使我坚定了从事戏曲艺术事业的信念,无论当前戏曲生存环境有多困难,舞台和观众就是我坚持前行的动力!
第二句:在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发展的形势下,究竟是新生代的观众抛弃了传统戏曲艺术,还是我们未能推陈出新,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生动的实践告诉我:任何形式的戏曲艺术,只要是精心打磨的精品,就不仅不会失去观众,恰恰还会引领风骚!
我们从事戏曲创作的表演同行都知道,以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美德为主旨的各类戏曲艺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长时间受传统文化滋养的国度来说,决不会骤然间就失去她应有的市场。而现实的一个问题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影视网络多种传媒手段快速出现的新形势下,我们这种依靠舞台和剧场所呈现的戏曲艺术,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味地固守阵地,等着让观众来看戏呢?这确实让不少人内心纠结,也让我自己发生过怀疑和动摇。直到我们团所新创和排演的《傅山进京》两度到北京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后,才使我的思想认识逐渐地清晰起来。记得剧组第一次到首都长安剧场汇报演出时,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不料演出就赢得了各界观众十几次的掌声,谢幕时还有十几位中外观众上台为我们献了鲜花。紧接着我们又应邀到北京大学百年礼堂进行了校庆的专场演出。这次在学府殿堂的演出,北大的师生为我的表演和整体舞台呈现报以热烈的掌声,对剧中几句道白都表现出热烈的欢呼,让我始料未及,不仅是北大的学子,还有许多青年学生因为《傅山进京》,对晋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用录音机录下我的唱段,跟着学唱,寄给我听;有的大学生为了看一场我的戏,一路从包头到张家口,到陕西的榆林、府谷和西安,再追到北京。这些都深深地触动了我的思想和心灵,给我激励,也让感悟到,其实只要是真正的艺术精品,就永远不会失去观众和市场,甚至还会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统领风骚!
当然,要演好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好戏,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是需要精心打磨的。作为演员需要大量地阅读学习背景资料和相关知识,深入细致地体验生活,特别是历史题材,还要充分发挥理解与想像,去揣摩、贴近历史人物与事件。最初对于《傅山进京》,我脑子里几乎一片空白:仅仅止于小时候听到的一些传说,傅山就是一个对老百姓很亲善的老头的形象。可是这个傅山怎么演呀?怎样表现这个“风骨文人”,没有可资借鉴的“范儿”。我心里犯难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过一阵子找资料、翻史书,请教对傅山有研究的老师、学者的“恶补”,脑子里才开始有了点傅山的影子。在认真研读了侯文正先生的《傅山传》之后,一个有思想深度、和蔼可亲,而对皇权在内的精神桎梏却没有一点“奴相、媚骨”的老人,才渐渐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再到舞台上才觉得有了点“根”。每次演出都是一次积累,我自己都感觉到比先前多了一点内涵,多了一点“思想”,多了一点靠近傅山感觉。从2007年到现在,我们这个团带着《傅山进京》,先后在山西、北京、河北、河南、上海、江苏、江西、广东、甘肃和内蒙古等省、市,为各地观众巡回演出500余场,现场观众达近60万人次。还在中国文联的指导支持下,把《傅山进京》拍成数字电影在全国出版发行,成为第三十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提名影片。人们都说《傅山进京》“好戏,好戏”,但我心里清楚,人们是在说剧本好、导演好、音乐好,说舞美好、灯光好、造型好等等,要说我演得好,我真的很脸红,真心说,“傅山”这个充满内涵充满挑战的角色,真是让我吃了好多苦,费了好大劲,但也让我在艺术成长上收获最多!
第三句:戏曲是综合性舞台艺术,作为主演一定要善待台前幕后每一位同事,否则,大伙就不可能同心协力、同舟共济。
多年的实践,还使我感受到,作为主演,特别是出了名的主要演员。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优秀的中华戏曲艺术,从来就是综合性舞台艺术,只有善于调动全体演职人员内在动力,才能把完整的舞台艺术呈现给观众。而这也正是戏曲艺术的魅力之所在。为此就需要每台戏的主演,一定要善待所有的演职人员,大伙才能与你同心协力、同舟共济。
除了搞好演出外,我想的较多的是晋剧艺术的传承,是对青年演员的培养。我不仅自己正式收徒,同时也为在校学习的多名学生认真传授。传授她们传统剧目,和我搭对手戏进行磨练,排演新剧目时,请她们和我一起排演和感悟角色。这些年,有的学生已渐渐成为剧团的业务骨干。
最后,我要感谢一如既往关心和扶持晋剧事业,关心和支持鼓励我的各级领导、专家老师和广大观众。因为有这个庞大的群体和坚强后盾的激励和支撑,我才能在风雨中走到今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指引和感召下,我们的戏曲事业一定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我将为此而继续努力,直至奉献出毕生的正能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