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才”导演宁浩走进熟悉的四季厅,非但没有被媒体和粉丝重重包围,反而淡定地跟老友叙起旧来;“50亿影帝”黄渤轻松地调侃与自己同年毕业的“小龙女”刘亦菲:“跟他是同学,证明“我并不是太老” ;“第五代”导演领军人物张艺谋露出一脸憨厚的笑容,说自己最喜欢的事就是“常回学校看看” ……
10月17日下午,中国电影教育的掌舵者北京电影学院举办了“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暨新中国电影教育65周年”纪念活动,从1950级表演干部进修班的黄钟、郦子柏,到1959级的李前宽、1961级的丁荫楠;从1978级的张艺谋、尹力、李少红、夏钢、陶经、张丰毅,到1985级的王小帅、曹保平、唐国强、宋春丽;从1996级的黄晓明、赵薇、颜丹晨,到1999级的姚晨、杜淳;从2001级的王珞丹、贾乃亮,到2002级的黄渤、刘亦菲、万玛才旦,数百位从北京电影学院走出的学子重归母校。此刻他们身上少了明星的光环,有的只是回家的温馨以及久别重逢的笑容。
1950年,新中国第一所电影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建立,从石老娘胡同一个在民居院落创办的中央电影局表演艺术研究所,到蓟门桥这所现代化的电影教育殿堂,北京电影学院历届师生参与拍摄的影片超过全国电影生产总数的64 %,上千名毕业生成为中国电影的中流砥柱。“65年来,学校始终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发展,用画面凝聚历史,用影像记录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认为,一代又一代的北影人,为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为电影人才的培养、为电影科学的研究和创新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如今,我们正站在建设‘高水平世界一流电影学院’的新起点上,相信此次纪念活动将成为学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
校友记忆中的北京电影学院——
张艺谋(导演) :北京电影学院已经毕业的学生经常会带自己的作品回来跟在校的师生交流,这是学校的一个传统。这个传统其实源自我们那一代。记得我们上学的时候,看片子毫不客气,总是骂声一片,有时甚至会把师哥师姐骂“哭”了,他们经常出了放映室就发誓再也不回来了。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当时的确挺不客气的,也挺“愤青”的。现在还是一样,学校的学生一看张艺谋又带电影回来了,一定是该骂的还得骂。这种传统实际上很好,呈现出了某种开放、自由讨论的空气,你的电影要是不够好,就不敢拿回学校放映。
宁浩(导演) :我来北京电影学院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信念。在学校里有很多机会让我特别近距离地看电影,看制作过程,还有很多鲜活的经验和第一线的创作交流,我会觉得自己离电影很近。我读书时中国电影市场还不是特别好,几乎没有中小成本电影的生存空间,很多年轻导演其实挺无望的,大家都在想到底是沿着电影这条路继续走下去,还是赶快转行拍广告、 MV或电视剧呢?但北京电影学院一直在给我们一种希望,让我们坚持去拍电影——因为师哥师姐们付出努力后证明我们是可以接近电影的,所以我们才会团结身边的一帮同学,大家依靠共同的信念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去完成各自的电影梦。
陆川(导演) :我是199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攻读研究生的,那时候的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剧变,但学校里却纯净得几乎感觉不到时代的锋芒。我们几个二十六七岁的研究生每天就在宿舍里聊电影,天天录带子、传带子,然后讨论、争执,争到兴头上甚至互相拍桌子对骂。我们这群大男人就像孩子一样,每天就是教室、拉片室、宿舍“三点一线” ,生活中唯一的话题就是好电影、坏电影以及将来怎么拍电影。这种简单而充实的日子,让我们感到无比幸福。
赵薇(演员、导演) :我曾跟许多大学新生一样,以为进了大学就像进了一个自由的王国,其实班主任崔新琴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上大学我们反而像小学生一样被“管”了起来。每天早上起来先围着学校外面跑步,绕一大圈,练完晨功去吃早饭,然后再去上课。在学校积累的很多经验,并不足以去应对现实中的表演考验,但平时老师对我们基本功和表演素质的要求,往往比经验更重要。从演员到明星,可能需要靠机遇或者运气,但老师教会我们,做一个正直的、纯粹的、内心干净的人,才是演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黄渤(演员) :北京电影学院师生关系更像父子、母子,老师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演员,而不是一个明星。对于我来说,能当演员已经是一件挺奢侈的事,明星只是它的附加值。在学校印象最深的是去蹭课,几个系都在讲电影《罗拉快跑》 ,美术系从颜色角度讲,导演系从叙事方法讲……不同老师会有不同的角度和解读方式。一次针对表演本质的探讨,文学系师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两个星期后的课上,表演系老师第一件事就说,上次的问题他回去思考了一周,这令我肃然起敬。北京电影学院就像在我脑子里安装了一个芯片,给我植入了一种对电影不离不弃的情感,让我永远不会删除对电影的热爱和尊敬。
姚晨(演员) :刚开始到社会上实践时,我只能靠本色演出一些角色,但是作为专业演员,不可能允许自己永远靠本能演戏,这时我就发现当年老师教的东西现在竟然都能用得上了。老师会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特质,而不是把所有学生都教成同一种类型,我们每个人都在享受表演的乐趣,在此过程中寻找自我、寻找自己作为演员的定位,这是我学习生涯中最快乐的时光。当年接拍《武林外传》 ,是因为好朋友要做这部戏,正巧我没什么戏可拍,每天就在家里买菜做饭。谁都没有想到,这部戏竟然为我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我因为演喜剧走红,是所有人都没有料到的,因为当年老师招我进来是作为青衣培养的。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要得益于老师将我塑造成了一个“全才” ,而非“偏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