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有情 对艺术有心——音乐界研讨李谷一50年艺术实践
中国艺术报
2012-04-11
裴诺

2012年4月9日,由中国音协、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主办的李谷一艺术实践研讨座谈会在中国文联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沛东,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顾欣,中宣部文艺局副巡视员李小虹,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巡视员、中国文联演艺中心主任郁钧剑,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研究院音乐系主任、中国音协音乐传播学会会长曾遂今,解放军艺术学院声乐系教授孟玲,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著名作曲家王黎光,中国音协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金兆钧,歌唱家付笛声、任静等和李谷一出席了座谈会。在李谷一从艺50周年之际,座谈会集中探讨和解析了李谷一艺术风格的形成、发展及历史定位,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声乐事业发展的脉络,并为当前声乐发展建言献策。大家充分肯定了李谷一在声乐领域“接地气”的同时又大胆创新的风格,认为其演唱的一批新作品具有地方风情和戏曲韵味,而她对气声的运用和对戏曲、美声、民族唱法的融合对声乐教育界也有很大启示。

郁钧剑坦言自己是听李谷一的歌成长起来的:“现在老说谷一大姐是中国第一个流行歌曲的演唱者,我倒觉得她是中国民族声乐的一个时代的奠基者,也是一个里程碑。在她之前的民族唱法基本上是代表了某一个地域性的民间唱法,谷一大姐结合了戏曲的咬字和流行音乐等的气声之后,丰富了民族唱法的演唱方式。我学声乐的时候开始也是学美声唱法,谷一大姐的演唱不仅对我形成自己的风格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也让我知道了唱歌是要把自己融入到讲故事的过程中的。”

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心高级编辑秦新民认为李谷一的歌唱有独特的创新价值,“李谷一具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她不论演唱任何形式的歌曲,包括中国戏曲、传统民歌和流行歌曲或是外国古典歌剧、民族歌剧等都能运用不同的声音和技巧,对不同的主题进行全新的演绎,表达出一种全新的内涵和意趣,李谷一在声乐演唱上成功的创新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声乐艺术的内涵,为中国声乐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乡恋》开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它让听众第一次感到音乐当中有了一个‘我’。”

“歌如其人,人如其歌”是孟玲对李谷一的评价。“李谷一早年学过花鼓戏,还会美声的唱法,并前后师从30多位老师,博采众家之长,吸收了很多营养,她借鉴了很多而且动脑子发展了它,而不是随波逐流,很好地融合、消化、整理,《乡恋》就是经过反复推敲才决定那样唱的。不以流行、美声、民族严格区分唱法,她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敢字当头,敢想、敢做、敢为,不能为了方法去唱。”她说。

王黎光认为梳理李谷一的歌唱艺术不单是一个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层面的问题:“艺术如果不走向人民的话,是没有价值的。获得观众和社会的认可,是我们艺术家对功利二字最准确的把握。你都不懂得取悦于更多人,价值何在呢。李谷一不自觉地也是自觉地把自己的声乐艺术走向了人民大众,在李谷一的声乐中,能感受到她离我们很近。”

李忠杰认为:“李谷一的艺术生涯是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是时代造就了她,而她又引领、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为什么《乡恋》在当时会有那么大的争议呢,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打开,但时代在进步,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我们的艺术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在这种形势下,李谷一的艺术应运而生,她用自己独到的见解、明媚的视角开创了一种新的演唱风格。”

从戏曲到《乡恋》《难忘今宵》《我的祖国》再到戏歌上的突破,金兆钧认为李谷一的艺术生命跨度从“文革”前一直到今天:“李谷一是一个健康的、阳光的、生活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在良好的艺术生态群落中保持了纯真、大美、至善追求并予以实践的艺术家。”

“社会群体的生命离不开感情交流,李谷一的歌声再现了人与人之间情真意切的情感事件,但是今天,随着网络传播规模的推进,歌手在越来越多地换代,他们的歌曲似乎正在与人的真情实感和实际生活相背离。”曾遂今感到探讨李谷一演唱风格将为我们思考当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研究当代中国音乐文化建设提供积极丰富的资料。

大家的发言和感受正如徐沛东所说的那样:“李谷一忠实恪守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正确道路,积极地把个人艺术追求融入国家发展的恢宏旋律中,把文艺的生动创造寓于时代进步的华彩乐章中,满腔热情地讴歌时代主旋律,成为了一名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