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的饕餮盛宴
中国艺术报
2014-09-19

2014年9月,由第十一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组委会主办、内蒙古自治区舞协承办的“舞悦内蒙古”舞蹈精品展演在呼和浩特市乌兰恰特大剧院精彩上演。第十一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舞悦内蒙古”舞蹈精品展演学术研讨会同时隆重召开。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罗斌,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宇,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巴特尔,内蒙古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吴迎春,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斯琴塔日哈,著名舞蹈家、国家一级编导查干朝鲁,中国舞协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舞协主席赵林平,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孙龙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教授蒙小燕,著名舞蹈家、上海戏剧学院督导组专家敖德木勒,著名舞蹈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敖登格日乐,山西省舞协主席、国家一级编导付汉生,河北省舞协主席兼秘书长张薪茹等专家学者出席。

本场演出的舞蹈节目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草原文化长廊”建设重点项目《内蒙古60年舞蹈精品集成》中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评选时间范围为1946年至2009年)和2010年至2013年在全国各权威舞蹈大赛中荣获金奖的作品(《盅·碗·筷》《马背上的女人》等)共同构成。整场演出共分为舞阅、舞悦、舞跃、舞越4个篇章,由赵林平担任总导演,贾作光、斯琴塔日哈、查干朝鲁、敖德木勒、敖登格日乐等老中青少六代舞蹈艺术家同台共舞,演绎出薪火相传、传承创新的画面,也预示着蒙古族舞蹈事业后继有人、蒸蒸日上的美好前景。

研讨会上,为内蒙古民族舞蹈事业奉献智慧和心血的老中青少几代艺术家,以及全国知名的舞蹈理论家、舞蹈教育家等对内蒙古自治区60年来的舞蹈发展脉络、经典作品进行了详细梳理,并就蒙古族舞蹈的传承与创新、如何进一步传播蒙古族舞蹈文化、承传蒙古族舞蹈艺术精神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本次展演是继2011年7月内蒙古精品舞蹈晚会之后,内蒙古舞蹈界的又一次盛会,对内蒙古自治区60多年来舞蹈艺术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深刻展现了蒙古族舞蹈艺术始终承继着的倔强民族性格和优秀传统。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当代内蒙古舞蹈艺术发展的成就,认为当代内蒙古舞蹈艺术在传承发展中,通过八代舞蹈人的不懈努力探索,拥有了58部经典舞蹈艺术作品。在这些艺术精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与承”互动过程中每一代舞蹈人对于传统的继承和认知,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的新传统。与此同时,与会专家也中肯地提出今后舞蹈承传中需注意的一些问题。大家认为,文化传承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呈递,是蒙古族表达、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当代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技术动作的延续和承接上,而应将传承重心放置到文化之中。 (南飞雁)

感 言

贾作光 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协名誉主席

在创作上,首先希望大家能向生活学习,因为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没有人民的哺育,没有生活的积累,就不会有今天这么多好的节目。当年我通过生活、体验,再经过牧民的教导、改正,创作出来的作品一出场、一亮相,牧民们就鼓掌叫好。通过这次展演,我看到年轻一代舞蹈演员成长起来,我很激动,很受鼓舞,更希望大家今后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多创新,没有创新就不会有新的发展。

斯琴塔日哈 著名舞蹈家、中国舞蹈“荷花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内蒙古舞蹈艺术在传统与创新过程中,应关注国家对民族文化艺术的期待。1946年4月1日内蒙古文工团的成立,标志着蒙古族新文化艺术事业的开始,内蒙古文工团培养的舞蹈人才遍布全国。从这次展演的舞蹈节目来看,作品坚定地执行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生活是文艺创作源泉的重要思想。而这也是内蒙古舞蹈界一贯的创作理念。

查干朝鲁 著名舞蹈家、国家一级编导

内蒙古舞蹈事业的发展已历经七八代人的辛勤劳动,有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存在只重视肢体不讲究文化的现象。

文化是舞蹈的灵魂,希望年轻一代的舞蹈创编者与演员都要深入学习所要挖掘的舞蹈文化。我们蒙古族在历史上对国家作出了伟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现在的舞蹈家要继承发扬传统,同时要建立新的传统。

“舞悦内蒙古2”赞

罗 斌(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秘书长)

“舞悦内蒙古2”(以下简称“舞悦2”)作为第十一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开幕式作品和又一台标志性的蒙古族舞蹈艺术精品晚会,继3年前首推的“舞悦内蒙古1”(以下简称“舞悦1”)之后隆重登场,既给清爽的草原平添了一份喜气,又为内蒙古舞蹈艺术增加了一个历史性的关注“节点”。无疑,这是又一场蒙古族舞蹈艺术的饕餮盛宴,时间跨越半个世纪,补充了“舞悦1”之不足,继续融汇上至舞蹈艺术大师贾作光、斯琴塔日哈、查干朝鲁,下至艺术院校的莘莘学子等几代蒙古族杰出舞人的恢宏创造。

平心而论,品味“舞悦2”的4个篇章,很为它的4个标题所动,因为它们无意中标明了晚会的审美和评议思路,不妨拿来一用。当然,品鉴的焦点是意旨和本质,非本体和形式,尽管它们必然的指向也是内在的规律。

舞阅——游弋于历史之中,抚摸“舞者的回望,舞者的脚步”,不禁令人感喟半个多世纪蒙古族舞蹈艺术的脉络及其阅历中的含量与意义,甚感堂皇。从贾作光的《牧马舞》《喜悦》、宝音巴图的《布里亚特婚礼》到白铭的《鼓舞》、赵林平的《马背上的女人》,从社会、生活、艺术到物质、人生、观念,全方位的变迁体现了全景式的鸟瞰,用舞蹈观照民族的生命情调,实现艺术化地解读人性、勾勒人本价值的目的,“舞悦2”做到位了!纵向的“阅”与横向的美和谐一致了。

舞悦——经典重现,精神在线,感动永远,激情永在!如创作者们界定成的“舞者的喜悦”。老中青几代舞蹈艺术家代代相传,特别是对内蒙古民族舞蹈艺术作出突出贡献的老一代艺术家们,在这里经典再现,尽示“舞悦”。李淑英、陈淑娟的《剪羊毛》、吾含的《擀毡舞》、哈斯的《马头琴声》、巴达玛的《蒙克珠兰》和林树森的《敖特尔风情》,在回瞻中激活历史,让情感与意绪的光芒点亮民族的神经,绽放出新鲜的意味,承载出跨越的心语。

舞跃——题记标明“舞者的跃动,智慧的灵动,各个时期舞蹈艺术家活跃的创作思维,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图腾崇拜”,显然饱含了蒙古民族的生命情怀与舞蹈表达的本体昭彰之间的亲密关系。敖登格日乐的《翔》、李淑英的《驼铃》、秀仁其木格的《大漠神韵》和满都呼、包峰的《穿新靴子的小伙子》,诸多舞目尽显自然、生态、人文的相得益彰,让舞蹈的灵性与心灵的自由之间形成沟通,让肢体的舞动充满人性的力量和人本的鲜亮;而动感与动作的背后形成的动人美韵,无疑让这种力量增添了无穷的想象。

舞越——与时俱进,超越自我,更上层楼,引领时代,构成这个篇章的核心理念。看着哈斯敖登的《纳曼祈勒》、沙仁高娃的《卫拉特·布斯贵》、李玉玺的《东方筑路人》和呼格吉勒图的《盅·碗·筷》等屡获殊荣的舞目,悟出了今天蒙古族面向未来的勇气、超越自我的志气、再造辉煌的霸气和满目馨香的仙气。

总体观之,晚会追求的“四级跨越”,层层递进,步步为营,高潮处戛然而止,以共舞《安代》作结,妙处在于:见证了日月,明确了悲喜,感染了时代,洗涤了人性。如此,便导出这样的结局:“舞悦2”从作品到人物的杰出表现让世人相信,舞蹈是人类最崇高的生命仪式,舞者是民族精神的忠实代言。

保持持久的传承和创新

巴特尔(内蒙古自治区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

看了这次展演我很激动。“舞悦内蒙古”上篇演出在2011年第八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上引起了轰动,在内蒙古舞蹈界和社会各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舞悦内蒙古”下篇能够继续演绎下去,与第一次的成功有很大关系。

“舞悦内蒙古”两次精彩演出是内蒙古舞蹈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这两次演出的成功有几个原因:一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到今年是第十一届,前6届是内蒙古自治区与盟市合办,基本以群众文化为主。从2009年开始的第七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有关文化宣传部门在办,宗旨就是要推出精品、展示精品、培养人才。

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的重新定位对我们通过演出推出精品有非常好的作用。在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推出精品的同时,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还启动了“草原文化长廊”建设项目。项目的启动是对内蒙古各个艺术门类的梳理、传承、保护,这次展演的舞蹈,也是其中的一个工程。在2011年,我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委托主持评选工作,从100多部作品里选出58部,在第一次演出22个作品后,这次将其他优秀剧目加上这几年中国舞蹈“荷花奖”获金奖作品进行第二次展演,这一成功与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两次展演上,贾作光、斯琴塔日哈、查干朝鲁几位老师都在舞台上和年轻演员同台表演,一块儿作贡献,非常难得。“舞悦内蒙古”实际上就是对从1946年至今的优秀剧目的梳理,这也是“舞悦内蒙古”的一个特点。从我们老一辈的舞蹈家、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到现在,编导队伍已经七八代人了,加上演员就更不用说了,这也是我们节目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包含着我们所有舞蹈人的努力。如果没有协同作战的精神和所有舞蹈人的努力,就不会有现在的结果。内蒙古舞蹈植根在丰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植根在生活中,从20世纪40年代贾作光老师的创作开始,就是扎根在民族文化和生活基础上的,我们现在的舞蹈要好好地传承这样的传统。

蒙古舞作为一个舞种,跳遍全中国,这与它本身的魅力是分不开的。从历史上来说,蒙古族人最早是没有文字的,很多时候要靠音乐和舞蹈来传达感情。蒙古族舞蹈传承了北方少数民族舞蹈,从匈奴到鲜卑、契丹,蒙古族是集大成者。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蒙古族文化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是整个北方民族的文化,蒙古民族继承了所有北方民族优秀的东西。

今天尽管我们的舞蹈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要有忧患意识,上世纪90年代蒙古族舞蹈的发展曾经遇到过瓶颈,直到随着《塔林毕斯贵》《草原酒歌》《盛装舞》等一批优秀作品的获奖才开始重获辉煌。我们应保持持久的传承和创新,同时在传承中不断提升教育理念。我们不仅要把民族的传统发扬光大,而且还要走出去多交流,以此来了解世界不同的文化、了解舞蹈的多样性,把握世界舞蹈发展的趋向,这个过程也是传播民族舞蹈文化最好的方式,同时要警惕闭门造车给舞蹈艺术传承带来的严重影响。我们要给年轻人建立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这也是艺术传承的必须。

一部浓缩的内蒙古舞蹈艺术史

赵林平(中国舞协副主席、内蒙古自治区舞协主席、“舞悦内蒙古”总策划和总导演)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针对各艺术门类实施了“草原文化长廊”建设系统工程,当时的《内蒙古60年精品舞蹈集成》被列为重点项目之一。

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决定结合“草原文化长廊”建设项目,在第八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上做一台舞蹈精品展演,于是从这58部作品中选出22个构成了“舞悦内蒙古”精品展演的第一篇,并在呼和浩特和北京展演,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时隔3年的第十一届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上,我们再次接受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交给我们的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舞悦内蒙古”精品舞蹈展演不是普通舞蹈晚会,而是一部浓缩的内蒙古舞蹈艺术史,是一部活态的舞蹈教科书。“舞悦内蒙古”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总结和梳理了内蒙古舞蹈史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充分展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舞蹈事业取得的优秀成果,带给人们穿越时空的美的享受,是一部动人心魄的舞蹈诗画。

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飞的,以贾作光老师为代表的老一代艺术家们为内蒙古民族舞蹈发展奠定了丰厚基础,像《鄂伦春》《哈库麦》《鄂尔多斯》《牧马舞》《鸿雁》等舞蹈精品影响了几代人的创作和表演,成为蒙古族舞蹈教材取之不尽的宝贵财富,为蒙古族舞蹈教学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当然也为我们后辈的创作制造了难以逾越的高度,比如在创作中我们会参照经典,在当代创作的时候要超越这些经典难度很大。

我们今后要牢牢把握蒙古族舞蹈的发展方向。内蒙古舞蹈的创作曾经经历过低谷、坎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少,精品更少,在全国舞蹈比赛中有时都不能入围决赛。我们分析有四点原因:首先是创作队伍青黄不接,表演人才断档;其次是创作理念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走进了固步自封的死胡同;再有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丢失,认为传统民间的东西太陈旧了,过时了,盲目跟风崇洋,不够理性;还有就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民族艺术要能够保持自身独特的属性和品格,在继承蒙古族舞蹈文化精神和保持舞蹈语言纯粹风格的基础上,去发展创新,这是至关重要的。

与时俱进和交流互鉴

孙龙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看完“舞悦内蒙古”展演后,我觉得“舞悦内蒙古”具有很高价值和深远意义,其中体现的传承精神尤其让我感动,这次展演几代人同台精彩演出,体现了内蒙古舞蹈的兴旺发展。

展演的第一篇章“舞阅”中第一个作品就是贾作光老师创作的《牧马舞》。当年没有录像,全靠记忆力与仅有的几个图片来复排,充分说明我们的传承没有断,我们的文化在继续往前走。这里还有一个文化觉醒的问题。我上大学时,老师老说“舞蹈是文化”,现在我把这个改成“文化舞蹈”。展演节目单上对第三篇章“舞跃”的阐释:各个时期舞蹈艺术家活跃的创作思维,源于生活、源于自然、源于图腾崇拜。这句话我理解的意思,就是文化。

在“舞悦内蒙古”展演中,领导、导演、演员三位一体,变成文化现象——“圆象”。我把蒙古族舞蹈概括为两点:一个是“远”,即遥远,蒙古舞中很多神态和动作都是向远处走、向天边走;第二是“圆”,蒙古舞所有的动作都是圆的,包括肩膀的动作也是圆的。“舞悦内蒙古”让我看到了蒙古族舞蹈中与时俱进的感觉,舞蹈与时代结合,踩着时代的脉搏去发展;还有就是互鉴交流的问题,即和世界对接交流互动,因为蒙古马和草原文化不仅是独立的个体现象,也是世界性的现象;最后是薪火相传的舞蹈活历史,这叫生命,这叫圆象。

把民族舞蹈文化作为巨人的肩膀

蒙小燕(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院长、教授)

参与这次展演和研讨我特别有感触,从展演中我们看到了内蒙古舞蹈几代人的传承和他们对舞蹈所作出的贡献。作为一个舞蹈工作者,如何正确把握住我们舞蹈的传承?首先要站在民族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把民族舞蹈文化作为巨人的肩膀。我们不能丢失了文化,老一代艺术家都是在生活中体验、提升,一步步过来的。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对于民族舞蹈我们有传承的使命,当然这种使命是建立在民族生活的基础上的。

在舞蹈教育过程中,要使一代代舞蹈人提升对民族舞蹈文化的认识,不论是哪个民族,你要认识到它的文化,如果不站在这个立场上,就不可能发展得更好。

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工作方案里,我们也有这样的思考,把关于民族的文化课程强化、加深到专业课中。以前上民间舞课程时,老师只是教授民间舞,现在也要讲民间舞蹈文化。比如上藏族舞蹈课的同时,我们也开设藏族舞蹈文化,蒙古族舞蹈课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参加这种研讨给了我很多思考,也给我们将来的工作带来很多启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