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鹰:用中国思维塑造理查三世
第一财经日报
2014-04-23
吴丹

当导演30多年,王晓鹰从未排演过莎士比亚。直到2012年,“环球莎士比亚戏剧节”计划在全球寻找37位导演执导莎士比亚的37部作品时,王晓鹰被他们纳入视野,才算真正走进莎士比亚世界。

英国人了解王晓鹰的导演风格,他的戏剧作品通常都是艰涩难懂、充满哲思且直指人心的严肃之作,比如《萨勒姆女巫》和《哥本哈根》。“他们知道我对悲剧和历史剧比较感兴趣,就安排我导演《理查三世》。”

理查三世是莎翁笔下著名的魔鬼式人物。曾有英国评论家说:“莎士比亚给予理查三世一种刻意激起观众惊愕的力量,也给予他一种迫使观众对他表示敬佩的勇气。”

初读剧本,王晓鹰最惊讶的是,莎士比亚创作《理查三世》时年仅27岁,“我不知道一个年轻人如何能体会到那么多的人心之恶。”人物一登场,莎士比亚就让理查三世念了这段恶狠狠的独白:“天生我一副畸形陋相,不适于调情弄爱……我既无法由我的春心奔放,趁着韶光洋溢卖弄风情,就只好打定主意以歹徒自许,专事仇恨眼前的闲情逸致。”

但打动王晓鹰的并非理查三世的恶,而是周围同谋者的恶、软弱、纵容与阴谋。“我有时觉得,是时代和周围的人成就了理查三世,让理查三世畸形的灵魂肆无忌惮地生长起来,最终篡权夺位。我很佩服莎士比亚能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把人性看得如此透彻。”

“在解释理查三世这个人物的时候,我有一个很重大的,跟莎士比亚原意不一样的地方。”王晓鹰说,在莎士比亚时代,西方人普遍认同“先天残疾往往是邪恶人格象征”,所以理查三世的邪恶都来自相貌的丑陋和身体的残疾,但他认为:“面对关于权力、欲望、阴谋、杀戮的时候,并不只是丑陋残疾的人才会体现出内心的扭曲和丑恶。很多相貌正常甚至道貌岸然的人,内心同样丑陋残疾。”

奥斯卡影帝凯文·斯派西在塑造理查三世时,强调其瘸腿与丑陋。但王晓鹰让理查三世挺直了身板,他不但肢体健全,而且用自身魅力征服了安夫人。“剧本中有一点让观众难以接受,理查三世是丑陋残疾的,但当他向刚刚丧夫的安夫人示爱时,安夫人居然当场就范,这个情节在人物感情逻辑上让我难以理解。我想塑造的是一个外表健全而灵魂残疾的理查三世,我只想单纯表达一个人如何产生野心,又如何被他的野心所推动,并最终被这野心的强大力量所毁灭的故事。”

“我用了一种中国的思维,以阴阳一体的方式塑造理查三世。在人前,他是一个正常人,一个很帅的君王。在人后,我用内心独白表达他的邪恶、欲望和杀戮,演员完全用肢体表达,不用换服装,一转脸,内心戏就出来了。第一眼看《理查三世》,你会觉得这是一部中国戏,人物造型、表演礼仪都是中国式的,还借鉴了很多戏曲的东西,比如青衣和丑角,京剧的韵白穿插在话剧独白里面。但是,我们表演的内容完全是《理查三世》的,剧中的人名和地名都没有改变。”王晓鹰说,他拍这部戏时想得很清楚,他不讲英国历史,也不是为了描述英国历史上的一位君王,“我想说的是极端的权力欲望对自己和他人的戕害和毁灭。”

另一个大胆的处理,就是把《麦克白》与《理查三世》相结合。“这两部戏剧都是写靠阴谋杀戮登上王权的野心家。”王晓鹰说,《理查三世》毕竟是莎士比亚早期的作品,不如后期作品对人物内心的剖析那么深刻,所以他从更成熟的《麦克白》中借鉴了一些情节。“一是经过删减后留下了三个王后,玛格丽特、伊丽莎白公主和安夫人,她们扮演的女巫燃起了欲望。另一个是理查三世戴的杀人的血手套,也完全是从《麦克白》中引用过来的。”

让王晓鹰意外的是,《理查三世》在英国上演时获得一片好评,《卫报》还发表了长篇评论,将四星的高分赋予该剧。他这才知道,当着英国人的面演莎士比亚的那些忐忑完全没有必要。“英国的戏剧专家和观众根本不会想你的演绎是不是遵循他们老祖宗的原意。400多年来,他们习惯了,甚至把这当做引以为傲的现象。有多少观众就有多少哈姆雷特,这是一句经实践证明的千真万确的名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