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七十的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刀美兰12岁从艺,迄今60周年,头上戴满了“舞神”“舞魂”“金色孔雀”“傣家好儿女”“人民艺术家”的光环,功成誉满的她本可“刀枪入库”幸福地安度晚年,但她仍不辞辛劳,活跃在人民大众的大舞台上,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而奔波,执著追求艺术更高境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发挥艺术家的正能量,其精神何等可贵。
今年,傣族人民欢度傣历1377年(泼水节)之际,恰逢刀美兰从艺60周年之时,“金孔雀”飞回故乡西双版纳,此次“故乡行”,刀美兰深入傣族村寨参加村落传统文化展演,与民间艺人同台献艺交流,走访民族传统文化传习所和传承人,促膝交心传授技艺,显得那么亲近和融洽。此行的“接地气”行动在当地引起极大轰动,得到广大民众的赞誉,这不仅是艺术家深入生活把艺术成果反哺民众,更是再哺于民众、为推进和创作新的艺术成果汲取更多营养、弘扬正能量的新方式。
刀美兰取得今天的成就,源于傣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傣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是勤劳勇敢、温柔善良、与世无争、追求自由平和的民族,且能歌善舞。童年生活在傣族村寨浓郁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刀美兰天生灵性,从小知书达理,能歌善舞,能模仿大人唱“章哈” ,跳孔雀舞、马鹿舞、象脚鼓舞、傣拳术舞等。傣族祖辈的优良品质和传统文化给她奠定了从艺的基础。十几岁的她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工团创作的舞剧《召树屯与楠木诺娜》中饰演孔雀公主楠木诺娜,优美的舞姿显现了她的艺术天才,孔雀公主善良美丽的形象留在了观众的心目中。由此,她很快被调入云南省歌舞团,在老师们的精心培养下,进步很快,参加排演进京汇演的节目,她表演的舞蹈《赶摆》 《小卜少》中傣族少女婀娜多姿的形象获得成功。调入北京东方歌舞团后,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艺术大师们的培养,她的艺术天地更大了,有机会汲取各民族优秀的艺术营养,也学习到了国外的表演艺术。1964年,在我国第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她表演的傣族花环舞将傣族优美的舞蹈艺术介绍给了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刀美兰的艺术巅峰是1980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的独舞《金色孔雀》和《水》 ,其作品完全继承傣族舞蹈基本要素,汲取世界各民族舞蹈艺术的精华,创造出神魂舞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形体的举手投足、一招一式,眉眼的一睹一瞥、一张一合,情感的张弛有度、痴醉于舞,线条的流畅、优美无瑕,淋漓尽致地把傣族人民崇尚生态、与大自然和谐共生、追求自由平和美满幸福生活的理念以及勤劳勇敢、善良豁达、柔情似水的性格展示在人们面前,倾倒了评委和所有观众。随后,刀美兰把自己的艺术创作成果《金色孔雀》 《水》 《尝新米》《勇士》 《小卜少》 《赶摆》 《长甲舞》等舞蹈汇集成独舞专场公演,感恩和回报社会,获得极大反响。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表演技艺和极高的艺术魅力创造了“美兰艺术” ,她积累了多年舞蹈艺术的经验,把民间傣族传统舞蹈“天上飞、水中游、麂子蹬、马鹿跳”和“三道弯”的特点,升华为一套较为完整规范的傣族舞蹈基本动作,供于教学,这也为传承傣族传统文化做出了又一巨大贡献。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傣族传统文化研究者,我是从小看着刀美兰的舞蹈长大的,从小就敬仰她的舞蹈艺术,敬佩其谦虚为人。此次“刀美兰故乡行” ,我有幸见证其追根寻源、与民族民间艺人切磋技艺、探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感人场面。
活动中,在曼掌寨子欢乐的广场上,在铓锣和象脚鼓声中,载歌载舞的民众把刀美兰围在中央,刀美兰全神贯注地与当地民间艺人共跳象脚鼓舞和傣族拳术舞。她时而挎鼓蹦跳、时而握拳踢腿,身轻如燕地在人群中飞舞,仿佛回到了年轻时代,哪里还有70岁老人的影子。只见她舞到一个比她年轻十多岁的舞者面前与之对拳,乘其不备,迈腿转身抬腿踢向对方,把对方逼退了好几步,再上步出拳,直击对方脸面,同时迅速侧身半蹲稳立脚步,防止对方的反攻。此功法是傣拳术里难度最大也是最厉害的一招,年轻的一般武师都难做到。刀美兰功法到位,干净利落精彩的一招,立下脚步脸不变色气不喘,把大家都惊呆了,随即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刀美兰“哈哈”地笑着,谦虚地拉住对方的手,与之切磋,请教傣拳术技巧和要领。艺术家的高尚品质和谦虚美德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大家。可想而知,刀美兰60年来就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苦心探索,精心积累,才取得了光辉的成果。刀美兰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生她养她的神秘土地、原始森林和多情的澜沧江,来自于家乡父老和人民大众;也来自于她对艺术的孜孜追求、虚心好学、勤奋苦练而打下的扎实功底;更来自于她对党和国家,对人民和家乡父老,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刀美兰是傣家人民的“金孔雀” ,是傣家人民的骄傲,也是傣族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人。她是我们的楷模和榜样,我们需要这样的艺术家。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 ,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今天我们重温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在今日中国,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的严峻形势,更要求我们的艺术家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大众,挖掘、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人民大众火热的生活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有正气的艺术家们要“接地气” ,汲取和再汲取丰富的艺术营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贴近人民生活、“接地气”的、弘扬正能量的艺术作品来。为此,刀美兰做出了新的尝试。人民大众喜欢“接地气”的优秀文艺作品,人民大众更拥戴“接地气”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