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建波:用情“谱”写百姓心声
威海日报
2011-07-13
朱筱杰

音乐是他的精神伴侣,是他生命积淀绽放出的思想火花。

他谱出的旋律有大海的宏阔辽远,有浪花一样的活泼轻柔,有星光斑斓的静谧平和,还有滔天巨浪般的激情豪迈。

他就是从威海走出去的深受全国人民喜爱的著名作曲家戚建波。他的每一首作品都带着胶东特有的憨厚朴实和乡情土韵,却又那么优美动听、朗朗上口。这种朴实的创作风格,拉近了歌曲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也为他带来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走进了百姓的平常生活,成就了一首首传唱于大江南北的歌曲佳作。

近日,戚建波获评“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今年,由他谱写的作品《情系老百姓》和《好男儿就是要当兵》,经过层层甄选,成为“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36首入围歌曲;又经过几轮终评投票,《好男儿就是要当兵》最终成为“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获奖的十首歌曲之一。

亲情作曲家与“春晚大户”

1997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首《中国娃》让人们记住了戚建波这个名字。

此后,戚建波的名字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央视春晚———《常回家看看》《亲情电话》《好男儿》《中国志气》《祖国万岁》《亲朋好友》《开门红》《母亲》《爷爷奶奶和我们》……时至2011年春晚,戚建波已有18首作品登上春晚,成为名副其实的“春晚大户”。另外,还有《父亲》《咱老百姓》等亲切动人的歌曲被广为传唱。

能让自己的作品频繁地走入春晚,唱响祖国大地,戚建波靠的只有一个字———情。亲情、乡情、友情,是戚建波作品永恒的主题,这也就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色———饱含真情。著名作曲家徐沛东曾这样评价戚建波:音乐在表面上的东西是很简单的,但是音乐背后的东西却是很深的。

曾有人问戚建波:“为什么在您的作品里有亲情、乡情、友情,却很少涉及到爱情?”

“爱情最终也会变成亲情,亲情才是天下第一情。”谈到亲情,戚建波就想起了歌曲《爷爷奶奶和我们》,这首歌完全是他的亲身体验,记得当年参加高考时,戚建波的奶奶每天让他坐在量米的升上吃饭,以借“升”的谐音盼他能考上大学,这些最平凡、最朴素、最醇厚的亲情让他终生难忘,也成为他创作的源泉,让他的灵感和感动一起涌动。多年来,戚建波把对人生、社会、亲情、友情、乡情、骨气、孝心等诸多感悟、真情体验化作一段段美妙动听的旋律,由他创作的《母亲》《父亲》《孝敬父母》等作品,道出了寻常百姓的心声和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从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共鸣。

唱出百姓心声 谱写军人豪情

去年7月,由中央电视台、中国音乐家协会等共同主办,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新创作歌曲,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隆重献礼的大型活动“唱响中国———群众最喜爱的新创作歌曲”正式启动。一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词曲创作者都纷纷响应,积极参与。组委会经过几轮评选,从近两万件作品中甄选出36首入围歌曲,其中就有戚建波的两首作品《情系老百姓》和《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这两首作品都延续了戚建波的创作风格:简单易记、朗朗上口的旋律中饱含了朴实的真情。

“老百姓的苦刻在你揪紧的心头,老百姓的乐挂在你舒展的眉头,老百姓是父母真情天长地久,老百姓的幸福是你一生的追求……”戚建波说当他第一次看到这首《情系老百姓》的歌词时,便被字里行间的质朴情感所打动,通过跟词作者王建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几经修改,将原来的两段词改为现在的一段词,给了音乐更大的空间。“心为民所忧,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很巧妙地把国家领导人的话融在歌词里。所以创作的过程中,他们坚持的信念就是:说老百姓的“真”话、唱老百姓的“情”歌。

戚建波习惯在谱曲之前先把歌词“吃透”,只有将歌词吃透才会在心里产生共鸣,随后的创作过程就是自然心声的流露。《情系老百姓》就是他心中对老百姓的爱、对共产党的爱的自然流露。戚建波说:“我们不是为了获奖而写的。我们希望通过这首作品,能让广大听众感受到我们的党在为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做事,我们更希望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能实实在在地为百姓所想,为百姓所忧。”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中有这样几句歌词:“当兵才知道过去的模样太放松/当兵才知道自己的骨头硬不硬/当兵才知道什么是孬种和英雄/当兵才知道千金买不到战友情……”歌词凝练昂扬,奋发向上,短短四句歌词就把一名战士的军旅生涯概括出来。拿到歌词后,戚建波非常珍惜,当晚就将旋律酝酿出来。“我想象一个刚从大学里走来的青年,唱着这首歌走进了军营,让每一个当兵的人和当过兵的人听了这首歌都有一种自豪和光荣。我把旋律简单化、口语化,让战士们听一遍就想唱,听三遍就会唱。”最终,《好男儿就是要当兵》不负众望,成为“唱响中国”10首获奖歌曲之一。

著名作曲家印青高度评价《好男儿就是要当兵》:“这首作品简单直接,特点鲜明,朗朗上口,充满阳刚之气和时代感,略带进行曲式的节奏奋进向上,是近年来一首难得的军旅佳作。”

真诚的五个“感谢”

6月20日,由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54名中青年优秀文艺家受到表彰,戚建波榜上有名,并代表受表彰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在会上发言。

问及这段经历,戚建波脱口说了一句威海话“很欢起(高兴)”。他说,在我几十年来的创作过程中,有一个原则几成我的一种信念,这就是只有牢牢地扎根生活、用心地采撷生活中的点滴,才能在作品中渗透出炽热的感情、迸发出勇气和力量,才能真正打动人、感召人,才能真正回应广大老百姓的期盼。艺术创作离开了生活,注定会是空的。所以我要感谢生活所带给我的感悟和给予我的力量;我要感谢我的恩师邹树君老师,是他鼓励我并引领我走上歌曲创作这条道路,一路前行、至今不悔;我要感谢我的亲人和师友,正是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我走到今天;我要感谢我家乡的领导和朋友,是他们的信任与敦导,让我心无旁骛、潜心创作;我更要感谢热情的家乡父老,是他们的关心、鼓励,给了我创作的动力。戚建波说,如果把生活比作一塘池水,那正是这些来自领导的关怀、师友的勉励、亲人的叮咛和家乡父老的期望,才使得这池水溅起水花、泛起涟漪,化作一个个音符,才让他创作出了一首首老百姓爱听、爱唱的歌曲。

“最喜欢别人叫我‘戚老师’”

随着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走入万千百姓家,戚建波名声鹊起,头衔也多了起来。威海一中副校长、市政协副主席、山东省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宣部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面对这众多头衔,戚建波坦言,最喜欢的还是“戚老师”这个称呼。

“各种奖项、头衔都是各级领导给予我的支持和肯定,但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我还是那个喜欢为百姓写歌的戚建波。”戚建波笑着说,“老师”不仅仅是两个字的简单称呼,这两个字身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社会责任感时刻鞭策着他,让他能扎根生活,用心感悟生活,秉承山东人纯朴、孝道、真诚的特质,由热爱音乐开始,坚持为老百姓写歌,写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写老百姓纯朴真实的情感,在作品中渗透出炽热的感情、迸发出勇气和力量,真正打动人、感召人,真正回应老百姓的期盼。

戚建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十几年来,戚建波一直用心努力创作,直到今天,直到今后的每一天。

让我们一起走进戚建波的音乐世界,用心聆听那来自你我心中的声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