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丝路梦回长安——听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丝路长安》
中国艺术报
2014-11-28
何桑

丝绸之路,已两千多年矣,上演了多少文化的故事,可谓是唱不尽的丝路,道不尽的长安。日前,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在西安音乐厅上演了“《丝路长安》 ——大型原创民族管弦乐”音乐会。这场音乐会体现了长安本土的艺术家们立足丝路原点,穿越时空隧道,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两千多年前的丝路文化繁盛景象的精神歌唱。

音乐会由五部作品组成。除赵季平的“为管子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 《丝绸之路幻想组曲》 ”创作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外,其余4部作品均为近些年的新创作品。随着主持人“月上城楼,夜唱凉州”诗句的引入,序曲《盛世升平》由起始到铺叙、由主题到扩展,幻化为由远及近、由古而今,充满了丝路想象力的辉煌乐章。乐曲深沉厚重,气势恢宏。历史长河,在金石撞击、丝管交响的乐曲中,滚滚而下,直达今日。

“丝绸之路”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的创作主题, 《丝绸之路幻想组曲》是赵季平于二十多年前的器乐作品,以盛唐文化作为历史背景,通过《长安别》 《古道吟》 《凉州乐》 《楼兰梦》 《龟兹乐》五个篇章,描写了大西北神秘西域的文化风情,这部作品于1992年首演时,大获成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本次音乐会上演奏其中的二、五乐章,即《古道吟》和《龟兹舞》 。《古道吟》以管子的吟述为音乐主调,展开了对丝绸之路的浪漫幻想。不断再现、又隐约变化着的古曲《阳关三叠》优美的旋律,仿佛是“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春意,是“劝君更进一杯酒”的恋情,是“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哀愁。弦管交织,长吟短叹,把观众带入古道西风的情景之中。而《龟兹乐》则热烈昂扬,西域乐风的旋律,舞蹈型的节奏,琵琶箫管的交响,再现了龟兹乐舞的强烈风格……大唐长安,是向世界开放的都市,又是西域各国文化交流的中心。外域乐舞的传入,促进了汉唐文化的繁荣。

“西域歌舞名胡旋,传入宫掖靡长安。吹奏何必琼林宴,市间到处闻管弦。 ”胡旋舞是由西域传来的民间舞蹈,因跳舞时需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其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鲜明。由张延武创作的《胡旋舞》 ,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幕,作曲家取西域风格素材,表现了舞者左旋右转,急如骤风,“心应弦,手应鼓,回雪飘摇转蓬舞”的情景。使观众仿佛身临其境,体会到不同的舞蹈文化意味。透过乐曲,我们似乎看到了那“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的火爆场面。

使人精神为之一振的是《光辉路上》 (郝维亚作曲) ,此乐章的激越、华彩,把整个音乐会推向了一个情绪激进的高潮。作者熔中国、西洋打击乐于一炉,既以定音鼓的不同音高谱出了明显的旋律,又以纷纭变化着的打击技法,突出了各类击乐节奏的特定效果,这部作品均让人耳目一新。这种以击乐为主、以民族管弦乐的伴奏、烘托为辅的作曲手法,是大胆的艺术创造,让人击节赞叹。

由张晓峰作曲的《丝路遐想》由《西行》 《怀乡》 《荣归》三个乐章构成。乐曲以唐乐遗声“西安鼓乐”为创作灵感,全方位、多声部地展开了对丝路主题的遐想。其音乐语言由“西行”开始,从长安到西亚,再到“荣归”结束,从西亚到长安,有离情别绪,有思乡之切,也有归来之荣耀。特别是“怀乡”之情溢于行者心中时,由陕西碗碗腔音乐发展而成的一个乐章,轻声倾诉,柔情百端,感人至深。这种对极富长安音乐个性的碗碗腔素材的汲取,恰到好处地运用于西行的长安人的思乡之情中,两相映证,互为表里,使音乐的丰富性、色彩感和表现力大增。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