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蓝白之间——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吴元新
中国艺术报
2011-10-12
张志勇

  蓝印花布什么样?相信很多人都有些印象:蓝底白花,或者白底蓝花。蓝印花布的图案往往简洁明快,意境却清雅含蓄。穿一件蓝印花布衣裳走人家,送一件蓝印花布手绢或头帕定情,可以说是农耕时代的一种时尚。

    不过,时过境迁,随着现代印染工业的兴起,蓝印花布——曾经的潮流——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甚至开始消亡,沦为被保护的对象。在抢救民间文化成为一项共识的今天,有一位蓝印花布的“守护者”不能不提,那就是吴元新。 

    吴元新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人,中国民协现任副主席中唯一一位传承人。因为在蓝印花布抢救、保护与传承方面所作的贡献,他被授予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元新说:“蓝印花布是广大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美的创造,祖先留下的蓝印花布纹样还有很多散落在各个地区,没有被抢救的比我们所抢救的要多得多,还有待我们去发掘、整理、抢救和保护。” 

    出身蓝印花布“世家”,以振兴“蓝艺”为梦想,蓝与白构成了吴元新人生的基本色彩,所以有人称他“蓝痴”。这是一个梳着齐耳长发、蓄着唇须,前额微秃、但脸上总眯着笑容的中年男人,但那随手携带一只蓝印花布手提袋的情形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吴元新是南通人,1960年生于启东汇龙镇,回忆起少年时期的艰苦岁月时他说:“农闲时节,祖母纺纱,母亲织布,父亲染色,全家穿的衣裳全靠自己动手。我就是在蓝印花布的声声色色里长大的。”他所设计制作、并获1999年全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的蓝印花布壁挂《纺织图》便是他对祖辈生活的一种怀念。 

    蓝印花布曾经几乎遍及所有汉族地区,南通独特的物产使其成为重要的分布区域。“蓝印花布的印染须经挑选坯布、脱脂、裱纸、画样、刻版、上油、刮浆、染色、刮白、清洗、晾晒诸多工序,对温度、湿度、时间的要求很高。”吴元新说,“用蓝草染成的棉质蓝印花布,蓝白分明、朴素美观、色实耐用,是当地农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但和大多数民间艺术一样,从生活中自然生成出来的美,总不免遭受生活的风吹雨打。印染工业的变革使得蓝印花布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渐衰微,手工传承大多人亡艺绝,染织作坊几乎无处可寻。 

    出于使命或者情结,吴元新为蓝印花布绘制了一幅从收藏、整理、研究、传承到设计、开发、生产、营销的美好蓝图。在他的简历里,几件事值得关注。 

分享